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瀹骈文
概述:《理瀹骈文》为中医外治法著作。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
-
掀肿膏
处方:腻粉少许黄蜡代赭石(研)各15克细瓷末黄柏末各30克功能主治:治赤眼肿痛。用法用量:麻油熬,涂肿处。摘录:《理瀹骈文》《理瀹》:方名:掀肿膏组成:腻粉少许,黄蜡5钱,代赭石(研)5钱,细磁末1两,黄柏末1两。
-
移毒散
处方:白及48克紫花地丁24克大黄五倍子(炒)各6克雄黄朱砂轻粉乌鸡骨(煅)各3克牙皂2.4克功能主治:治毒生于骨节间,移之免生残疾。摘录:《理瀹骈文》《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移毒散组成:白及1两6钱,紫花地丁8钱,乌骨鸡1钱(煅),朱砂1钱,雄黄1钱,轻粉1钱,五倍子2钱,大黄2钱,猪牙皂角8分。
-
移山过海丹
别名:移山过海散(《理瀹骈文》)。处方:雄黄小麦麸新鲜蚓粪功能主治:治痘疮后,痈疽生在致命处。用法用量:临用醋调,从致命处半边渐渐涂遍,则自移过不致命处。摘录:《治疹全书》卷下
-
移险膏
处方:草乌南星黄柏白及各60克五倍子30克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疮疡生于险要处者。用法用量:醋调涂患处。能移至不险要处。摘录:《理瀹骈文》
-
虾蟆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虾蟆膏组成:真小磨麻油10两,槐树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铅粉4两(临用须晒极干过筛),大癞虾蟆1个(癞多者佳,小则2个,要数月前预取,阴干,眼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一切无名肿毒、大小疮疖或腿肿湿气,痞块,俱贴患处。《理瀹骈文》:方名:虾蟆膏组成:干蟾皮(油熬)、黄丹。
-
药枕法
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外治经验,在他编著的《理瀹骈文》中收载了5首药枕方,分别治疗外感项强、脑痛、耳中热痛等病证。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潜阳。(5):41)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地龙、血竭、菖蒲、灯芯、细辛、桂枝、紫丹参、防风、莱菔子、威灵仙各300g,乳香、没药各200g,冰片20g。
-
坐垫法
坐垫法是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让病人坐在药包上,使肛门、会阴部接触药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坐垫法古代广泛流行于民间,清代吴尚先对此法非常重视,在《理瀹骈文》中有详细记载,他认为外治法应当三焦分治:“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唁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主治病症泄泻艾叶止泻垫(《理瀹骈文》)艾叶500g。
-
兜肚法
兜肚法是将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用棉花包裹,装入布囊,缝好缚兜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病的民间疗法。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就载有用四香散兜肚治疗遗精、白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腹泻止泻散(《中国民间疗法》)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罂粟壳各30g,五味子、白芍各20g,乌药6Og。
-
苍术灸
苍术灸为隔物灸法之一种。《理瀹骈文》治暴聋:“苍术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内,艾烧之,耳有微热为度。”
-
吴师机
吴师机即吴尚先。吴尚先为清代医学家。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专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写成外治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外治疗法。
-
吴安业
吴安业即吴尚先。吴尚先为清代医学家。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专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写成外治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外治疗法。
-
前项
前项即前顶,“项”,“顶”之误。督脉经穴。见《理瀹骈文》。出《针灸甲乙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处。正坐或仰靠取穴。有清头目、潜肝阳作用。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小儿惊癫、瘈疭及高血压、鼻炎等。本穴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配迎香、合谷治鼻炎。一般沿皮刺0.3~
-
桑枝针
桑枝针即桑枝灸。见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参见桑枝灸: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其法与神针火类似。《医学入门》:“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如阴疮、臁疮、瘰疬、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
