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药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注:“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毒的含义有三:①指药物的偏性。如干姜偏热,黄芩偏寒,升麻提气,苏子降气。②指药物副作用。有些药物含有毒性,服用过量则导致中毒。如水银、轻粉、钩吻、细辛等。
-
祝由
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
加味清热消痈汤
处方:金银花1两,连翘4钱,野菊花3钱,赤芍药3钱,黄芩3钱,公英1两,白芷3钱,天花粉3钱,木通2钱,陈皮2钱,生甘草1钱,炒山甲2钱,炒皂刺2钱。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主热毒壅遏,气血阻隔致患颈部痈。临床应用:后颈部脓肿吴某,女,37岁。投以加味清热消痈汤,外用化毒药膏和提毒药捻。
-
王维德
王维德清代外科医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明确的表态,然过于机械地一概反对针刀毒药,也遭到一些医家的非议。
-
蛊
病名·蛊:虫毒结聚,络脉瘀塞引起胀满、积块的疾患:蛊为病名。《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指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
-
轻粉中毒
是指因内服轻粉(甘汞)过量所致的中毒病。轻粉中毒的病因病机:轻粉系水银、白矾、食盐烧炼而成。轻粉中毒的症状:《本草纲目》卷九:“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痼。”
-
沉麝汤
处方:木香、麝香、藿香叶、连翘、乳香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发背疽之人,时为庸医用毒药掩盒,或刀割伤血肉之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温服。摘录:《集验背疽方》
-
护面散
处方:自己顶心发或女人发(煅存性)9分,明雄黄9分。功能主治:预防杨梅疮初发时服表药而上攻头脸。主用法用量:分3服,每服用麻油半酒钟调药,黄酒冲服,1日服完。服后服表毒药,则头面不出梅疮。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桑霜
《*辞典》:桑霜: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Shuānɡ别名:木硇(《本草经疏》)。来源:为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功能主治:①《纲目》:治噎食积块。②《本草经疏》:钻筋透骨,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
-
生麦门冬汤
《千金》卷二十四:别名:麦门冬汤组成:生麦门冬5两,甘草3两,桂心2两,人参1两半,葱白半斤,豉2升。先以水1斗5升,煮葱白作汤,澄取8升,纳药煮取3升,分3服。才服便使人按摩摇动,口中嚼物,然后仰卧,覆以暖衣,汗出去衣;服钟乳发,寒热,胸中塞,面肿,手足烦疼。附注:麦门冬饮(《圣济总录》卷一四六)。
-
玉红散
《袖珍》卷三:组成:白矾2两,朱砂4钱,硇砂2两(先烧硇砂在锅内,次用白矾末在上枯,烟尽为度)。主治:疔疮。盖蟾酥膏、桃红散,皆为毒药,故令疮疼痛,用玉红散解2药之毒,用2药散其血,则当自然安矣。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外科大成》卷二:组成:灵药1钱,雄黄1钱,白丁香1钱,蟾酥5分,乳香5分,没药5分。
-
信效散
《宣明论》卷十五:方名:信效散组成:信砒1钱,黄丹2钱,千古石灰(如无,但以陈久者,炒研细)4钱,(一方有龙骨,无石灰)。功效:清利头目,宽膈美食,固齿,宣通阳明气血,解金石一切毒药。主治:风热上客阳明之经,牙齿疳蚀,龈宣腐臭出血,色黄气腐,注闷,动摇疼痛,发作有时。用法用量:每上抄2-3粒大豆大。
-
中医处方
1.能掌握辨证论治的医师或医助,应予中医处方权。(3)中药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草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草药名称未统一者,可用当地或本单位习惯用名,逐步达到规范化。(4)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法定单位g。(5)每次处方一般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2剂,毒药1剂。
-
失胎
失胎即小产。出《脉经》。小产为病名。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丛桂偶记
《丛桂偶记》为医话著作。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等杂病证治数十则。并对蛊病之症状、病因,以及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方药,亦予详尽考证。指出:“广东人参”实系止血药三七。作者在阐析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传记之时,对仲景任长沙太守一事提出质疑。
-
半夏中毒
概述:半夏中毒(Pinelliatuberpoisoning)为病名。是指因误食过量生半夏所致的中毒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半夏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食过量生半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半夏中毒的治疗:治疗初宜洗胃,继服醋加姜汁、浓茶、蛋清等,严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本草纲目》卷四载解半夏毒药有生姜、干姜、防风等。
-
上士
上士为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将医师划分为上、中、下士三个等级。医师上士一般掌管医药政令,负责王臣官吏的医疗,并对中士、下士、府、史、徒等进行管理。“稽其事,制其食”。《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
-
必齐
齐,通剂。必齐指必须服用的药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一说:必为火之形近误字,必齐即火齐。
-
伤娠
