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汗
《厘正按摩要术》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
-
汗液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1.003之间,pH值4.2~由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称知觉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下丘脑为较高级中枢,在下丘脑散热中枢附近。精神发汗最高中枢为大脑皮层。在较低温度(29℃以下)环境中,人体安静时皮肤水分的蒸发即属此类。700毫升水。
-
发汗法
发汗法为治法。汗法为解表法的古称。是一种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疗方法。具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较显著)等。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汗止身温方可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
夺汗者无血
指一种治疗原则。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
夺血者无汗
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
出汗
人的汗腺最发达,人的出汗可分为两种:(1)温热性出汗(thermalsweating),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肤都可出汗。(2)精神性发汗(mentalsweating),是由精神兴奋或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趾和腋窝3个部位。汗腺的分泌神经是交感神经,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
血虚津亏
血虚津亏是指反映血与津液相关的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血虚津亏指出人身血、津等体液的同源性,故血的虚损也会导致津液的不足,表现出口干、无泪、无涕、无汗、尿少、大便干结及眼、鼻、口等腔道黏膜干燥破损的病证。例如“夺血者无汗”和“夺汗者无血”。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筋惕肉𥆧
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动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伤寒发汗过多,则伤其血,血虚无以荣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体百骸,亦 然动,是筋惕肉 ,由于筋肉失养。”
-
肉𥆧筋惕
肉𥆧筋惕为症状名。筋惕肉𥆧的别称。见《伤寒论大全》卷二。筋惕肉𥆧指筋肉惊惕跳动。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伤寒明理论》卷三:“其于筋惕肉𥆧,非常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𥆧𥆧然而动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伤寒发汗过多,则伤其血,血虚无以荣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体百骸,亦𥆧𥆧然动,是筋惕肉𥆧,由于筋肉失养。”因血虚所致者,宜四物汤加减,阳气虚者,宜真武汤等方。
-
高木氏压反射
高木氏压反射是针刺作用研究方法之一。他在1947年通过自家观察发现,由于侧卧位的体位不同对体表发汗状态有一定的影响。侧腋窝点(即腋窝线上平乳高处)时,便在非压迫侧(即对侧)出现半侧发汗现象,因而命名为压半侧发汗(preSSurehemihidroticreflex)。压刺激对内脏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去除压迫时蠕动便立即恢复。
-
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为病机。是指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伤寒论·阴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景岳全书·泄泻》亦谓:“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
脐下悸
脐下悸动不安。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水,宜静不宜动,今反悸动,皆因发汗亡阳于上而阴邪乘之而起也。悸为奔豚之兆。”
-
漏汗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指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的病证。亦称为灌汗。《脉经》卷六:“肺脉,…漏汗不止,可导致阳气伤亡,津液耗损,出现小便短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甚至筋惕肉瞤,身振振欲擗地等症。治以温经复阳为主,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等方。
-
亡血家
亡血家指素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
悸
出《灵枢·癫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②心动不宁,恐惧不安之证。《赤水玄珠》卷六:“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
发表不远热
发表不远热为用药法则。指表寒证需用辛温药发汗,虽值炎热季节,亦不必避忌。《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王冰注:“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
-
菩提树花
《*辞典》:菩提树花:出处:《药用植物学》拼音名:P T Sh Huā来源:为椴树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原形态:南京椴,又名:密克椴树、白椴。叶互生,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雄蕊多数,多至60~小坚果球形,基部有五棱,表面具小突起,被有星状毡毛。化学成份:含大量粘液和挥发油,油中主要含金合欢醇,又含一种有发汗作用的甙。
-
解肌升麻汤
处方:升麻1两,芍药1两,石膏1两,麻黄1两,甘草1两,杏仁30枚,贝齿2枚(一作贝母18铢)。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麻杏甘石汤本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乃越婢汤之变方。此治时气三四日不解,亦用此汤加升麻以治疫瘴,芍药以护营血,贝齿以镇邪毒,取其咸润走血利水而镇摄时气之毒,非正伤寒例药也。
