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根
2.经外奇穴名;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山根穴的定位: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
小儿山根色诊
脉纹呈现“|”形,多属肺经疾患;脉纹色青者,多见于惊风、盘肠气痛、虫证、泄泻、感冒等属肝经的病症;脉纹色黄,多见于泄泻、积滞、呕吐、虫证、疳证、口疮等脾胃病症;宋知行等1985年总结董廷瑶老中医望小儿山根色诊的经验,认为“婴幼儿山根色诊确与脾胃、肺表病症有所关联”。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年寿
概述:年寿:1.推拿部位名;2.望诊部位名;3.经外奇穴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2)年寿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3)年寿指鼻尖(《幼科推拿秘书》)。指眉心至鼻尖之间的部位。《婴童百问》:“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出《中医推拿学讲义》。位于两眼内眦联连中点下0.2寸。
-
頞
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頞:頞为古代人体部位名。又名山根、下极、王宫。专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为足阳明经的起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后称山根。《医宗金鉴》:“頞者,鼻梁,即山根也。”整个鼻梁·頞:頞指整个鼻梁。《证治准绳·杂病》:“颊亦作齃…
-
鼻尖
鼻准(nasalapex)为体表部位,又名准头(见《医学入门》)、鼻尖、面王(《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淮。”督脉所过,素髎所在。又称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下极之俞
概述:下极之俞为人体部位名,指会阴部,或指长强。《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长强穴·下极之俞:长强为经穴名,代号DU1。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
-
贴凹散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九引《张氏家传》:方名:贴凹散组成:石燕2个(烧红醋淬干为度),艾心叶7个,朱砂皂子大,蓖麻子7粒。主治: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用1钱,薄荷汁调贴山根上凹中。睡着候鼻尖汗出安。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 神效贴凹散。
-
三等
三等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面针
面针指以针刺面部范围内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或进行针刺麻醉的方法。其穴以《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面部的视诊部位为主要依据。
-
延年
延年为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
咽痛甘桔汤
《简明医彀》卷二:方名:咽痛甘桔汤组成:桔梗4钱,甘草3钱,荆芥1钱半,玄参1钱。主治:喉痹,缠喉风,多感于酒腥辛辣厚味,七情痰火,发则通连颈项,头面肿胀;伤寒少阴咽痛及阴证下虚痛。加减:详脉证属热,渐加牛蒡、连翘、天粉、僵蚕、射干、山根、薄荷、芩、连、栀、柏、防风、升麻、生地、当归择用;
-
洗井灶
洗井灶小儿推拿方法名。用拇指沾葱姜汤擦洗小儿鼻孔及其周围。用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急慢惊风等症。《小儿推拿秘诀·汗法》:“医者用右手大拇指面蘸葱姜汤,于病者两鼻孔着实擦洗数十。随用两大指再蘸汤,擦鼻两旁数十下。随再由鼻梁,山根、推上印堂数十下。”
-
颧骨
2.经外奇穴名。指眼下腮上突出的颜面骨。《黄帝内经灵枢·五变》:“颧骨者,骨之本也。”出《针灸杂志》。位于面部颧骨之高点。主治山根疔、牙咬疗、地合疔。一般直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