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
-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即《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天圣针经
《天圣针经》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代王惟一撰。成书于天圣四年(1206年),后人因称《天圣针经》。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内容主要以十四经为纲,354穴为目,论述了各穴的部位、主治、针刺深浅、艾灸壮数等。图经残石五块,于1965~1971年陆续在北京出土。
-
天圣铜人
1032年),由时任太医署医官的王惟一所创制的一尊全身布满针灸穴位的铜质人体模型。因为铸造于天圣年间,故被后人称为天圣铜人。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基本特征,一是“背面二器”——铜人前后可肢解为两片;二是五脏六腑无一不具——肢解后可见到脏腑;三是中空,外封黄腊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试医者时针入水(汞)出。
-
王九思
王九思为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鄂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后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
难经集注
《难经集注》医经著作。原题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辑。本书是将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杨康候等人的《难经》注文加以选录分类汇编而成。全书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次序分为13篇。现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根据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加入金大定丙午(1186年)闲邪聩叟《针灸避忌太乙图序》改成五卷本,即现今通行本。2载十二经穴(从四肢向躯干排列)、督脉穴和任脉穴(从上向下排列);5分为十二部,介绍各穴的主治和针灸法,对经络腧穴也进行整理并有所增益。
-
明堂经
《明堂经》为书名。宋·王惟一撰:三卷。见《宋史·艺文志》。书佚。
-
针灸铜人
指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胸腹腔内有脏器的铜铸针灸人体模型,是形象直观的针灸穴位模型。是北宋医家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为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的。考试时在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取穴进针,如果取穴部位准确,则针进而水银出。宋代,针灸铜人共铸两具,惜因战乱均已遗失。
-
铜人
铜人①指供针灸教学所用铜铸的人体经脉腧穴模型。最早铸制铜人为北宋针灸学家王惟一。②书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