-
筋惕肉瞤
筋惕肉瞤证名。出《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成无己认为此证“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见《伤寒明理论》卷三)。过汗阳虚者,用真武汤;因于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减。
-
疮家
疮家①指久患疮疡者。疮家忌用汗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疮家身虽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疮,通创。指创伤失血者。其临床治疗亦不宜发汗。
-
柴桂
《全国中草药汇编》:柴桂:别名:臭马桂、三条筋、桂皮香来源:樟科樟属植物川桂CinnamomumwilsoniiGamble,以树皮入药。立春至处暑期均可采剥,以夏初最宜。15厘米的条块,晒干即成。性味:辛、甘,大热。功能主治:散风寒,止呕吐,除湿痹,通经脉。用于呕吐,噎膈,胸闷腹痛,筋骨疼痛,腰膝冷痛,跌打损伤。
-
李根汤
《千金》卷五:李根汤:处方:李根18铢,桂心18铢,芒硝18铢,甘草1两,麦门冬1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李根咸寒降火,芒消苦寒荡热,麦冬、甘草甘平滋津,桂心辛温破结,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制法:上锉,如麻豆大。用法用量:八味李根汤(《医学入门》卷四)、甘李根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
振栗
身体畏寒而颤抖。因虚寒或热郁所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闭。”张志聪注:“民病嗌塞、振栗诸证,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也。”下后复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参见振颤、战栗条。
-
二豆汤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之二豆汤:处方:黑豆5升,赤小豆3升,吴茱萸1升,盐3大合。摘录: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医疗保健汤茶谱》之二豆汤:二豆汤以豆腐、淡豆豉等为主要原料,具有祛寒发汗的功效,对暑湿型流行性感冒有效。
-
解肌
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
冒心
冒心证名。两手交叉按于心下之证。因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正是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参见心悸条。
-
祛风立效散
概述:祛风立效散为《罗氏会约医镜》卷六方。功能发汗解表,燥湿化痰。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头痛暴甚,畏风恶寒,脉紧而数。若有汗者,去麻黄、羌活。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川芎、蔓荆子各一钱,羌活、防风、桂枝各八分,细辛三分,苏叶四分,生姜五分用法:水煎热服,取汗。
-
表里分消汤
处方:麻黄3钱,生石膏6钱,滑石6钱,西药阿斯匹林1片。功能主治:水臌,气臌。若服药1点钟后不出汗者,再服阿斯匹林1瓦;至用西药阿斯匹林者,因患此证者,其肌肤为水锢闭,汗原不易发透,多用麻黄又恐其性热耗阴,阿斯匹林善发汗,又善清热,故可用为麻黄之佐使,且其原质存于杨柳皮液中,原与中药并用无碍也。
-
大发表
拼音名:D FāBiǎo别名:野蚕豆、见水消、三愣金刚、三角西花、爬山豆、山落花生、三愣草、三棱枝爬山豆来源:豆科秔子梢属植物三棱枝秔子梢Campylotropistrigonoclada(Franch.)A.K.Schindl.,以根及全株入药。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感冒发热,鼻炎、肠炎,痢疾,膀胱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
-
芍药甘草附子汤
概述:芍药甘草附子汤为方剂名,出自《伤寒论》方。处方:芍药、炙甘草各三两,炮附子一两。芍药甘草(炙)各9克附子3克(炮,去皮,破八片)功能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发汗病不解,阴阳俱虚,反恶寒者。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用法用量:水煎,分三次服。
-
二胡茶
概述:二胡茶以胡萝卜、香菜,茶叶为主要原料,具有发汗透疹、健脾化湿的功效,用于水痘初起、邪毒欲发不出者。原料:胡萝卜100克、香菜60克,茶叶少许。用法:上2味切碎,加水煎汁,加茶叶,随时饮用。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薄荷露
《*辞典》:薄荷露: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B HeL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鲜茎叶的蒸馏液。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凉,无毒。③《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疏逆,发汗,解热,宣滞,凉膈,清头目。治头痛,热嗽,皮肤痧疹,耳目咽喉口齿诸病。用法用量:《中国医学大辞典》:体虚及素有鼻衄者不宜。
-
川桂
别名:官桂皮[四川]、桂皮来源:樟科樟属植物银叶樟(川桂皮)CinnamomumargenteumGamble和三条筋树CinnamomumtamalaNeesetEberm.,以树皮入药。夏至前后采收。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用于感受风寒,胃腹冷痛,痛经,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伤寒亡阳
伤寒杂病中所出现的亡阳证·伤寒亡阳:伤寒亡阳指伤寒杂病中所出现的亡阳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治宜温阳回阳,如四逆汤之类。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栀子豉汤
概述:栀子豉汤为方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栀子豉汤功能透邪泄热,除烦解郁。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
