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方
古方凡指古典医籍记载的处方。
-
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其代表人物为张元素。因张氏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该学派具有创新思想,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该学派还重视致病的内因,尤其注意加强人体脾胃功能以驱除疾病。此派学说后由著名医家李杲加以发挥而创立了“补土派”成为金元四大学派之一。
-
王丙
王丙为清代医家,字朴庄,吴县(今属江苏)人。尝著《考正古方权量说》,旁征博引,辨析古方书之剂量甚详。著作甚丰,有《伤寒论注》,系其外曾孙陆懋修所校正,另有《脉诀引方论证》、《考正古今权量说》等,于古代药用度量衡制考订颇详。
-
张元素
简介:张元素为金代著名医学家。张氏撰著较多,有《医学启源》《珍珠囊》及《洁古刺诸痛法》等。其子张璧(云岐子)亦擅针灸。其用药均有独到之处,能辨药物性味之厚薄阴阳、升降浮沉,提出药物有归经、引经报使之说,又拟定“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甚有特色,影响深远,故李时珍赞其“大相医理”,评价至高。
-
张锡纯
张锡纯,近代医学家(1860-1933年)。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揉合中西治法。
-
龙柏
龙柏为清代医生。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各书均从理论入手,辨证详脉,由脉及症,并讨论其方药,联为一体,颇有独到见解。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现有刻本行世。
-
赵献可
概述:赵献可为明末医学家。学术贡献:赵献可好学博览,曾游学陕西、山西等地,精医理,推崇薛己,谓“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重于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性命之本。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运用颇有心得。著有《医贯》六卷(1617年),《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
-
王旭高
简介:王旭高即王泰林(1798~江苏无锡人。撰《王旭高医书六种》。后门人方耕霞将其临证医案刊为《王旭高医案》。陆晋笙、周小农等也搜集其编述进行刊刻凡六种:《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薛氏温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仅存《肝病证治》一篇)各1卷。
-
刘方明
简介:刘方明即刘昉。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后官至直龙图阁。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浞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
许知可
简介:许知可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知可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许学士
简介:许学士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学士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熨目
熨目自我推拿方法名。又名拭目,摩目,摩眼,揉眼。指用两手掌擦热后拭摩两眼。有明目作用。《圣济总录》卷一零三:“气血得温利则宣流,得寒则凝泣。肝藏血,上注于目。若肝经虚寒,则目多昏暗泪出之候。古方用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尔。”
-
怡堂散记
《怡堂散记》医话著作。二卷,续编一卷。清·许豫和撰于1785年。本书随笔记录诊治和读书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药性,并节录一些医家有关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对儿科疾病证治记述尤多。现存清刻本。
-
医医病书
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
医学编
《医学编》综合性医书。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以致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伤寒、温病证治,主要参考《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卷二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
-
医法心传
《医法心传》医论著作。清·程芝田撰。刊于1885年。全书共有医论十二篇,包括五行、伤寒、温疫、痢疾、痘科及损伤等病证辨治要旨,以作者学验俱丰,而又有革新思想,故论述多有新意,又强调“医宜通变”,随证处方,但又认为诸家之方多为化裁而来,总不出古方范围。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上海三星书屋石印本等。
-
研药指南
《研药指南》药学著作。何舒撰于1948年。本书系在邹澍《本经疏证》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总括而成。摘取《本经疏证》之精要予以发挥。共收药物223种,每种又分经文便读、气味功能、特效、用药举例、维摩法语以及古方示范、宜忌、比较、物理、经旨等项。可供研究《本经疏证》的参考。
