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镜
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刊于1641年。王氏此书“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症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见蒋氏“凡例”)。全书分述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甚详。卷一-三以内科病证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证;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现存有三种清刻本。
-
鹤肉
《*辞典》:鹤肉:出处:《医学入门》拼音名:H R u来源:为鹤科动物丹顶鹤的肉。原形态:丹顶鹤,又名:鹤(《诗经》),白鹤(《嘉佑本草》),仙鹤(《日用本草》),仙禽、胎禽(《纲目》)。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幼时头顶不红;飞羽黑色,其次级和三级飞羽形长而弯曲成弓状;③《会约医镜》:解五脏热,止消渴。
-
小儿吼病
小儿吼病为病名,即小儿哮喘。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
-
顾氏医镜
即《素灵摘要》、《内景图解》、《脉法删繁》、《格言汇要》、《本草必备》和《症方发明》。此六种皆系作者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并阐述注解而成。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
-
水瘕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瘕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段,在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用食,遍身虚肿是也。”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气陷泄泻
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罗氏会约医镜·杂证》:“泄泻急而趋下,不能少停,此脾气虚而下坠也。”用甘缓汤。若大泻气脱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气海穴,可进大剂参附辈温补。
-
罗克藻
罗克藻清代医家。字(扌炎)庭,号西村。江西星子人。精岐黄。著《医镜》、《本草记物》,均佚。
-
罗国纲
罗国纲清代医家。字振召,号整斋。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辨证精细,论治灵活,治验颇多。晚年辑成《罗氏会约医镜》二十卷(1789年),撷取历代医籍精华,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所制新方,多切实用。
-
卢昶
卢昶为宋代医学家。人称卢尚药。祖籍文安,后迁大名(均属今河北)。幼传家学,勤于攻读,研习岐黄、雷扁,熟读《备急千金要方》,治病多验,医名黄河北。公元1112年补太医奉御,校《和剂局方》,累迁尚药局使。撰有《医镜》50篇,今佚。又有《伤寒片玉集》3卷。卒年87岁。
-
瘕
出《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瘕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风搐
治疗:治宜平肝息风或涌吐风痰。《罗氏会约医镜·杂证》:“风搐证者,…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病因病机: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治疗: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补养心脾汤
《会约医镜》卷十五:补养心脾汤:处方:人参黄耆(蜜炒)白术茯神当归枣仁(炒)各4.5克柏子仁(去油)2.4克白芍(酒炒)阿胶(炒)山药(炒)炙草各3克制法:上药水煎,另用发灰、棕灰、百草霜、蒲黄(炒黑)等分研匀。用法用量:用煎药调服散剂4.5克。主治:产后血崩,属劳役惊恐,致伤心脾,而不能统血者。
-
调荣散
《顾松园医镜》卷九:调荣散:处方:丹参2-3钱,桃仁2-3钱,赤芍钱许,刘寄奴2-3钱,玄胡索钱许,泽兰2-3钱,莪术钱许。各家论述:方中丹参活血,桃仁、赤芍破血,刘寄奴破血下胀,玄胡素活血化气,泽兰行血化水,莪术破气中之血。主产后淋证。更有污血阻滞,溺窍不通,以致淋沥,亦名血淋。主治:小儿衄血不止。
-
归地滋阴汤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五:归地滋阴汤:处方:当归9-15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4.5克,川芎3克,干姜(炒透)1.8克-2.1克,炙甘草3克,荆芥穗1.8克。主阴虚阳燥。摘录:《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五《会约》卷十五:组成:当归3-5钱,熟地3-5钱,白芍(酒炒)1钱半,川芎1钱,干姜(炒透)6-7分,甘草(炙)1钱,荆芥穗6分。
-
化瘀汤
《罗氏会约医镜》卷四方之化瘀汤: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熟地黄二至三钱,白芍药(酒炒)、肉桂各二钱,川芎、桃仁各一钱,红花(酒炒)八分。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四方之化瘀汤主治血瘀成形,在脐腹之下,作痛喜按而虚者。水煎,加酒服。运用:如气滞,加香附、木香、砂仁、乌药之属,血化而痛自愈。
-
加味十全大补汤
