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为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气至极之时,此后阳气逐渐衰降,阴气逐渐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
三之气
三之气为主气之第三气,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30日又43.75刻。亦即由小满至大暑,其中包括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主气为运气术语,主司全年四时二十四节的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为地面气候的主要表现。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
-
病暑
病暑病证名。指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之病证。《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为治则。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秋冬季节与肥人宜刺深等。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理论,并说“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
三伏
概述:三伏: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2.指末伏。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针灸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冬病夏治”、“伏针”、“伏灸”都在这个阶段进行。因初伏、中伏、末伏,亦称头伏、二伏、三伏。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伏暑晚发
《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2.指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阳中有阴
阳中有阴是指与“阴中有阳”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火位
火位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张景岳注:“火之主气有二: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主之,二之气也;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主之,三之气也。”
-
黄连木通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木通丸:处方:黄连(二两)木通(一两半)炮制:上为末,用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火证通治。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黄连木通丸组成:黄连2两,木通半两。主治:心经蓄热,夏至则甚。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灯心汤下,每日3次。
-
八节
概述:八节:1.人体部位名;指两侧的膝、踝、肘、腕八个大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马莳注:“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刺法启玄歌》:“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
解瘟丹
别名:解毒丹处方:苍术半斤,明雄黄2两,白芷4两,肉桂1两,艾叶4两,乳香1两,檀香1两,甘松1两,三奈1两,唵叭香1两,硫黄5钱。制法:上为细末,入榆面3合,加红枣(煮烂,去核)同榆面煮糊为丸,阴干收好,勿令泄气,须端午日制。功能主治:远瘟鬼及蛇蝎等物。主用法用量:遇有时疫,或端午、夏至前后,日焚2-3丸。
-
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
处方:桂枝汤内加知母4钱半,石膏4钱半,升麻2钱。功能主治:热病。用法用量:夏至后用。摘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
麻黄知母石膏汤
处方:麻黄1两,桂枝2钱2字半,甘草3钱1字半,杏仁50个,知母半两,石膏1两。功能主治:伤寒,太阳无汗。用法用量:夏至后服。摘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气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八纪
八纪指八个节气,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
-
晚发
伏气温病的别称。《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之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②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为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
分至
分至为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至何如?”张景岳注:“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九还丹
九还丹为炼丹术语,即把九转之丹再炼一次。《抱朴子内篇·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于盖下(米砂)。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翕然俱起,煌煌辉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
-
九宫八风
《九宫八风》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四隅的九个方位,从而说明季节和方域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
暑邪
暑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暑为夏令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阳邪,多在夏季致病。《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暑热容易耗气伤津,故又经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夹湿,则表现为暑湿。
-
暑性炎热
暑性炎热是指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暑邪致病,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暑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暑为夏令主气。《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暑热容易耗气伤津,故又经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
-
暑易扰心
暑易扰心是指暑邪致病,有易扰动心神的特点,常导致心烦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暑热容易耗气伤津,故又经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
-
阴中有阳
阴中有阳是指与“阳中有阴”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哽生散
处方:丁香5钱,木香2钱5分,官桂心2分半,人参2分半,神曲2分半,川芎7钱5分,诃子7个(去核),巴豆14粒(水浸1宿如泥),草果仁2个,广术7分半。制法:上除巴豆外,并生用,为极细末,入巴豆泥和匀,瓷器内盛贮,密封之。功能主治:反胃吐食。用法用量:此药过腊月半辰时不见火方合药,于来年夏至后方可用。
-
八正
八个时令·八正: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
蒸脐补气散
《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方名:蒸脐补气散组成:五灵脂1两,夜明砂1两,枯矾1两。主治:气虚体倦,肚腹畏寒,下元虚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分为四包,存贮听用。用药禁忌:忌茶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