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象
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舌苔则主要观察其颜色及形状。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望苔质为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
-
舌象研究
舌象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舌象的形成、演变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阐明的研究课题。(2)关于舌象的微量元素分析;(6)口腔局部环境与舌苔形成的关系研究;(8)关于舌象的血液流变学研究;此外,还有对营养缺乏与舌象之关系,体内激素水平与舌象之关系,酶系统及药物与舌象形成之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是用客观的观测指标,对中医学的舌象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项目。如上海第一医学院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联合研制“舌色仪”。(7)舌诊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制造“虚证”或“阳虚”动物模型观察舌象变化。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用舌血流测量仪测量淡红、淡暗、红暗三种舌质的舌表浅血流量。
-
计算机图象识别
计算机图象识别是计算机系统对已经记录的图象或直接对图象进行辅助识别。首先摄象管对图象(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病理切片、脉搏图、舌象等)进行扫描,所获得的模拟电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后,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并与事先已存入计算机内的各种典型图象比较,从而识别出受检图象属哪一类。
-
舌象解剖学研究
舌象解剖学研究是从解剖学角度来认识和阐明各种生理与病理舌象特征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舌诊客观化的基础研究之一。如已知:舌粘膜上四种乳头(丝状乳头、蕈状乳头、 廓乳头和叶状乳头)由于解剖位置及数量、功能的不同,与舌苔形成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丝状和蕈状二种乳头;
-
舌活体显微镜观察
舌活体显微镜观察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各型舌象乳头形态及其微循环改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关于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在活体舌的细微结构观察上应用的显微镜主要有:普通放大镜、血管显微镜、角膜显微镜(裂隙灯)、眼底镜及改装型普通生物显微镜等。
-
舌歪
概述:舌歪(wrytongue)为舌象。是指张口或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的舌象。常与口眼斜、肢体偏瘫同时出现。病因病机:多因肝风内动,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
红痿舌
红痿舌为舌象。舌本痿软,不能举动的舌象。为心气伤损之征。若深红而痿者,为气血热盛;若紫红而痿者,为脏腑热极;若绛红而痿者,为阴亏已极(见《伤寒舌鉴》)。当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决定治法。
-
红餂舌
红餂舌(tiǎn舔)为舌象。全舌紫红,频伸口外,舐左右上下之舌象。为心脾热盛之候,温疫病多见。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见《伤寒舌鉴》)。
-
舌痿
概述:舌痿(flaccidtongue)为舌象。症状:舌体萎废,不能自由转动。症见舌短缩而痿,肌肉软。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唇舌者,肌肉之本也。或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俱虚。治疗:治宜滋阴养血或补中养血。
-
舌强
舌强为舌象。《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舌短缩
舌短缩即舌短。又称舌缩。指舌体缩向口腔深处,不能伸展的舌象。兼见舌淡而苔白润,是寒凝经脉;舌红绛而干,无苔或有焦黑苔,是热病伤津;舌胖黏腻而短,是痰湿阻闭;舌短缩强硬,神昏不语者,多属厥阴心包危重证。
-
舌生瘀斑
舌生瘀斑为舌象。舌生瘀斑又称舌有瘀斑。指舌上出现青色、紫色或紫黑色斑点的舌象。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癍。在内伤杂病,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红中蚀烂舌
红中蚀烂舌为舌象。也称虫碎舌。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伤寒金镜录》)。
-
阴强舌
概述:阴强舌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直中少阴亦有舌卷囊缩者,急温补。”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器。此外,心火上炎,厥阴伤寒,肝经热甚,温邪内陷心包等皆可导致舌卷。
-
八纲证治
里、寒、虚证属于阴。表证里证概念外感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受病的一类病症。或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头晕目花身热面赤,烦躁不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象舌象脉细无力,舌淡嫩少苔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苔厚腻
-
白苔中红舌
白苔中红舌为舌象。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伤寒舌鉴》)。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
舌有瘀斑
舌生瘀斑为舌象。舌生瘀斑又称舌有瘀斑。指舌上出现青色、紫色或紫黑色斑点的舌象。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癍。在内伤杂病,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虫碎舌
虫碎舌即红中蚀烂舌。为舌象。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伤寒金镜录》)。
-
芒刺舌