鼻烟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B Yān来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和入其他药材后制成的粉末。制法:《广大新书》:造鼻烟法: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猪牙皂角二分,焙干,研薄荷二分,冰片三厘,干烟丝为君。功能主治:《纲目拾遗》:通关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辟疫。能追风发汗。用法用量:外用:搐鼻。
-
川滇大黄土
别名:土大黄来源:蓼科川滇大黄土RumexhastatusD.Do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酸、涩、微辛,温。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润肺止咳。主治感冒,咳嗽,水肿,痰喘。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川麻黄
来源:麻黄科川麻黄EphedraminutaFlori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寒发汗,平喘利尿,散瞳升压。主治感冒无汗,头痛身痛,麻疹水肿。用法用量:0.5~3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薸
别名:母猪莲、水浮莲来源:天南星科大薸属植物大薸PistiastratiotesL.,以叶入药。夏秋采收,晒干。性味:辛,凉。功能主治:祛风发汗,利尿解毒。用于感冒,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麻疹不透;外用治汗斑,湿疹。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滇羌活
《全国中草药汇编》:滇羌活:来源:伞形科滇羌活Pterocyclusrivulorum(Diels)WolffexHand.-Mazz.,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功能主治:发汗祛风,除湿,宣通经络,止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杜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杜松:拼音名:D Sōnɡ别名:刺柏、杜松子、崩松、棒松来源:柏科杜松JuniperusrigidaSieb.etZucc.[J.utilisKoidz.],以球果入药。生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心材含一种新的二萜羟基酸。花粉含蔗糖、葡萄糖、棉子糖等。功能主治:发汗,利尿,镇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痛。
-
黄桷皮
《*辞典》:黄桷皮: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Hu nɡJu P 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树皮。性味:《草木便方》:苦酸,温。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癣疮。治四肢顽痹,麻(木)不仁,半身不遂。④《重庆草药》:煎水服治吐血,煎水洗治初生儿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现黄,高热惊风)。
-
满江红根
《*辞典》:满江红根: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MǎnJiānɡH nɡGēn来源: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的根。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治肺痨病,又可发汗利尿。据云功同麻黄。摘录:《*辞典》
-
牡荆根
《*辞典》:牡荆根:出处:《别录》拼音名:MǔJīnɡ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治感冒,头痛,疟疾,关节风湿痛。《别录》:水煮服,主心风;头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第一煎于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加冰糖一两冲服,第二煎当茶饮。(《福建中草药》)④治牙痛:牡荆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
蒲州豉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P ZhōuChǐ性味:①《本草拾遗》:味咸,无毒。②《纲目》:咸,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摘录:《*辞典》
-
桃叶蓼
来源:蓼科桃叶蓼Polygonumpersicari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汗除湿,消食止泻。用法用量:2~4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细叶七星剑
拼音名:X Y QīXīnɡJi n别名:野香薷来源:唇形科石荠宁属植物小花石荠宁MoslacavalerieiL.,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发汗解暑,健脾利湿,止痒,解蛇毒。用于感冒,中暑,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水肿;外用治湿疹,疮疖肿毒,跌打肿痛,毒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紫背天葵草根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ZǐB iTiānKu Cǎo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光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背天葵草条。性味:①《滇南本草》: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敷大恶疮。②《云南中草药》:止血散瘀,生肌止痛。治内外伤出血,刀枪伤,烫伤。③《贵州药植目录》:发汗,止咳。
-
紫花络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紫花络石:别名:掰掰果、牛角藤、车藤、藤杜仲[湖南]来源:夹竹桃科紫花络石TrachelospermumaxillareHook.f.,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解表发汗,通经活络,止痛。主治感冒,风湿,跌打劳伤,支气管炎,肺结核。备注:中毒症状:心慌出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