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三不可
白喉三不可(threeinhibitionsofdiphtheria)为白喉病治疗禁忌。见《白喉忌表抉微》。是指白喉病程中不可刮破、不可近火、不可多卧等重要注意事项的总称。即一不可刮破,刮破则毒气涣散;二不可近火,恐外火引动内火,病必加重;三不可多卧,人卧则气上逆,毒气难骤降。
-
眩针
眩针即晕针。《针灸内篇》:“古法进针宜缓,出针宜迟,不可骤然拔出针头,且有一等眩针或呕吐,或浑身发汗,或人事莫知,遗大小便者,针头切不可拔出,只需嚼老姜三片即醒。”.
-
喜气
喜气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巢元方认为:喜气“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参见七气、九气条。
-
芷园臆草存案
《芷园臆草存案》医案著作。明·卢复撰。卢氏强调审因求本、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爆发型人格
爆发型人格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又称为冲动型或攻击型人格。其特征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行为暴发难以自控;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易暴发愤怒和暴力行为;生活无目的,事先无计划,做事缺乏预见性;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人关系时而极好,时而极坏;有自伤行为。
-
吐泻发斑
吐泻发斑为病证名。吐泻而见发斑。《嵩崖尊生书》卷十二:“吐泻发斑,由胃虚无根之火游行于外。此症不妨,但可补,不可泻;可温,不可凉。”
-
其来不可逢
其来不可逢为刺法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施行补法,以防留邪。
-
其往不可追
其往不可追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已去,正气尚衰,切不可施行泻法,以防伤正。
-
香芥散
《魏氏家藏方》卷九:方名:香芥散组成:荆芥穗、香附子(去毛)各等分。主治:风牙疼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碗,煎至半碗,去滓,频频嗽之。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桑皮接骨丹
《吴氏医方汇编》:方名:桑皮接骨丹组成:桑根白皮(东引者)4两,柘桑根皮(向东者)4两,香油4两,生姜2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先将二皮捣烂,入生姜捣匀,入香油炒微热,将断骨拿对敷上,外以物逼住,以绳缠定,贴1昼夜去之,不可过时,亦不可不及时。
-
润下汤
《医钞类编》卷七:方名:润下汤组成:牛膝1两,降香1钱,苏木1钱,栀仁1钱。主治:负重奔走,纵情女色,六淫受伤,血从脊上,或呕或吐,势如潮涌,不可抑遏。用法用量:水煎,童便兑服。
-
钱脂膏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三○○:方名:钱脂膏组成:大钱4文。主治:唇黑肿,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于石上磨。以腊月猪脂磨取汁涂之。不过数遍愈。
-
葳灵仙桂汤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葳灵仙桂汤组成:葳灵仙2钱,肉桂2钱,木香2钱,乳香2钱,没药2钱。主治:产后经风,痛不可忍;并痢后风。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服。
-
乌鱼煎
《仙拈集》卷三:方名:乌鱼煎组成:大乌鱼1尾(小者2-3尾)。功效:免痘。用法用量:待年终除夕夜静时,煎汤浴儿,遍身七窍俱到,不可嫌腥。若不信,留一手或一足不洗,出痘时此处偏多。
-
乌桕膏
《仙拈集》卷四:方名:乌桕膏组成:乌桕叶。主治:肿毒恶疮。用法用量:敷患处。制备方法:捣如泥。用药禁忌:患处如破者,不可贴。
-
直切刀法
直切刀法又称“跳刀法”。右手持刀,左手五指虚拢,用指头轻按原料,指背抵住刀身,随着右手下刀不断向前推移原料,使厚薄一致,粗细均匀。要垂直下刀,不可偏里偏外。适用于比较脆嫩的药膳原料,例如冬笋、葛笋、白菜等。
-
跳刀法
直切刀法又称“跳刀法”。右手持刀,左手五指虚拢,用指头轻按原料,指背抵住刀身,随着右手下刀不断向前推移原料,使厚薄一致,粗细均匀。要垂直下刀,不可偏里偏外。适用于比较脆嫩的药膳原料,例如冬笋、葛笋、白菜等。
-
香糟汁
香糟汁的味道:香糟味香糟汁的制作:主料:香糟(红或黄),清汤。香糟汁的做法:将香糟(红或黄)用清汤泡开,用洁白纱布过滤,其过滤出的汁即为香糟汁。制作提示:不可加汤太多,多则汁稀味淡。
-
矛盾情感
矛盾情感指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患者既不感到两种情感的对立和矛盾,也不为此苦恼和不安,而将此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同时流露于外表或付诸行动,使人不可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
民族药学
民族药学是研究各兄弟民族药的来源、形态、性味、功效、主治与应用等的一门医药学科,是兄弟民族科学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中国医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指毒性试验中未产生不可接受毒性的最高的剂量。
-
大禁
大禁指严格禁用针刺。如手五里。古人认为此穴不可针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王冰注:“谓五里穴也。所以谓之大禁者,谓其禁不可刺也。”
-
无刺浑浑之脉