-
隔槟榔灸
隔槟榔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槟榔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理瀹骈文》。其法取槟榔削成圆锥形,底面挖一孔,纳入麝香少许,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于底面置艾炷施灸,以灸至耳内微热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暴发性耳聋。
-
理瀹骈文摘要
《理瀹骈文摘要》外治法专著。刊于1875年。本书摘取吴尚先《理瀹骈文》一书中的21个膏药方(附糁药方27种,初录验方10余首)编成。上卷述各方的治疗病证;下卷记各方的配制方法。后又有将此二卷本合刊为一卷者,改名《理瀹外治方要》。现存多种清刻本。
-
灌溉中州
灌溉中州导引功法名。《理瀹骈文》:“以中指于鼻梁及鼻翼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浆溉中州,以润于肺也。”即灌浆溉中岳,见该条。
-
疮疡掺药法
疮疡掺药法外治散剂用法之一。药物直接撒用于伤口之方法。见《理瀹骈文》。临床依据疮疡性质、发病阶段和药物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消散、拔毒、去腐、生肌、止血、平胬等数种。临证常针对病情,选取一种,撒于油膏中,或直掺疮面,或掺附在纸捻上,插入疮口内,常用有桂麝散、红灵丹、五五丹、生肌散、如圣金刀散等。
-
乳吹膏
处方:川乌草乌南星白芷各30克生地当归白芍各60克制法:上药用麻油熬,铅粉收膏。功能主治:去腐生新,拔毒长肉。摘录:《理瀹骈文》《理瀹》:方名:乳吹膏组成:川乌1两,草乌1两,南星1两,白芷1两,生地2两,当归2两,白芍2两。制备方法:麻油熬,铅粉收膏。
-
擦面
擦面自我推拿方法名。见《理瀹骈文》。即浴面。见该条。
-
外科膏子
《古方汇精》卷二:别名:鸡黄膏组成:麻油8两,鸡蛋黄1个,头发3钱,朱砂(水飞)1钱,银朱1钱(水飞),黄蜡6钱。主治:跌打损伤,汤火伤烂。用法用量:先将油入无消硫砂锅内,文火煎,后入蛋黄,熬化尽,再入头发剪寸长,以箸顺搅,化尽,始终文火顺搅,方入朱砂、银朱、再入黄蜡,掇锅安地上1宿后,收用。
-
塞鼻法
用井水磨陈金墨、灯草蘸塞鼻治衄血;鼻疮:辛夷膏(《中国民间疗法》)辛夷O.3g,白芷1.5g,藁本、甘草、当归各0.9g,清酒120ml,羊髓360g,共为细末,和入清酒、羊髓,银或石器盛,火上煎3~鼻衄:大黄散(《中药外治方药手册》)大黄炭(生大黄,明火烧至七八成)适量,碾成细末,装瓶备用。主治喉痈初期。
-
鼻嗅法
鼻嗅法是让患者用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清代叶天士即用常山饮炒嗅治疗疟疾。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收载有十余首鼻嗅方药,治头痛、呃逆、疟疾、产后血晕等病证。主治血厥。小儿感冒葱姜饮(《中国民间草药方》)葱白12g,生姜10g,苏叶20g,苍耳子12g,共煎后趁热熏口鼻,每日数次,每次20~
-
握药法
主治病症便秘温中通便丸(《理瀹骈文》)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磺、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饭丸。主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主治骨槽风肿痛溃烂者。外感高热四仁散(《中医外治法》)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g,面粉5g,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2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
-
自然敷贴疗法
自然敷贴疗法是将药物敷于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外治疗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晋《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和调和剂;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清《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
天杼
“天杼”之“天”,“大”之误,即大杼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外治医说
《外治医说》为书名。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多种病证的外治法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外治法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
吴樽
吴樽即吴尚先。吴尚先为清代医学家。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专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写成外治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外治疗法。
-
腿弯穴
腿弯穴为经穴别名。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现代研究:①针刺委中对膀胱压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
膺命
膺命即膺俞,为中府穴之别名。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气;仰卧取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干洗脸