伤娠为病名。出《三国志·方技传》。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医事
医事医政名词。①泛指医药卫生事业。如通常讲的医事制度,即是指医务界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等。②古代通常指医疗事务。《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
医师
《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北周、隋唐太医署中亦设有医师,隋唐时其职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而在医工、医生之上。《旧唐书》载:“凡医师、医工、医正疗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
-
盐卤中毒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增广验方新编·解救诸毒》载有解盐卤毒药,如生豆浆、活鹅鸭血、白砂糖水、淘米水等。
-
追蚀脓法
追蚀脓法外治法之一。指用化腐药外用于患处,以代替刀针排脓的方法。见《外科理例》卷一。书中有:“若疮疖脓成未破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药;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药,务其早愈,则若毒气未尽,必再发。”追蚀脓法之用“使毒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
-
治病
治病即治疗疾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
鲁照
鲁照清代医家。仿赵学敏行医中注意访求民间方士治病法,积二十年间所得,精选编成《串雅补》五卷(1825年),补赵氏《串雅》之未备,依次分述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编附补》十二卷。
-
冷服
冷服(administeredcold)是指汤剂冷却后服药。即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解毒药亦以冷服为宜。
-
半产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γ-干扰素(γ-IFN)
化验结果意义: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降低: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时。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体液免疫检测化验类别一:免疫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二:体液免疫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蓝根饮
别名:蓝根散处方:蓝根(锉)1握,芦根(锉)1握,绿豆(研)1分,淀脚(研)1合。功能主治:解毒。主中药毒。毒药、热药诸毒。用法用量:蓝根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九)。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六
-
通宣丸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七:方名:通宣丸组成:巴豆15粒(去心膜)。主治:产后崩中,状似鸡肝,寒热闭闷;制备方法:上以生绢袋盛,于酽灰汁中煮10沸,取出用纸厚裹,压于重物下出油,研成霜,却取黑散(即原书琥珀黑神散)3钱匕,以无灰酒调成稀膏,入瓷器中,于铛内重汤煮令稠,入巴豆霜和合可丸,如绿豆大。
-
口齿类要
约刊于16世纪中期。主要内容:《口齿类要》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12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验案与方剂。《口齿类要》对口齿各科疾病的认识颇有见地,如其论茧唇病时,强调“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清毒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由此看出薛己在当时对唇癌一病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
血液肿瘤靶向治疗
化疗是血液肿瘤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常规的化疗药物一般为细胞毒药物,缺乏特异的选择性,肿瘤细胞一旦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常常导致血液肿瘤化疗的失败和复发。因此,人们尝试对肿瘤细胞进行更为精细的靶向治疗,其中抗体靶向治疗是近十余年来在临床肿瘤治疗中最成功的策略。
-
小产
是指以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病因病机: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下士
根据医疗水平和服务对象之不同,周代将医生分为上、中、下土三个等级。下土的级别最低,一般只担任疡医和兽医。《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
-
藜芦中毒
是指因药服或误服藜芦过量所致的中毒病。藜芦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药服或误服藜芦过量中毒。藜芦中毒的症状:症见出汗,流涎,无力,胃部灼热疼痛,剧烈呕泻,甚至便血。严重者迅即抽搐,谵妄,昏迷,甚至死亡。藜芦中毒的治疗: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载解藜芦毒药有雄黄、煮葱汁、温汤等。
-
半生
半生为病名。出《脉经》。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论痛
《论痛》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主要讨论耐痛问题,故名。篇内讨论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耐痛程度亦异,凡体质强壮的人,多能耐痛,易于接受针灸的刺激,同时对毒药的耐受力亦强;相反,体质衰弱的人,多不耐痛,对毒药的耐受力亦较低。
-
毒药树属
中文名毒药树属拼音名duyaoshushu拉丁名Sladenia中国植物志49(2):302属下物种毒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