-
周湛
周湛宋代官吏。邓州穰(今河南邓县)人。进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戎州(今四川宜宾)。见当地病者惟以祈禳巫祝为事,遂取古方书,刻石广为传播,以禁巫术,自此当地始兴医药。《医部全录》(排印本)误“周湛”为“周洪”。
-
郑祥征
郑祥征清代医家。字继善,号少遇,晚号念山。江苏吴县人。世业女科。潜心研习,治病不泥古方,常取良效。尝辑历代名医议论,编成《灵兰集义》。子维嗣、维业,继其业。
-
郑欐
郑欐清代医家。字积厚。博野(今属河北)人。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乾隆元年(1736年)举孝廉方正。潜心医书,亲制药饵,详择古方以济世。著《广仁集》,今佚。卒年七十六。
-
郑承瀚
郑承瀚清代喉科医家。性好医学外,通地理,尝遍游楚、豫、江、浙等地,获传方,用之多效,兼擅幼科、痘科与针灸。嘉庆九年(1804)与方成培博采古方,增订方氏原著《重楼玉钥续编》两卷。书中详论喉科虚证,以及喉科色脉辨证。又著《喉白阐微》一卷(1797年)。
-
摘星楼治痘全书
《摘星楼治痘全书》痘疹专著。明·朱一麟撰。刊于1619年。加以综合归纳。首列痘症总论,然后对痘疹各阶段及其症状、治疗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收载了作者治痘验案、古方、药性释义以及痘症杂论、种人痘法等。书中并附“灯火攻痘法”一文及穴位图,是为本书的特色。现存几种清刻本。
-
曾懿
曾懿(1853-?能化裁古方以治今病。经三十余年经验,在辨析伤寒、温病证治方面颇有心得。曾摘录《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各方,分门别类,并个人心得,撰成《医学篇》二卷(1906年)。另有《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包括《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刊行于世。
-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综合性医书。明·周之干著述。卷一——五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古今名方;卷六——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各科病证证治。所附医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此书后经清·王琦、赵树元校刻。
-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论浅注补正》为伤寒著作。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古今方剂大小论、服药法论、劝读十则、医病顺其自然说等。
-
全幼心鉴
《全幼心鉴》为儿科著作。卷1总论儿科医生之守则,服药须知,小儿的生理、血气、禀赋、保育、调理以及面部与手部望诊等;4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并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古方效用今日者”(见自序)予以汇集说明外,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
-
凌临医方
《凌临医方》医案著作。清·凌晓五撰。本书收作者平生所治时病、杂病等一百余则。凌氏善用古方,能因症化裁,每能巧生新意。案后另加按语,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其治疗要点。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
传信方
《传信方》为医方著作。见《唐书·艺文志》。唐·刘禹锡撰于818年。刘氏集个人用于临床确有良效的方剂辑成此书。所收方药大多符合验、便、廉的原则,故在唐、宋方书中颇多引用。自元以后,渐次散佚。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传信方集释》,主要是从古方书辑佚而得,共45方。
-
束胎
束胎治疗学名词。指入月前一个月服药使胎儿紧束,易于生产。《女科指掌》:“束胎者,谓约束其胎,而不能纵横,使易产也,古方束胎丸(白术、云苓、黄芩、陈皮)主之。”
-
束
束①约束。《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灵枢·外揣》:“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古方及民间验方中对某些蔓茎类药物的计量法。通常以拳握量之,并切去其端超出部分为一束,如茅根、苇茎等。现今方剂已改用重量单位计量。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淋闭
淋闭病证名。又作淋閟、淋秘。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小便滴沥涩痛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谓之闭。《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详见淋、癃闭条。《丹溪心法·淋》:“淋闭,古方为癃。不通为癃。”
-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福州人。治学推崇张仲景,谓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要义,其扶助阳气旨在平衡阴阳,强调习者应学其理法而不为经方所囿。又谓温病学说可补仲景伤寒学说之未备,主张熔两者为一炉,故悉心研究温病,并对湿温病、心悸、积聚、消渴、脚气等证治颇有经验。
-
李文渊