干洗脸为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出自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又名摩面擦面、干洗脸。双手擦热,贴在面下部,两手中指分别放在鼻翼两侧迎香穴处,向上推擦,经睛明、攒竹至前额发际处,然后两手分开推擦至额角后而下,经耳门穴而返回下面部。《理瀹骈文》:“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
-
外治寿世方初编
《外治寿世方初编》为方书名。四卷。清·邹存淦撰。刊于1877年。本书仿《理瀹骈文》体例,辑录了临床各科疾病的多种外治法的治疗方药,共分68门,载方约2200余首。现存清刻本、1936年台湾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外治法
概述:外治法(externaltherapy)为治法,简称外治,或名外取。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阳燧锭灸
概述:阳燧锭灸为灸法之一。见《针灸逢源》。制作方法:《理瀹骈文》载阳燧锭的制法:用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照次序入川乌、草乌、蟾蜍、朱砂等细末各一钱,僵蚕一条(研细末),冰片、麝香二分,搅匀后倾入瓷盆内,荡转成片,剪成麦粒大小,用瓷瓶收贮。适应证: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等。
-
水灸
水灸为推拿方法名。《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理瀹骈文》:“水灸法:用白鸽粪、净灵脂、白芥末各五钱,生甘草二钱末,加大蒜五钱同捣,入醋,化麝一分,摊脊上,皮纸盖一炷香。七日一灸。或只用大蒜擦脊梁,治疗虚劳病。”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
摩腹
摩腹导引功法名。揉摩腹部。有健脾胃、助消化等效用。《理瀹骈文》:“调中者摩腹,寓太和之理。”“饭后摩腹,助脾运免积滞也。”
-
附醋汤
处方:生附子浓醋功能主治:治痈疽胬肉。用法用量:煎洗患处。摘录:《理瀹骈文》
-
吹耳法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主治病症耳鸣、耳聋冰片散(《中医简易外治法》鲜黄花鱼的鱼鱿石10块,冰片1g,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过筛,贮瓶密封。功能清热解毒。耳部湿疹柏石散(《中国民间疗法》)黄柏30g,石膏30g,枯矾15g,共研细末,和匀吹耳,每日1次,用至痊愈。
-
耳内吹粉法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主治病症耳鸣、耳聋冰片散(《中医简易外治法》鲜黄花鱼的鱼鱿石10块,冰片1g,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过筛,贮瓶密封。功能清热解毒。耳部湿疹柏石散(《中国民间疗法》)黄柏30g,石膏30g,枯矾15g,共研细末,和匀吹耳,每日1次,用至痊愈。
-
塞耳法
塞耳法是将药末塞入耳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功能清热利湿。耳疮曾青散(《疡科汇粹》)雄黄21g,曾青15g,黄芩7.5g,上药捣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纳入耳中,有脓出,即以棉球拭干用之。耵耳溶耵糊(《理瀹骈文》)蚓泥、锅底煤、生猪油、葱涎,前三药研碎,用葱涎调棉裹塞耳。主治耳部湿疹属风热湿邪袭耳型。
-
肩穴
肩穴为经穴别名。出《理瀹骈文》。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吴尚先
简介:吴尚先为清代医学家。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专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学术贡献:他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写成外治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外治疗法。
-
运膏肓
运膏肓自我按摩方法名。肘部屈曲,转摇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骈文》:“两肩扭转,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
-
浴面
浴面导引方法名。又名摩面、擦面、干洗脸等。方法为:双手擦热,贴在面下部,两手中指分别放在鼻翼两侧迎香穴处,向上推擦,经睛明、攒竹至前额发际处,然后两手分开推擦至额角后而下,经耳门穴而返回下面部。有畅通气血、祛风散寒、提神醒脑之效,常用以防治感冒、鼻炎、头痛、失眠等症。
-
梳法
梳法推拿手法名。见《理瀹骈文》。又称疏法。五指展开,以指面和掌面为接触面,如梳发状在体表作轻轻的滑动。有疏通积滞的作用。
-
抹法
抹法推拿手法名。《理瀹骈文》:“推拿,乡村人谓之抹。”抹法操作要领:抹法是用拇指(单或双拇指)指腹贴附于皮肤,和缓轻柔的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不应带动皮肤。抹法的作用与应用:抹法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适用于头面及颈部,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颈椎病及面瘫等病证。
-
核桃灸
核桃灸为间隔灸的一种。以核桃壳为垫隔物,上置艾炷施灸。《理瀹骈文》:“凡肩背腰胁手臂腿膝环跳贴骨处疼痛,用沉香、木香、丁香、乳香、麝香、山甲末,裹核桃壳覆患处,正面作圈护住,上用荷叶遮盖以防火落,烧艾一二炷,觉热气入内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