-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病因学
如果这种平衡失常,即产生疾病。关于内因,泛指能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内在的一切因素,其中中医学特别强调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刺激,能使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减弱,故易受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或无外邪而机体本身自病,中医学称此为“正气亏虚”,“精气不足”。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三因
三因是三类不同致病因素的合称。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群落演替
如一片弃耕地的群落演替包括下列过程:(1)某些一年生草本植物在裸地中生长、发育、繁衍,人们称之为先锋植物;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从内因看,由于群落自身的生命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演替,这是群落内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是群落演替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
颞下颌关节陈旧性脱位
外因包括突发性张口过大如打哈欠等,医源性张口过大如使用气管镜、开口器等以及外伤等。治疗方案: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效果不佳者,可在关节内镜下行关节复位术,或手术将髁突、关节结节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剥离,关节窝修整后撬动关节复位,同时可行髁突高位切除术,关节结节切除术以及关节结节增高术等。
-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是经络感传研究课题之一。(2)以传统针刺手法导气可提高针感定向循行的出现率,感传的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它是基于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体液紧密相关的推论而提出的。是指通过诱导入静(如气功),改变人体的机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它着重于受试者“内因”的转化。
-
低温意外
低温意外的原因:老年人发生低体温意外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包括老年人随增龄所致的生理性改变,如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受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引起血管收缩反应下降,患有某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因全身性疾病影响到下丘脑功能,或因患有某种疾病导致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或因使用某种镇静剂、催眠剂而引起。
-
胃腺和胃液
胃腺和胃液是胃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腺体及其分泌的消化液。当人吃进蛋白质食物后,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下,盐酸分泌加多,盐酸使胃蛋白酶原变成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量35000),可把蛋白质分解成胨和脙。
-
促凝血酶原激酶
促凝血酶原激酶是与血液凝固的第一阶段有关的血液凝固因子,也称第Ⅲ因子。当初发现时称为凝血酶原激酶。通常根据其凝血机制的不同分为二类,一类称为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液中的脂蛋白,当血管壁发生障碍时,便和血液混合,与血浆中第Ⅶ因子一起,促进外因性凝固作用。
-
潮汐周期
潮汐周期指对应于潮汐的生物周期活动。而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潮期大约为半月(14.8日)。另外在许多海滨生物显有潮汐周期节律的同时也具有日周期节律,实际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生circalunarbyhm,这种假说已通过大弹涂鱼的活动和网藻类的生殖活动的实验而被确认。
-
突然发生
突然发生是俄国学者S.Korschinsky(1901)提出的。他在研究栽培植物品种起源时曾认为品种的产生是基于某种与外界环境条件无关的内因性变化(1899~例如Korschinsky认为无刺洋槐、单叶洋槐、红花洋槐以及早花性洋槐等许多品种都是由不明的原因突然产生的。
-
五科七事
五科七事指学医要掌握的五门要领和七个事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科,指科别或门类,五科指辨证论治过程中诊脉、审因、断病、辨证、施治等五项内容。事,指具体事项,七事即上述五科中之“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与前合共为辨证论治过程的七类具体事项。
-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 30 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0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后30天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陈言
字无择,浙江青田人。辨因之初,无逾脉息”,后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系于《金匮要略》三因论基础上之发展,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陈言字西溪,建阳(今属福建),尝著《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文字与明代徐凤之《针灸大全》雷同,但附有各种穴位图及病证图一百三十七幅。
-
阴虚盗汗
概述:阴虚盗汗为病证名。见《赤水玄珠·汗门》。病因病机:由于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状: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疗:治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宜当归六黄汤。
-
腰脚痛
一名腰足痛。即腰痛连及下肢。外因以风寒湿侵袭多见,内因多属肾虚。《诸病源候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痛。”治宜补肾强骨,祛散风寒、利湿等法。用壮肾散、牛膝丸、萆薢散等方。
-
无色菌科感染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无色菌科感染多发生在婴儿,特点为出生后第1周出现紫绀和嗜睡。症状体征:有人报告在某医院的婴儿室,有6个婴儿由于感染未定型无色杆菌导致死亡,其中5例为早产儿。6例在发病时或48h内皆发生特异性皮疹,初起常在两面颊部出现边缘清楚的浸润性斑块,并迅速扩展至整个颈部和胸部。
-