李文渊清代医家。字静叔、叔卿,益都(今属山东)人。因母病及其自身之病,以古方疗之,未能救其母之病,因提倡后人需有自拟之方,不可全泥古人,遂撰《得心录》一卷,其中颇多自制之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十之八九为自制者。
-
蒋用文
蒋用文明代医家(1351-1424年)。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迁句容(今属江苏)。承家学,精于医,遂行医至南京,被荐入太医院,授御医。永乐八年(1410年)升太医院院判,六年后任承德郎。其医宗东垣、丹溪之学,然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治辄有效。永乐十二年谢病归里。诏赠“恭靖”。著有《治效方论》,已佚。
-
皇甫中
皇甫中明代医家。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业医,承家学,更有发挥。著《伤寒指掌》十四卷,发明仲景立方之意,于诸家议论,独推陶华,惜此书已佚。另著《明医指掌》十卷,参以《内经》,博采古方,变通灵活,不泥于古人。又以歌赋括百病,便于记诵,徐春甫赞曰本书“可为医学之指南。”子岫岗,承其学。
-
郭鉴
郭鉴明代医家。字丹泉。江苏人。因病习医,在官事余暇之时搜集古方,并汇集当地医生的医案及秘方,编为《医方集略》七卷(1545年)。
-
范天锡
范天锡元代医生。字寿明。休宁(今属安徽)人。曾任郡医学提领。精通医术,善脉诊,用药不拘于古方,疗效甚佳。
-
扁鹊玉壶丸
《古方选注》卷中处方硫黄8两。制法凡硫黄8两,配真麻油8两,将硫黄打碎,入冷油内炖炉上,炭火宜微勿烈,以桑条徐调,候硫溶尽即倾入大水缸内,急搀去上面油水,其色如金,取缸底净硫秤见若干两,仍配香麻油若干两,照前火候再溶、再倾,连前共三转;功能主治补火扶阳。主阴寒恶疾,命门火衰,阳气暴绝,寒水膨胀。
-
定痢丹
处方:密陀僧1两,白矾1两,定粉1两,黄丹1两(以新瓦器盛,纸筋和泥固济,文武火烧令赤,候冷取出灰用),龙骨1两,黄连1两(为细末)。制法:上为末,粟米饭捣成膏,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下痢久不愈。血痢,黄连汤送下;白痢,阿胶汤送下;赤白相杂,米饮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六引《古方妙选》
-
土萆薢汤
概述:土萆薢汤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处方:土革薢(即土茯苓)二至三两。土萆薢(即土茯苓)60~90克功能主治:治杨梅疮及瘰疬,咽喉恶疮,痈漏溃烂,筋骨疼痛。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徐服。上药以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不拘时候,徐徐服之。
-
外鹿髓丸
《韩氏医通》卷下:组成:鹿胫骨髓(不拘猎家、屠市所用)。主治:骨节痛,属虚寒者。用法用量:每用和古方摩腰膏、九阳丹之类,老姜汤化少许,以擦摩肾俞。制备方法:煎作油,滤净,每1两加炼蜜2两,又炼相得,瓷器封收。
-
茄蒂汤
方出《广笔记》卷三,名见《古方选注》卷下:方名:茄蒂汤组成:鲜茄蒂7个,鲜何首乌轻重等分。主治:对口疖。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1服出脓,再服收口。各家论述:《古方选注》:鲜茄蒂味甘寒,缓火毒,散恶血,能收束头颈之疖口;鲜何首乌味苦涩,疡科名红内消,亦取其收敛精气,仲淳力赞是方,深得消毒收口之秘。
-
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即汉医。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日本汉方医学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
王湜
王湜为南宋人,同王历、刘昉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绍兴年间(1137~1161)任漳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浞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
-
中风斠诠
《中风斠诠》为书名,3卷。张山雷撰于1917年。卷1中风总论;卷2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卷3古方评议。书中以中医理论为主,参照西医学说,对中风病的辨析与治疗论述颇详。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1933年重订本印行。
-
气㿗
见《备急千金方》卷二十四。即疝气,俗称小肠气。治宜大戟丸。《圣济总录》称阴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
-
方士弱
方士弱即方如川。方如川为明代医生。字士弱。四川成都人。他在医学思想上,独尊古方古论,认为金元时代各医家著述是违背经典之作。编有《重证本草单方》一书,反映了一些保守和泥古思想。
-
乐尊育
乐尊育(1630~1688)为清代医家。祖籍浙江宁波,先世自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迁居北京。历代为走方医,世传医疗经验甚富。曾任太医院吏目,公余常施诊,人或以地道药材相赠。尝谓:“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故平日潜心于依方制药。子乐梧冈,承其训,创办同仁堂药店。
-
刘昉
简介:刘昉(LiuFang)(?经历: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后官至直龙图阁。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浞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