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雪
简介:薛雪(1661~1750年)为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初习诗文,并与名医叶燮交往甚密,后因母病而专心攻医,遂精于医。与同邑叶桂齐名。二人不睦,其居之屋室取名“扫叶山庄”。尝著《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及《日讲杂记》等。
-
叶天士
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叶香岩
简介:叶香岩即叶桂。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外证医案汇编
《外证医案汇编》为医案著作。清·余景和撰。刊于1894年。本书收集了清代医家陈学三、薛雪、叶桂等人的外科医案700余则,分为首、项、面、口等13部,共73种病证。医案除叙述病情治法外,还注有余氏的案语评论。
-
薛氏湿热论歌诀
薛氏湿热论歌诀温病方歌,清·王泰材编。本书系将薛雪《湿热条辨》的方剂汇编成歌诀,并加注说明。既便于记诵,又可加深理解。现有《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等。
-
伤寒论本旨
《伤寒论本旨》为伤寒著作。即《医门棒喝二集》。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提纲,阐述各经病症。章氏推崇叶天士,并博采众说“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期合乎意旨”(见自序),故以“本旨”为书名。又注释了《湿热条辨》(旧题薛雪撰)作为暑病治法,以补充《伤寒论》的某些不足之处。
-
扫叶庄医案
《扫叶庄医案》为医案著作。四卷。清·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清抄本。
-
三家医案合刻
《三家医案合刻》为书名,为医案著作。三卷。清代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指以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医家为代表对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进行系统阐发的医学流派。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全书选辑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张聿青等二十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出各个医家的学术特点及其在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选案多属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并对病理有一定阐发者。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经原旨
概述:《医经原旨》为医经著作。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主要内容:《医经原旨》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
-
王氏医案
《王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其蚕矢汤、燃照汤、黄芩乩乱汤是迄今为止治疗霍乱(真霍乱)最早而又有效的方剂。对病理的分析,注重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故每能求得其本。
-
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为温病著作。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每条均有薛氏自注。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
-
王士雄
简介:王士雄(1808~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祖王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