芒刺舌是指舌面粗糙如刺,摸之棘手的舌象。舌起芒刺为舌象。舌苔隆起如刺状。多属胃热炽盛或邪热内结。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
舌缩
概述:舌缩(contractedtongue)为舌象。出《备急千金要方》。又名舌短、阴强舌。辨证论治:因寒凝胸腹者,症见舌缩而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宜温中祛寒。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沉而数,治宜清心开窍。《医学心悟》:“凡舌硬、舌强、舌短缩、舌卷、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皆危证也。”
-
灰苔
灰苔为舌象。灰苔是指舌苔呈浅黑色的舌象。主里证。有寒热之别,苔灰白而滑润,为三阴寒证,宜温阳散寒;苔灰黄而干燥,为里热实证,宜攻下泄热。
-
舌光
舌光又称镜面舌,是指舌苔完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的舌象。舌光即舌面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舌卷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
舌颤
概述:舌颤(tremblingtongue)为舌象。是指伸舌时舌体颤动不定,不能控制的舌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舌紫红,挺出颤动,可见于酒精中毒。
-
白熟苔舌
白熟苔舌为舌象。舌苔白厚,明而不透,白而无光的舌象。此气血两亏,内脏虚寒已极之候,病多危重(见《伤寒舌鉴》)。
-
胖大舌
胖大舌是指舌体虚浮胖大,常伴有齿痕,色淡而嫩的舌象。多属水湿痰饮阻滞,或心脾热盛。
-
齿痕舌
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凹凸不齐,留有被牙齿压迫的印迹的舌象。多见于脾阳虚,水湿不化或血气双亏。
-
肿胀舌
肿胀舌是指舌体肿大,甚则充盈满口而妨碍饮食、言语及呼吸的舌象。病多属血分,或为痰饮,或为湿热内结。
-
瘦薄舌
瘦薄舌是指舌体瘦小而薄的舌象。多属阴血亏虚或津液不足。薄瘦干瘪,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兼见色红绛,是阴虚热盛,津液大伤重候。
-
裂纹舌
裂纹舌是指舌面上出现明显裂沟的舌象。多属热盛,或是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
-
镜面舌
镜面舌又称舌光,是指舌苔完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的舌象。
-
无根苔
无根苔又称假苔,是指舌苔在舌面附着疏松,好似浮涂在舌上,一刮就脱落的舌象。
-
有根苔
有根苔又称真苔。有根苔为诊法。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的舌象。舌苔从舌体中长出,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舌。辨认有根的意义有三:一是正常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二是与进食后残渣附着及假苔鉴别;三是对舌上起瓣、舌起芒刺的程度作出判断,其坚敛着实愈牢,热象愈深重。
-
真苔
有根苔又称真苔。有根苔为诊法。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的舌象。舌苔从舌体中长出,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舌。辨认有根的意义有三:一是正常舌苔有根,表示有胃气;二是与进食后残渣附着及假苔鉴别;三是对舌上起瓣、舌起芒刺的程度作出判断,其坚敛着实愈牢,热象愈深重。
-
白黏腻苔
白黏腻苔为舌象。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黏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合成一片。主痰湿,多属寒证。若口中黏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脘痞闷,则属脾热湿聚之证。《温热论》:“舌上白苔黏腻,…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
-
白薄干苔舌
白薄干苔舌指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白薄滑苔舌
白薄滑苔舌指舌苔薄白而滑润的舌象。本舌比白微滑苔的苔上津液较多,似米汤敷于舌面。主外感寒湿;或体内素有寒痰宿饮(见《伤寒舌鉴》)。前者宜祛寒化湿;后者当温化痰饮。
-
白苔干黑心舌
白苔干黑心舌指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
白滑苔黑心舌
白滑苔黑心舌指苔白滑,中心黑苔的舌象。其证有寒有热:白滑苔,刮之可净,为真寒假热;若刮之不净,舌粗涩干燥,为里实热证;或为表邪入里之候(见《伤寒舌鉴》)。
-
死现舌
死现舌为舌象。见《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全舌苔呈黑色,为寒极或热极之候。寒极者,黑而底纹嫩,润滑如水浸,急投辛温救补之剂。热极者,黑而底纹粗糙,干涩,刮之不净,急投苦寒清热之剂。
-
舌胖齿形
舌胖齿形即齿痕舌。齿痕舌为舌象。又称舌胖齿形。舌边缘见牙齿痕迹。因舌体较肥胖,受齿缘所压而致。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
红星舌
红星舌为红内红星舌之简称。红内红星舌为舌象。纯红舌中满布深红色红星点。为脏腑血分热毒炽盛之候。若症见壮热大渴、烦躁不眠、大便秘、小便涩等,宜急投清热凉血解毒之剂(见《伤寒舌鉴》)。
-
红断纹裂舌
红断纹裂舌为舌象。舌红有横断裂纹而痛。裂纹不深者,多为老年素体阴亏,宜补肾滋阴;裂纹深而多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红短白疱舌
红短白疱舌为舌象。舌红而短,起白疱。是瘟疫气分热盛,津液受伤,常有声哑、咽干、口疮、烦躁等症,宜清热解毒生津(见《伤寒舌鉴》)。
-
红中人裂纹舌
红中人裂纹舌为舌象。红舌中见有裂纹如人字形。为心火燔灼,热毒上炎之象,宜凉膈散清上泄下(见《伤寒金镜录》)。
-
红中双灰干舌
红中双灰干舌为舌象。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谵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
红中微黄根舌
红中微黄根舌为舌象。舌中尖红,舌根有淡黄苔。为热入阳明,每有出现黄疸者。如见头汗、身凉、小便黄涩,可用茵陈蒿汤加味,清热利湿退黄(见《伤寒舌鉴》)。
-
红中微黄滑舌
红中微黄滑舌为舌象。舌红中有微黄滑苔。为外邪入里化热,宜解表清里。或温病由气分转营分,宜透营转气。若舌干燥,则为腑实之象,宜通腑泄热(见《伤寒舌鉴》)。
-
王景韩
王景韩为明代医家,字逊邈,福建宁化人。生平未详。著《神验医宗舌镜》3卷,此书除论舌应脏腑经脉、舌诊分部大法、怪舌、死舌、妊娠舌、小儿舌、真假舌以外,又按舌质、苔色分别叙述舌象100余种,辨析颇为详明。于诊察病情有所研究,著成《神验医宗舌镜》二卷,又作《舌镜》,有刻本及抄本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