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玉痘疹
《片玉痘疹》为痘疹专著。明·万全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2为痘疹碎金赋及痘疹西江月二赋;4为痘疹始终验方及歌诀;12为痘疹总论,并分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靥、落痂及余毒证治;卷13为痘疹骨髓赋及麻疹西江月。本书编排略与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内容不同。本书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
补中托里汤
别名:补中托里散处方:黄耆、人参、甘草、大力子、当归、连翘、官桂、青皮、木香。功能主治:中气不足,痘倒陷者。用法用量:补中托里散(《痘疹全书》卷下)。摘录:《片玉痘疹》卷十
-
辰砂导赤散
《万氏家抄方》卷六:辰砂导赤散:别名:辰砂导赤汤处方:茯神、人参、黄连(炒)、栀子仁(炒)、麦门冬(去心)、木通、石菖蒲、灯心、辰砂(另研)、牛黄(另研)。《片玉痘疹》有白术,无茯神。主治: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盛,发热,发惊者。用法用量:加水竹叶、灯心为引,水煎服。附注:服此药,惊不退者,用泻青散。
-
当归益荣丸
处方:当归2钱,川芎2钱,黄连1钱半,芦荟2钱2分,使君子肉1钱2分。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功能主治:平素肌肥,痘后羸瘦,虽能饮食,亦不能发肌肤者。用法用量:米饮送下。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导赤化毒汤
别名:导神化毒汤处方:木通、麦冬、甘草、辰砂(研,调)、灯心、栀子、酸枣仁(炒)。功能主治:痘疮已成浆,脓血绷急而胀痛者。用法用量:导神化毒汤(《片玉痘疹》卷九)。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导赤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二:导赤解毒汤:处方:木通、生地、麦冬、茯神、人参、甘草、山栀仁、石菖蒲。功能主治:痘收后邪热攻心,而心君不肯受邪,传于包络,昏睡连日不醒,口中妄语;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上:组成:木通、防风、甘草、麦冬、连翘、升麻、赤芍、地骨皮、葛根、天花粉、生地黄。
-
调元清神汤
处方:人参、黄耆、当归、麦冬、陈皮、甘草(炙)、酸枣仁、黄连(炒)。功能主治:痘疮收靥后,脾胃虚弱而不落痂,昏昏喜睡。用法用量:大枣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
-
调元托里汤
《种痘新书》卷十二:调元托里汤:处方:人参、炙耆、当归、诃子肉、陈皮、桂枝(去皮)、羌活、防风、荆芥、赤芍、木香、红花各等分。功能主治:痘痒塌,泄泻。主治:痘疹发热,及养浆时作痒,若正气里虚,邪气外实,泄泻者。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
调中快斑汤
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半夏、桂心、木香、陈皮、苍术、厚朴、藿香叶。功能主治:痘疹误服解毒凉药及饮冷水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白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二陈一连汤
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黄连(酒炒)、竹茹。功能主治:痘疮起发,饮食而呕,属热症者。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葛根解毒汤
《麻科活人》卷二:葛根解毒汤:处方:葛根、荆芥、前胡、牛蒡子、防风、连翘、淡竹叶、人参、柴胡、桔梗、赤芍药、羌活、升麻、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麻科活人》卷二《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名:葛根解毒汤别名:解毒葛根汤组成:葛粉、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升麻各等分,甘草减半。《片玉痘疹》有酒芩。
-
固阳散火汤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升麻、葛根、当归尾、连翘、防风、生地、木通、荆芥穗。功能主治:疏风固表消毒,预防痒塌。主痘出色艳而赤。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七
-
黄连解毒凉膈散