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内科著作。清·李用粹撰。刊于1687年。本书汇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论述和经验。书中将80余种内科杂病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及下窍八类,每类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治,内容比较丰富。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沉香安神丸
处方:官拣参1钱,漂白术5钱,真广皮5钱,陈枳壳5钱,芽桔梗5钱,青礞石(煅)5钱,炙甘草1钱,上沉香1钱,镜辰砂(飞)1钱,真川连1钱5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小儿内因客忤,昏昏喜睡,寤不惺惺,不思乳食。用法用量:每服1-2丸,以麦冬汤送下。摘录:《幼幼集成》卷二
-
背景适应
背景适应是动物的体色与所处背景的明暗、色调、甚至出现的斑纹都与背景相一致或相近似的状态。动物中有许多发生体色变化而产生背景效果,兔、雷鸟等的冬毛(羽)和夏毛(羽)也是背景适应的例子,它比背景效果慢些,同时内因性较强。
-
完成化原理
完成化原理一词是由内格力(C.Ngeli)于1884年创造的,用以说明进化的原因,属内因说之一。按这一学说,进化的内在原因称为“完成化之力”(Vervollkommnungskraft),生物的发展由这种力导向一定的方向。当然也可能发生突然的大变化。在内格力的这一观点中,自然选择的作用被认为是次要的。
-
HMGCoA还原酶
Goldstein和Brown阐明其抑制机制认为,细胞内Ch可作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使其活性降低,肝细胞膜上的LDL受体增加,从血中摄取Ch也增加,使血中胆固醇水平降低。肝移植的小儿FH纯合子患者,用梅维诺林治疗可使LDL胆固醇降低40%,而LDL产生速度下降35%。
-
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指内因、外因以外的另一类致病因素。如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所伤,以及溺水等多种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中已很少用此分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
三因方
《三因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简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病因
病因即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主要将病因分为两类,即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
病因学说
古代中医病因学说主要有三因学说,即由宋代陈言提出的关于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现代中医病因学主要将病因分为两类,即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
-
血虚盗汗
指因阴血不足所致的盗汗,属于阴虚盗汗范围。《薛立斋医案全集·保婴撮要》:“当归六黄汤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见《赤水玄珠·汗门》。《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疗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
杂病广要
《杂病广要》为内科著作。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隐裂牙
病因病理病机:牙齿硬组织发育缺陷,沟裂较深或釉柱间有较大的釉板存在等,是隐裂发生的内因。咬创伤、牙体缺损过多是隐裂发生的外因。患牙可有冷、热激发痛,或自发痛等症状,应仔细检查,避免漏诊。治疗:无症状者可作预防性充填,在症状者应予以相应治疗,并及时作冠修复。
-
小柴胡加芒消汤
《卫生宝鉴、补遗》引《活人书》:方名:小柴胡加芒消汤组成:柴胡2两7钱,黄芩2两,人参2两,甘草2两(炙),半夏8钱,芒消3两。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内因痰饮凝滞为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腹满,数日不大便。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8分,去滓,下消再煎1-2沸,稍热服。制备方法:上锉。
-
刺胞囊
〔2〕腹足纲的簑海牛属身体背面具许多背角,其中收藏着作为消化管延长部的肝盲囊以及与此囊以细管相连的小囊,即刺胞囊。后者以背角前端的小孔向外界开口。刺胞囊壁的细胞内因有许多刺细胞故呈白色。这种刺细胞原是水螅纲的水螅体所有的,但经过蓑海牛的口、消化管和肝盲囊,被收纳在刺胞囊壁的细胞中,而成为盗刺细胞。
-
加味十宣散
处方:人参1钱,当归2钱,黄耆1钱,甘草1钱,白芷1钱,川芎1钱,桔梗1钱,厚朴(姜制)5分,防风3分,肉桂3分,忍冬藤5分。功能主治:疮疡因外感风寒,内因气血虚损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如脉缓涩而微,加黄耆、白术、人参;如脉紧细,加桂枝、生地、防风;如脉洪大而虚,加黄耆、黄连。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四
-
血热盗汗
血热盗汗为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疗宜清火补阴,用当归六黄汤。《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疗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
-
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该学派具有创新思想,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该学派还重视致病的内因,尤其注意加强人体脾胃功能以驱除疾病。此派学说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发挥而创立了“补土派”成为金元四大学派之一。
-
医宗会要
《医宗会要》综合性医书。清·湛德芬辑。刊于1864年。作者根据自身的理解,摘取历代医书的重要内容,分类编纂而成此帙。卷一人身总论,讲述人体生理、脏腑、经络、病因、五运六气;卷二-五分述外因病症、内因病症、内科杂症、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疾病证治和脉法;卷八本草。选辑资料冗杂,又有归类欠妥或前后雷同者。
-
痧气
痧气病名。《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
月王药诊
分别论述人体的胚胎、生理解剖、病因(内因:即隆、赤巴、培根失调。外因: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等异常变化)、疾病分类(将四百零四种病分成四组,其中一百零一种病不治可愈,一百零一种病可治愈,一百零一种病经过祈祷而愈,一百零一种无药可治)、疾病的相互转化、治疗方法、药物的选用、配伍、药物的加工炮制和剂型。
-
参附理中丸
处方:白术4两,人参1两,附子5钱,肉桂1两,干姜1两,陈皮1两,甘草5钱。功能主治:脾胃平素虚寒,而饮食少减,或难于消化者,陡被外袭之寒淫所中,或内因有形之冷积所伤,一时肢体厥冷,心腹窘痛,恶心呕吐,暴泄清溏。用法用量:每服2-3钱,早晨空心、姜汤送下。
-
自发性周期
自发性周期(spontaneousperiodicity)与内因性周期相同。
-
自体颉颃
自体颉颃(self-antagonism)所期待具有某种效果的单一物质,在生物体内因代谢而变成相互颉颃的二种以上的物质,从而不能看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别名。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