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论
《霍乱论》霍乱专著。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左金汤
处方:川连(或生,或炒,随酌)吴茱萸(汤泡)制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竹茹功能主治:治霍乱吐泻转筋,手足寒,心烦热渴。用法用量:加藿香,水煎服。摘录:《随息居霍乱论》卷下《不知医必要》卷二:组成:白术(净)1钱5分,陈皮1钱5分,黄连8分,吴萸(泡)4分。主治:肝火胁痛。
-
王士雄
简介:王士雄(1808~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王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
-
蚕矢汤
处方:晚蚕沙15克生苡仁大豆黄卷各12克陈木瓜9克川黄连(姜汁炒)9克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3克焦山栀4.5克陈吴萸(泡淡)0,9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升清降浊。主湿热内蕴之霍乱,吐泻腹痛,肢冷转筋,口渴烦躁,目陷脉伏,舌苔厚黄而干,脉濡数或伏者。用法用量: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摘录:《霍乱论》卷下
-
昌阳泻心汤
处方:石菖蒲1钱,黄芩(酒炒)1钱,制半夏1钱,川连(姜汁炒)5-6分,苏叶3-4分,制厚朴8分,鲜竹茹2钱,枇杷叶(刷)2钱,芦根1两。各家论述:此泻心汤证也,因暑热秽浊之邪所致,与伤寒不同,兹以菖蒲为君,辛香不燥,一名昌阳者,谓能扫涤浊邪,而昌发清阳之气也,合诸药以为剂,其奏蠲痰泄热,展气通津之绩。
-
红灵丹
功能主治:《霍乱论》方之红灵丹主治霍乱痧胀,肢厥脉伏,转筋昏晕,瘴疠时疫,暑毒下痢等证;功能主治:《齐氏医案》卷六方之红灵丹主治感冒伤风,伤寒伤暑,痧胀,中恶中毒,心疼腹痛,哮喘痰嗽,牙痛,小儿急惊,五疳诸积,食伤饱胀,霍乱吐泻,时症瘟疫,痈疽疔毒疮疖,痰核痰疱,蜂螫虫咬,妇女月经不调。
-
黄芩定乱汤
处方:黄芩1钱5分(酒炒),焦栀子1钱5分,香豉(炒)1钱5分,原蚕砂3钱,制半夏1钱,橘红(盐水炒)1钱,蒲公英4钱,鲜竹茹2钱,川连(姜汁炒)6分,陈吴萸(泡淡)1分。功能主治:温病转为霍乱,腹不痛而肢冷,脉伏;或肢不冷,而口渴苔黄,小水不行,神情烦躁。转筋者,加生苡仁8钱,丝瓜络3线;摘录:《霍乱论》卷四
-
九味资生丸
概述:九味资生丸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别名:资生丸(《霍乱论》卷四)处方:人参白术各90克茯苓45克炙甘草15克橘红楂肉真神曲各60克川黄连白豆蔻各10克人参、白术各三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半两,橘红、山楂肉、神曲各二两,黄连、白豆蔻各三钱半。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开胃,消食止泻,治老人食难运化。
-
立效丹
《良朋汇集》卷一:立效丹:处方:艾60克葱头1握生姜45克制法:共捣烂。用法用量:又用生附子,去皮脐,为末,以葱白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晒焙干,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酒盐汤送下。摘录:《百一》卷十一《霍乱论》卷下:组成:朱砂3两,明雄黄1两8钱,硼砂1两8钱,梅冰9钱,当门子9钱,火消6钱,荜茇3钱,牛黄3钱。
-
致和汤
处方:北沙参12克枇杷叶(去毛)9克鲜竹叶9克生甘草1.8克生扁豆12克陈木瓜3克金石斛12克麦冬9克陈仓米12克功能主治:治霍乱后,津液不复,喉干舌燥,小水短赤。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后津液不复,喉干舌燥,溺短便溏。
-
王孟英
王孟英即王士雄。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
-
七香饮
《霍乱论》卷下:组成:乌药、香附、枳壳、厚朴、木香、陈皮、紫苏。主治:七情郁结,寒食停滞,而成霍乱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伤寒霍乱
治宜理中、四逆之类,或藿香正气散,胃苓汤加半夏、藿香,平胃散加木瓜等方。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栗,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
-
霍乱审证举要