处方:黄芩、黄连、栀子、黄柏酒炒、连翘、薄荷叶、桔梗、枳壳、麦冬、山楂、花粉、木通、生地、大力子(酒炒)、甘草、竹叶、灯心、大黄(酒炒)、枳实(麸炒)、山楂。功能主治:痘疮。毒火内盛发热,人事昏沉,狂言妄语,大便结,小便赤,或腹痛咽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三
-
黄连止蛔汤
《幼幼集成》卷六:黄连止蛔汤:处方:人参、漂白术、川附片、川黄连、川黄柏、肥乌梅、真黎椒。功能主治:痘后吐蛔。摘录:《幼幼集成》卷六《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黄连止蛔汤组成:黄连、黄柏、人参、乌梅肉、白术。主治:痘疹吐蛔,因热气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为热所迫,但闻食臭即涌出者。
-
加味葛根汤
《医宗己任编》卷三:加味葛根汤:处方:升麻、葛根、前胡、桔梗、山楂、青皮、木通、荆芥、抚芎、甘草、灯心。如见点如糠粞齐布,热甚口臭,此脾经痘也,死不治矣。腹痛闭结,加酒大黄。摘录:《片玉痘疹》卷六《种痘新书》卷十二:组成:升麻、干葛、赤芍、甘草、桔梗、柴胡、防风、荆芥、连翘、地丁、木通、麦冬。
-
解表泄火汤
别名:解毒泻火汤处方:酒芩、大力子(炒)、归尾、酒栀仁、连翘、山豆根、甘草、桔梗、升麻、葛根、地骨皮。功能主治:痘疮起发,因火胜致根窠赤,顶亦赤而带艳者。用法用量:解毒泻火汤(《幼幼集成》卷五)。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快斑化毒汤
处方:知母、石膏(烧过)、甘草、玄参、连翘、牛蒡子、升麻、干葛、赤芍、花粉、荆芥穗。用法用量:腹痛,加枳实、木香、青皮、山楂肉、白芍;泄,加黄芩(酒炒)、白芍、白术、白茯苓、滑石;痘出,内有焦头带黑陷者,加防风、荆芥、紫草茸、归梢、赤芍、生地、麦冬、麻黄(酒炒)2分,蝉退(酒炒)、花粉。
-
理中快斑汤
《片玉痘疹》卷八:理中快斑汤: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干姜、木香、官桂。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水煎服。功能主治:小儿痘疹,误食生冷致脾虚不能起发者。摘录:《种痘新书》卷六《幼幼集成》卷五:方名:理中快斑汤组成:漂白术、白云苓、青化桂、黑姜炭、南木香、炙甘草、人参。泄泻,加淮山。
-
助脾快斑汤
《片玉痘疹》:组成:陈皮、山楂肉、荆芥穗、牛蒡子(炒)、甘草、木香、青皮、枳壳、木通。主治:痘疮一齐起发,遍身白色如锡饼形,头目浮肿,但能食,无他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用药禁忌:不可多服。
-
托里回生散
《片玉痘疹》卷十:组成:黄耆、当归、连翘、甘草、官桂、人屎(烧过)、大力子。主治:痘疮破而无水,便干枯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异功拔毒千金托里散
主治:痘疮光壮,浆水不满,毒气太甚,收时发毒四五处或六七处者。附注:方中人参至荆芥穗25味药用量原缺。
-
泻青散
《片玉痘疹》卷三:方名:泻青散组成:防风、当归、川芎、胆草、栀子、羌活、甘草、滑石。主治: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甚,服辰砂导赤散后而惊不退者。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竹叶。
-
知母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知母解毒汤组成:知母、生地、地骨皮、软石膏、酒芩、牛蒡子、升麻、甘草、天花粉。主治:痘既收靥,热仍不退,脉数形壮,烦躁,形气实者。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
养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养卫化毒汤组成:人参、黄耆(炙)、当归、甘草。主治:痘疮已成浆,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症者可治。用法用量:水煎服。
-
枳实导滞散
《医部全录》卷四九○引《幼幼全书》:方名:枳实导滞散别名:枳实导滞汤组成:枳实、山楂肉、连翘、半夏(姜制)、酒黄连、木通、酒大黄、甘草、紫草。主治:痘疹内实不出。用法用量:水煎,与槟榔末同服。附注:枳实导滞汤(《片玉痘疹》卷六)。
-
胃苓和中汤
《片玉痘疹》卷八:方名:胃苓和中汤别名:胃苓和中饮组成: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诃子肉、陈皮、甘草(炙)、黄连(酒炒)、木香、藿香、升麻。主治:痘疹自起发之后,内热或伤饮食,忽然泄泻,所泄之物焦黄酸臭者。附注:胃苓和中饮(《痘疹全书》卷上)。
-