《罗氏会约医镜》卷六方之加味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白术、天麻各一钱五分,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各一钱二分,熟地黄、黄芪(蜜炙)各二钱,肉桂一钱,升麻(盐水炒)、柴胡(酒炒)各三分,白附子八分。用法用量:每剂1两,加生姜、大枣,水煎,空心温服。主治产后血崩,血脱气陷。
-
理气散寒汤
《会约医镜》卷七:理气散寒汤:处方:苍术厚朴(姜炒)陈皮(去白)甘草各4克藿香砂仁枳壳各2.5克木香1.5克香附乌药各4.5克功能主治:治中下二焦寒滞气逆,腹痛,或呕泻;用法用量:水煎,热服。如痛而呕,加半夏4.5克,如寒甚喜热者,加吴茱萸、肉桂之类,如气滞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槟榔之类;
-
六味清凉汤
《会约医镜》卷七:六味清凉汤:处方:黄芩黄柏大黄(酒炒)栀子(炒)胆草泽泻各等分功能主治:治体旺,脉洪而滑,二便闭涩,口渴喜冷,热甚腰痛者。用法用量:水煎,热服。摘录:《会约医镜》卷七《会约》卷七:组成:黄芩、黄柏、大黄(酒炒)、栀子(炒)、胆草、泽泻各等分。
-
龙胆清肝饮
处方:龙胆草1-2钱,黄芩1-2钱,黄连1-2钱,瓜蒌1枚,麦冬5钱至1两,玄参2-3钱,知母3-5钱,芍药3钱,羚羊角3-5钱。功能主治:热邪传入厥阴,烦满囊缩,消渴,气上冲气,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用法用量:吐蛔,加乌梅;如误下,利不止者,去瓜、麦、玄参、知母,倍芍药。摘录:《顾松园医镜》卷六
-
太阳汤
处方:白术9克干姜(炒)3~9克(势危者用生附子,湿纸包煨热用)甘草(炙)3克白芍(煨)4.5克生姜3克红枣3枚功能主治:治寒中三阴,战栗厥逆,呕吐昏迷,唇青囊缩。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吴茱萸7分(汤泡1次用),又须兼用华佗救阳法外治,乃妙。附注:华佗救阳法:治寒中三阴,阳脱无脉,昏倒强直等症。
-
乌头栀子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之乌头栀子汤:组成:乌头、炒栀子。功能主治:方之乌头栀子汤主治小儿平素过食厚味,致生湿热,湿热之气下行,流入囊中,复为风寒所束而成疝证,时囊纵红肿,常常刺痛。《杏苑》卷六方之乌头栀子汤:别名:乌头汤处方:川乌(童便煮)3钱,栀子仁(炒)3钱。
-
养血舒肝汤
处方:当归身6-9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3克,炙甘草3克,白术4.5克,阿胶(蛤粉炒)4.5克,杜仲(盐水炒)4.5克,枸杞子6克,炒山药6克。功能主治:养血舒肝,固肾安胎。主脾肾不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大枣为引。主治:受胎一月,系属肝经,前此或堕,后孕至期亦堕者。
-
源泉汤
处方:当归4.5克大生地6克<研碎,酒浸一时)熟地9克白芍4.5克(酒炒)阿胶(蛤粉炒成珠)4.5克枸杞3.6克青蒿2.1克丹参7.5克干姜(炒黑过心)1.5~2.1克淮药4.5克元参3克陈皮2.1克地骨皮3克功能主治:补阴血,清虚热。治血虚,劳热骨蒸,五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加减:如尺脉弱,血虚有寒者,加肉桂1钱;
-
羌防四苓散
《顾松园医镜》卷八:方名:羌防四苓散组成:羌活、独活、防风、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功效:发表驱湿,健脾利水。主治:太阳中湿,发热恶风,关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加减:兼热者,加芩、连、栀、柏、益元散之属。
-
本草必备
即《素灵摘要》2卷、《内景图解》、《脉法删繁》1卷、《格言汇要》2卷、《本草必用》2卷和《症方发明》8卷。均系选录《内经》、《伤寒论》及历代中医著作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予以阐述注解,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完整。
-
养血祛风润燥汤
《顾松圆医镜》卷十五:方名:养血祛风润燥汤组成:秦艽2-3钱,胡麻(炒,研)3-5钱,鲜首乌5钱至1两,生地3-5钱,松子仁5钱至2两(研烂调服),牛乳1杯(或牛酥1-2两),梨汁1杯。主治:素患风热,大便秘者。
-
王肯堂
简介:王肯堂(1549~学术贡献:他博鉴医书,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长期搜集材料,经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分杂病,类方、伤寒、外、儿、妇等六科,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其所汇集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辑自《内经》以下历代有代表性之医著计四十四种,是影响较大的中医丛书。
-
三阴头痛
概述:三阴头痛为病证名,即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1.《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小儿头痛
小儿头痛为病证名,小儿头痛,虚证较少。《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头痛为风寒头痛与内热头痛两类。里热熏蒸,必须清解,热去火降,病身可愈。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治宜疏风清热。用菊花茶调散。
-
阴证头痛
《医垒元戎·三阳头痛》:“若阴证头痛,只有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
医药镜
《医药镜》医学丛书。刊于1641年。系明·王肯堂《医镜》与明·蒋仪《药镜》二书之合刊本。参见各该条。现存初刻本。
-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
气促