无刺浑浑之脉为针刺宜忌之一。《黄帝内经素问》有言:“无刺浑浑之脉”。指治疗疟疾,当患者脉搏急速时,不可立即针刺。
-
无刺熇熇之热
无刺熇熇之热为针刺宜忌之一。《黄帝内经素问》有言:“无刺熇熇之热”。指治疗疟疾,当患者热势炽盛时,不可立即针刺。
-
无刺漉漉之汗
无刺漉漉之汗为针刺宜忌之一。《黄帝内经素问》有言:“无刺漉漉之汗”。指治疗疟疾,当患者大汗出时,不可立即针刺。
-
气血统一整体说
气血统一整体说为经气实质假说之一。认为气、血是统一的不能分离的整体。气为卫属阳行于脉外,血为荣属阴行于脉内,二者不可分离。
-
平稳出针法
平稳出针法为针刺出针法之一。术者刺手执针柄,不捻转,将针轻捷地向体外拔出。注意不可拔得太快,否则容易引起出血。这种出针法宜在针下已松弛、经气已散时采用。
-
营血
概述:营血:1.营气与血的并称;营为血之气,营血并提,常泛指血而言。由于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二者之间可分而不可离,关系极为密切,故常并称。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营血:营血是指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
-
尸臭
尸臭为症状名,指病人身体出现腐肉败血之恶臭,使人难以接近。《脉经》:“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病体有尸臭气味,多为痈疽恶疮溃腐而护理不周所致,久病而有尸臭为脏腑败坏,病情危重。
-
天忌
天忌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等篇。人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随天时气候而变化,故各有不宜针刺的时间,称为“天忌”。王冰注:“人忌于天,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
鼻煽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鼻翼煽动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扬州医生
扬州医生(9世纪)其真实姓名不可考,系扬州一术士,因家中失火,延及千户,被扬州最高当局高骈判死刑。后因献出治疗大风(麻风病)的技术而成为上客。他长于以乳香酒为“麻醉药”,进行手术治疗。
-
齐王侍医遂
齐王侍医遂为汉代医家。习经方,学识精博,为齐王侍医。因病,自炼五石散服之。曾问于淳于意,意诊其病中热,嘱不可服五石,否则将发痈。遂不以为然,发疽而死。
-
六藏丹
处方:自死龟1个,蜂房2两。制法:上药共入麻油内煮黄,不可焦,候冷为末。功能主治:发背搭手。用法用量:以麻油调涂患处,以腐皮盖贴。摘录:《良方汇录》
-
亡血家
亡血家指素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
虚家
虚家指平素体质虚弱的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
余元度
余元度清代医家。里籍欠详。师事“镜机子”,尽得其传。反对过分强调脉之重要性,主张四诊合参,盖因内病必形诸外,故先望、闻、问,切不可仅以切脉断病。其甥将其医论录辑为《用药心法》,未见传世。
-
婴幼疮疡治法
婴幼疮疡治法见《外科启玄》卷二。婴幼儿气血未充,筋骨未坚,脾胃脆弱,若患痈疽,宜用内托。内疏和缓之药,徐徐调之,切不可用峻猛之剂刻意攻伐。
-
至剂
至剂为方剂学术语。指峻猛而量大的药剂。《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少气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
郑志昀
郑志昀清代医家。字容轩。江西上饶人。尝就学于豫章、经训两书院。以诗文名于时。兼习医,常起危证,有医名。著《麻疹证治要略》(1852年),强调“小儿稚阳,不可刬削为最要”。弟子黄秩柄,得其传,擅治麻疹。
-
弄丸心法
《弄丸心法》为综合性医书。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2总论脉诀;7内科杂证;卷8妇科、儿科。现存清刻本。
-
如华
如华为脉象。华,通花。喻脉来轻浮软弱如草木之花。《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王冰注:“脉至如华,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
钱松
钱松为清代医家。浙江绍兴人。曾任太医院院使。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
-
衄家
衄家指常流鼻血的病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
漏带
①先下血而后带下淋沥不绝。《证治要诀》:“有带疾愈后一二月或再发,半年一发,先血而后下带,来不可遏,停蓄未几,又复倾泻,此名漏带,最难治者也。”②指带下如同经血漏下绵绵不断。见《竹林女科》。
-
两生
两生生理学名词。即孤阴生和孤阳生。《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张景岳注:“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无,未有孤阳能生者,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
-
口吃
口吃为症状名。指语言重复,期期不能畅吐的症状。又叫謇吃。《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指说话难,俗称口吃。即重言。
-
经来小腹结块
经来小腹结块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来小腹结成一块,如皂角一条横过,痛不可忍,不思饮食,面色青黄,急用延胡散(延胡索、发灰)。”
-
恚气
恚气证名。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参见七气、九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