香连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香连化毒汤组成:木通、黄连(炒)、猪苓、甘草(炙)、白术。主治:痘疮成浆之时,因热泄泻,色黄而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消风去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风去火化毒汤别名:消风化毒汤、消风火解毒汤组成: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荆芥穗、葛根、牛蒡子(炒)。主治: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爬掐不止者,此因火邪留于肌肉皮肤之间,不能即出所致。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
消毒青黛饮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名:消毒青黛饮组成:黄连、甘草、知母、石膏、柴胡、升麻、山栀仁、玄参、人参、青黛、生地黄。主治:痘疮收靥后,大热,两目如火,身发斑者。用法用量:竹叶为引,水煎服。主治:热邪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于皮肤而为斑,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
-
消斑承气汤
《片玉痘疹》卷七:方名:消斑承气汤组成:枳壳、厚朴、大黄(酒炒)、黄柏、黄芩、栀子、连翘、木通、甘草(1方有紫草)。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各家论述:斑之为病,火毒伏于胃家,郁于肌肉则为此征,故用枳、朴、木通以宽其胃气,芩、柏、栀、翘以清其郁火,甘草以和其中,大黄为君,以通利之,则斑自消矣。
-
万密斋医学全书
《万密斋医学全书》为中医学丛书。明·万全撰。刊于1549年。共10种,108卷。内容包括《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养生四要》、《内科要诀》、《幼科发挥》、《片玉新书》、《育婴秘诀》、《痘疹心法》、《片玉痘疹》、《广嗣纪要》。万氏擅长儿科,故《幼科发挥》等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
万氏秘传片玉痘诊
《万氏秘传片玉痘诊》为书名,即《片玉痘疹》的别名。明·万全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2为痘疹碎金赋及痘疹西江月二赋;12为痘疹总论,并分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靥、落痂及余毒证治;卷13为痘疹骨髓赋及麻疹西江月。本书编排略与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内容不同。本书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
万全
万全(15~撰述有《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广嗣纪要》、《痘疹世医心法》、《养生四要》、《保命歌括》等书,其著述可称为祖传和个人经验的汇集。世代均以医名,其祖为万杏坡、父万筐,医术高明,尤精儿科。计有《万氏家传保命歌括》(简称《保命歌诀》)三十五卷,旁征博引,详论内科之杂证;
-
痘疹碎金赋
《痘疹碎金赋》痘疹专著,本赋有二种,均题明·万全撰,但内容不同。①收入《痘疹全书》中,共二篇。上篇论痘,共29条;下篇论疹,共8条。②收入《片玉痘疹》中,一篇,共16条。
-
补元快斑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炙)、甘草(炙)、归身。功能主治:痘疮灰白色,当起不起,其顶平陷;痘儿素快,元气不足,吐泄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蚕蜕散
方出《岭南卫生方》卷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引《经验良方》:蚕蜕散:处方:蚕蜕纸(是出蚕子了纸也)不拘多少。摘录:方出《岭南卫生方》卷中,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一引《经验良方》《片玉痘疹》卷十二:蚕蜕散:处方:枯矾2钱,人中白(刮,以火煅令白)2钱,五倍子2钱,蚕退纸(烧灰)2钱。主治:崩漏下血不止。
-
柴葛桂枝汤
《幼幼集成》卷三:柴葛桂枝汤:处方:嫩桂枝3克杭白芍4.5克北柴胡粉干葛各3克炙甘草2.4克功能主治: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用法用量:上药加老生姜3克、大红枣5枚,净水浓煎,热服。摘录:《幼幼集成》卷三《片玉痘疹》卷六:柴葛桂枝汤:处方:柴胡、葛根、羌活、防风、人参、甘草、桂枝、牛蒡子(炒)。
-
陈皮竹茹汤