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治宜八味丸、安肾丸、养正丹,煎人参生脉散送下。《类证治裁·喘症论治》:“肾阳虚而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
-
气鳖
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鳖瘕,形大如杯,若存若亡,持之应手,其苦小腹内切痛,恶气左右走,上下腹中痛,腰背亦痛,不可以息,面目黄黑,脱声少气,甚亦有头足成形者。”
-
目黄
《医学纲目·目黄》:“经云:目黄者曰黄疸,然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眦,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酒湿泄
酒湿泄病证名。因饮酒过多,湿气内停所致的泄泻。有湿热、寒湿之分。《罗氏会约医镜·论泄泻》:“酒湿泄,用葛花解酲汤。而亦有因酒生寒湿者,以酒性去,而水性留为寒,惟峻补命门则可。”详酒泄条。
-
蒋仪
蒋仪明代医家。嘉善(一作嘉兴,均属浙江)人。师从王肯堂弟子张玄瑛习医,并得王氏《医镜》原编,辑订后刊行于世。又仿《医镜》著《药镜》,收载药物按温、热、平、寒四部分类,并各以骈文括其主治,附拾遗、疏原、滋生三赋以补充遗漏。崇祯十四年(1641年)蒋氏曾将《医镜》、《药镜》二书合刊成《医药镜》。
-
蒋师仁
蒋师仁清代医家。字公威。江苏常熟人。师从名医喻昌,精于岐黄。著《内经必读》、《释体医镜》,未见传世。孙昊培,亦精于医。
-
肩息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张口抬肩,气道奔迫,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
-
后重
《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
嗌疽
嗌疽病名。系指咽喉生疽之病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七:“有嗌疽,俗名走马喉痹。”为喉痹的一种。详见走马喉痹条。
-
安荣汤
功能主治:《妇科玉尺》卷三方之安荣汤功能清热安胎。《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方之安荣汤:处方:当归(去尾)三至五钱,熟地黄五至六钱,丹参二钱,山药三钱,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牡丹皮一钱二分,阿胶(蛤粉炒)二钱,川断二钱,炙甘草一钱。另以血余炭、百草霜、棕榈炭、蒲黄(炒黑)各等分,研末,每用一钱调服。
-
八仙玉液
《顾松园医镜》卷十二处方藕汁400毫升梨汁蔗浆芦根汁茅粮(水煎取浓汁)人乳童便各200毫升生鸡子白3枚功能主治阴虚咳嗽痰血。用法用量上药将诸汁、蔗浆、人乳炖滚,再与鸡子、童便和匀,频频服之。即垂绝者,尚可延生。功能主治补心养阴。用法用量先将鸡子白、鲜茅根、龙眼肉煎取浓汁2杯,和入前4汁、人乳,重汤炖温服。
-
槟黄丸
《顾松园医镜》:槟黄丸:处方:槟榔(用鸡心者良)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饭糊为丸,如米大。功能主治:主胃脘心腹因虫作痛,痛无休止,面生白斑或吐清水。摘录:《顾松园医镜》《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方名:槟黄丸组成:鸡心槟榔、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饭为丸,如米大。
-
大营煎
中气虚寒,呕吐恶心,加炒干姜一至二钱。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症。摘录:《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罗氏会约医镜》卷八方之大营煎:方名:大营煎组成:当归2-3钱,熟地3钱,枸杞2钱,炙草1钱,杜仲1钱半,牛膝(酒蒸)1钱半,肉桂1-2钱,肉苁蓉3钱(酒洗)。
-
辅正驱邪汤
《会约医镜》卷十:辅正驱邪汤:处方:当归9克熟地12克人参随便白术9克茯苓7.5克山药9克甘草3克干姜(炒)3克(或用煨生姜4.5克)麻黄3~6克桂枝3~6克功能主治:扶正祛邪。治气血两虚,外受风寒,难以疏散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阳虚寒盛,加附子;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骨痛,加防风。
-
化虫散
《会约医镜》卷十三:化虫散:处方:使君子(去壳)10个雷丸鹤虱甘草(炙)大黄(体虚者不用)花椒槟榔各6克制法:共研细末。《幼科指掌》卷三:组成:使君子、槟榔、鹤虱、贯仲、干漆、川芎、川楝子、木香、雷丸、雄黄、轻粉、锡灰、巴霜。主治:小儿虫痛,唇口人中青黑,面青惨,有虫斑,四肢冷汗,口吐涎水。
-
化滞汤
主治气滞痢,后重窘迫,脉数沉涩者。槟榔破滞气以攻积,厚朴宽中州以化滞,黄连清火燥湿,黄芩清热宽肠,木香调中气,青皮破滞气,白芍收痢亡之阴,当归养已耗之血,甘草缓中和药,滑石通利湿热也。《诚书》卷六方之化滞汤:组成:枳壳、瓜蒌仁、香附(制)、陈皮、甘草(炙)、莱菔子、山楂肉、紫苏、厚朴(炒)各等分。
-
加减补心丹
概述:加减补心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顾氏医镜》卷十三方之加减补心丹:组成:生地黄、酸枣仁、茯神、麦门冬、石斛、龙眼肉、牡丹皮、白芍药、竹叶、远志。用法用量:水煎,入朱砂少许调服。主治心血虚有热而致的不寐。运用:若痰多加竹沥;功能主治:《顾松园医镜》卷十二方之加减补心丹功在养血清心安神。
-
降火化痰汤
《会约医镜》卷十二:降火化痰汤: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贝母胆星海石木通各1.5克白芥子1.8克功能主治:治痉病,因痰火而成者。摘录:《会约医镜》卷十二《会约》卷十二:方名:降火化痰汤组成:陈皮1钱半,半夏1钱半,茯苓1钱半,甘草1钱半,贝母1钱半,胆星1钱半,海石1钱半,木通1钱半,白芥子6分。用法用量: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