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夺汗者无血
指一种治疗原则。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
血虚津亏
血虚津亏是指反映血与津液相关的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血虚津亏指出人身血、津等体液的同源性,故血的虚损也会导致津液的不足,表现出口干、无泪、无涕、无汗、尿少、大便干结及眼、鼻、口等腔道黏膜干燥破损的病证。例如“夺血者无汗”和“夺汗者无血”。
-
心主汗
“心主汗”的“汗”为五液之一,属心。《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故有“汗为心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
-
两生
两生生理学名词。即孤阴生和孤阳生。《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张景岳注:“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无,未有孤阳能生者,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
-
心为汗
心为汗意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
-
亡阴
亡阴又称“阴脱”,为病机,指阴液在短时间内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亡阴证多由高热、汗吐泻、出血或其他慢性消耗发展所致。临床表现为身体干瘪、皮肤皱折或眼眶深陷,精神烦躁或昏迷谵妄。治宜滋阴增液或养津固气。《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津液与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属人体的阴液,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严重伤律病人,常导致津枯血燥,或气血两虚,出现口干、唇焦、舌干、心悸、怔忡、脉微细等症。临床所见大汗、大吐或大泻等津液耗伤者,往往相继表现心悸气短、肢冷脉细等心血亏虚证候。
-
夺血者无汗
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