处方:陈皮(去白)、白茯苓、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萸)。功能主治:痘疮之后呕吐者。用法用量:用竹茹1团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代天宣化丸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疹。亦治麻疹透发不畅,热毒内攻,气喘壮热,神昏烦躁,唇裂口干;摘录:《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诚书》卷六:组成:白术5钱(炒),人参5钱,芦荟3钱,茯苓3钱,熟地8钱,地骨皮4钱,山药4钱,黄柏4钱,陈皮4钱,黄连(炒)3钱,当归1钱,甘草(炙)1钱,白芍药5钱,鹿角胶1两。主治:小儿解颅。
-
当归桂枝汤
《幼幼集成》卷六:当归桂枝汤:处方:人参、当归身、正川芎、白芍药、炙黄耆、漂苍术、川黄柏、炙甘草。血气大虚者,加鹿茸、虎胫、淮牛膝。主痘之后,血少不能养筋,或感风寒水湿,手足忽然拘挛,不能伸屈转运者。当归益营气之虚,白芍敛营中之血,桂枝温经散寒,炙草缓中益胃,煨姜温胃以散寒邪,大枣缓中以益脾元也。
-
当归凉血汤
别名:当归凉血饮处方:红花、地骨、生地、酒芩、牛蒡、人参、当归、黄耆、连翘、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抓破,破而出血者。用法用量:当归凉血饮(《片玉痘疹》卷十)。《治痘全书》有黄柏、无黄耆、酒芩、牛蒡。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调元固表汤
别名:调元固本汤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甘草、蝉退。功能主治:痘疮表虚,收靥痂壳粘着皮肉不落者。用法用量:调元固本汤(《医钞类编》卷十九)。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
-
二陈理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陈皮、白茯苓、半夏。功能主治:痘疮,因伤冷物,受寒气而呕吐者。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
防风败毒饮
别名:防风败毒散、防风葛根汤处方:升麻、葛根、防风、赤芍、甘草。功能主治:痘发瘾疹及麻疹发热。用法用量:防风败毒散(《片玉痘疹》卷十二)、防风葛根汤(《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
附子化毒汤
处方: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黄耆、甘草。功能主治:痘疹成浆之时,吐泄不止,手足厥冷者。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本方用法;炒米一撮,大枣一枚为引,水煎,温冷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九
-
甘桔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甘桔化毒汤:处方:甘草、桔梗、射干、连翘、大力子(炒)。功能主治:痘疮初起,失于调解,以致毒火熏蒸,喉舌生疮;又失于解毒,其疮稠密,饮水则呛,食谷则哕,甚者失声;摘录:《片玉痘疹》卷九《会约》卷二十:组成:甘草钱半,桔梗钱半,射干钱半,黄连(酒炒)钱半,牛蒡子(炒)钱半。
-
固本化毒汤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炙)、官桂、诃子肉(炒)、丁香。功能主治:痘养浆之时,因泄泻而致痘色灰白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九
-
桂枝葛根汤
《片玉痘疹》卷五:桂枝葛根汤:处方:桂枝、芍药、干葛、甘草、防风。功能主治:太阳表虚,颈项强,汗出恶风。摘录:《直指》卷十九《准绳 幼科》卷四:方名:桂枝葛根汤组成:桂枝1钱,葛根1钱,赤芍药1钱,升麻1钱,防风1钱,甘草1钱。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淡豆豉1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桂枝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桂枝解毒汤:处方:官桂、赤芍、大力子、防风、蝉蜕。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大寒寒气郁遏而痘难收靥者。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下:方名:桂枝解毒汤组成:桂枝、麻黄(酒炒)、赤芍、防风、荆芥、羌活、甘草、桔梗、人参、川芎、牛蒡、生姜。斑疹湿邪内热,头痛咽干。
-
桂枝解肌汤
处方:桂枝、赤芍、黄芩、甘草、人参、干葛、柴胡。功能主治:痘靥之后,因外感风寒,头目昏痛,恶寒,其脉浮者。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