《霍乱审证举要》霍乱专著。清·连文仲撰。刊于1899年。书中论述霍乱阴证、阳证,参考西说以阐发各地不同的水土气候对霍乱发病的影响,列表辨析霍乱诸证的脉证特点。末附王孟英《霍乱论》中一些方剂、连氏经验方及外治、针灸各法,曹炳章又增补霍乱寒热辨证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后编入《中国医学大成》本。
-
张鸿
张鸿①清代医家。江苏华亭人,生平欠详,著有《医案续编》、《医科约指》,前者有刊本行世,后书未见流传。字柳吟,一字信堂。无棣(今属山东)人。精于医理,与名医王孟英交往甚密,除鉴定王氏之《霍乱论》外,并为王氏编次医案《仁术志》。另又手订徐大椿之《慎疾刍言》,并更名曰《医砭》。
-
炼雄丹
《医级》卷八:炼雄丹:处方:雄黄1斤(水煮7次),菖蒲1两6钱。功能主治:疟疾,痢疾,暑湿诸候。主治:暑秽痧邪直犯包络,神明闭塞,昏愦如尸;及霍乱初定,余热未清,骤尔神昏,如醉如寐,身不厥冷,脉至模糊。附注:《感证辑要》本方用法:用时以木通一钱,通草三钱,腊雪水一碗煎汁去滓,再入腊雪水九碗与药汁和匀;
-
三圣丹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王氏集验方》:方名:三圣丹组成:甘遂3钱,胡椒3钱,巴豆(去油)1钱半。《医学正传》卷二:方名:三圣丹组成:天南星(炮制)1两,半夏(汤泡7次)2两,甘草(生用)5钱。制备方法:先以星、夏2味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拌匀,作曲,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为细末;
-
姚氏蟾酥丸
《霍乱论》卷下:方名:姚氏蟾酥丸组成:杜蟾酥(烧酒浸烊,如无杜酥,可以东酥加倍)2两,明雄黄(研)2两,朱砂(飞)2两,木香(晒)4钱,丁香(晒)4钱,茅术(炒)4钱,滑石(飞)4钱,当门子1两。主治:暑月食凉饮冷,食物不慎,兼吸秽恶,成痧胀腹痛,或霍乱吐泻。
-
驾轻汤
《霍乱论》卷下:驾轻汤:处方:鲜竹叶白扁豆各12克炒豆豉石斛各9克枇杷叶6克橘红(盐水炒)木瓜各3克焦栀子4.5克功能主治:治霍乱后余邪未清,身热口渴,及余热内蕴,身冷脉沉,汤药不下而发呃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王氏连朴饮
概述:王氏连朴饮为方剂名,即《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方记载的连朴饮的别名。别名:王氏连朴饮组成:制厚朴二钱,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炒豆豉、焦栀子各三钱,芦根二两。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治霍乱,湿热阻于胃肠,症见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等;
-
潜斋医书五种
《潜斋医书五种》医学丛书。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
潜斋医学丛书
八种本包括《言医》、(裴一中撰,王士雄评选)、《愿体医话良方》(史典撰,俞世贵补)、《医砭》(徐灵胎撰,张鸿补辑)、《霍乱论》(王世雄撰)、《潜斋简效方》(附《潜斋医话》,王世雄辑)、《柳洲医话良方》(魏之琇辑)、《女科辑要》(沈尧封辑,徐政杰补注)和《重庆堂随笔》(王学权撰,王国祥注)。
-
寒湿霍乱
寒湿霍乱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头疼恶寒无汗,以香薷饮先散其表,后用大顺散等方调其里;或烦躁发热,揭去衣被,但如泻物不臭,则系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者以四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肢厥冷汗,脉弱不能言,宜急用浆水散,冷服更宜,参见霍乱诸条。
-
藿香左金丸
处方:霍香5钱,吴茱萸4钱,川连3钱,郁金2钱,枳壳2钱,厚朴2钱,制半夏2钱,砂仁2钱,茯苓2钱,猪苓2钱,车前子2钱,六一散3钱。制法:上为细末,香薷、生姜、木通各1两煎汤滴丸。功能主治:猝然痞痛,霍乱吐泻转筋。摘录:《霍乱论》卷下
-
解毒活血汤
《医林改错》卷下:解毒活血汤:处方:连翘6克葛根6克柴胡9克当归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研)红花15克枳壳3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因脾胃积热,外受风热毒邪,结于胞睑,络脉不畅,气血瘀滞而致。用法用量:热邪偏盛,血滞较重,胞睑肿硬者,可加酒大黄6g以清胃火,加红花3g以活血通络。
-
燃照汤
处方:草果仁3克淡豆鼓9克炒山栀6克省头草4.5克制厚朴3克醋炒半夏3克酒黄芩4.5克滑石12克功能主治:治暑秽夹湿,霍乱吐下,脘痞烦渴,外显恶寒肢冷者。用法用量:水煎,凉服。摘录:《霍乱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