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证谟
《杂证谟》为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
-
风寒喘逆
《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寒郁化热,兼有呕吐者,用干葛竹茹汤、平胃散加减。风寒外束喘为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本病证除气喘外常兼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
-
似喘
似喘为症状名,即虚喘。多由年老体弱,喘病久延,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肺脾气虚,肾气不纳,或久服攻伐之药,损伤真气而成。扶脾,生脉散、调中益气汤。”《医钞类编》卷六:“贞元饮,景岳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气道噎塞,不能升降垂危者。虚喘中由于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又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胃虚喘等。
-
喘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参见喘证、实喘、虚喘:喘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虚喘中由于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又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胃虚喘等。
-
干嗽
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
-
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阴水者,多属虚证。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伏痰
伏痰为病证名。痰证之一。方用乌巴丸等。《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胆黄
①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体上黄绿色,胸中气满,或硬,不下饮食,此是胆黄。”②惊恐胆虚而致的黄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胆黄者,面色青黄,多惊少卧,悲泣不定,嗔怒无恒,舌上生疮,唇口干燥,若喘粗不止者,难治。”《景岳全书·杂证谟》:“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者皆有之。”
-
喘促
喘促证名。①义同喘息。可见于虚喘、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列有喘促门。②指短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由肺气耗损、肾不纳气所致。属于虚喘。参见喘证、虚喘等条。
-
暴厥
暴厥病名。厥证之一。症见卒然昏厥,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杂证谟》:“脉至如喘者,谓脉之急促如喘,此血气败乱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谓中风不语之属也。”
-
景岳全书
概述:《景岳全书》为中医综合性医书。明代张景岳撰于1624年。主要内容: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麻疹论、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全书取材广泛,择取诸家精要,对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治法以温补为主,创制新方二卷。1949年后有影印本。
-
白虫病
概述:白虫病为病名。寸白虫病为九虫病之一。又名白虫病、脾虫病。本病即现代所称绦虫病。《备急千金要方·九虫》:“三曰白虫,长一寸。或云:“饮白酒,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生栗所成;《景岳全书·杂证谟》:“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
-
外热
外热为证候名。指皮肤肌表发热。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血虚痰
《症因脉治》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小中风
小中风为病名。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小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即癃闭。可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治宜清肺润燥。选用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蒲灰散等方。
-
小便闭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可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治宜清肺润燥。选用通关瞿麦汤、滋肾通关丸、罗太无白花散等方。选用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蒲灰散等方。
-
右胁下痛
《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如脾胃积热者,用栀连二陈汤;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或术米汤。
-
阴虚头痛
可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紧张性头痛等病。阴虚头痛的方药治疗:治宜滋阴降火,可用滋阴八味煎、玉女煎等方。如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当滋阴补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左归饮等方。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阴虚痿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症状:《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类证治裁》治肝肾阴虚,足热枯痿者,用滋阴大补丸。
-
阴消
上消者,以烦渴多饮为主,小便清利、大便如常;下消者,以小便频数、量多而略稠为主,口燥多饮、头晕目花、腰膝酸软,久则面色黧黑、畏寒肢冷。针灸治疗:体针: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上消加尺泽、照海、金津、玉液;中消加胃俞、中脘、内庭、三阴交;口干甚加廉泉、承浆;
-
遗溺
《素问·宣明五气论》:“膀胱…《灵枢·本输》:“虚则遗溺…”肺虚,补中益气汤加五味、牡蛎;肾虚,菟丝子散;滑脱,秘元丹、牡蛎丸;午后大剂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自效。夏月暑病遗尿者,白虎加人参汤。有先因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补中益气稍佐熟附子。亦可用桑螵蛸、肾气丸加金樱子、补骨脂等方治疗。
-
阳虚喉痹
系指患喉痹日久导致阳气虚弱,畏寒倦怠、手足不温的病证。病因病机:喉痹日久,过于攻伤胃气,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导致元阳浮越。《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治宜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浓煎缓饮。若痰多者,加竹沥、姜草。
-
阳虚发热
概述:阳虚发热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素体阳虚或气虚日久,以致阳虚阴盛,阴寒盛极,格阳于外;《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症状及治疗:临床除见到一般虚热的特点外,常兼见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精神疲惫、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等阳虚表现。
-
阳虚恶寒
概述:阳虚恶寒为病证名。辨证论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
阳汗
辨证论治:《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
-
真中
真中病名。即真中风。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真中风条。
-
吐
《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
-
痰火痓
痰火痓病名。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
-
思郁
思郁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郁者,…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噎膈,为呕吐;初起气机郁结者,治宜顺气解郁,用和胃饮、沉香降气散、启脾丸等方。郁久可变生失血、噎膈、劳损、闭经等证。详见情志三郁、七情郁证条。
-
实痰
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
-
舌裂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少瞑
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热汗
热汗证名。即阳汗。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阳汗条。
-
气虚痰
气虚痰为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治宜健脾、益气、化痰。《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气高
气高为症状名。上盛可由病邪壅阻,致肺气胀满,亦可由真阳不固而上浮,见下虚上盛之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
-
内伤胁痛
《症因脉治·胁痛论》:“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宜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不居集·胁痛》:“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
-
面目虚浮
面目虚浮证名。面目浮肿由虚所致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面目浮肿条。
-
马口
马口为人体部位名。指尿道外口。《景岳全书·杂证谟》:“通塞法,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能出者,令病人仰卧,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
-
类中
类中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又名类中风。详该条。
-
拒按
拒按病状名。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增痛。属里实证。《景岳全书·杂证谟》:“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
见闻精出
见闻精出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见闻感触,则动肾气。义同漏精,属滑精病。《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因梦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又称精滑。治宜温补肾元,固涩精关。方用右归丸、参苓菟丝丸、鹿茸大补汤等方。因湿热下流扰动精室所致者。治宜清化湿热为主。用秘精丸,大、小分清饮等方。
-
火证喉痹
火证喉痹为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分两种情况: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利,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恶热汗出。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先用大承气汤,后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喉间溃烂
喉间溃烂病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本病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阴虚火炎。二是肺胃实热,毒火上冲。前者属虚,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后者属实,治宜泻火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本证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喉部梅毒、咽喉部结核。此外由杨梅疮毒所致咽喉溃烂者,可参见杨梅疮诸条。
-
寒郁
寒郁病证名。郁证之一。指寒邪内郁而致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寒之所郁,呕吐清水,腰腹痛,(疒颓)疝癥瘕,下利清白者是。”宜温寒散郁,用理中汤、五积散等方,或以干姜、肉桂、吴萸、丁香、荜拨、香附、胡椒等药选配应用。
-
刮痧
概述:刮痧为推拿方法名。又称括沙、提刮法。刮痧的适应证:刮痧常用于感冒、中暑、恶心、呕吐、头昏头胀、胸闷、腹痛、腹泻、食积、晕车晕船晕机、水土不服等症。《景岳全书·杂证谟》:“盖以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则邪气亦随而降。
-
格阳喉痹
格阳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俗称上热下寒喉痹。证见咽喉微痛、色红紫,口干不欲饮,午后低热,脉沉而紧,或洪大无力。多因房劳伤精,致火不归元,虚火上灼咽喉所致。治宜引火归元,方选镇阴煎加减,或知柏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