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林
医林医界的别称。古代称文士所荟萃的士界为士林,由此衍生,而将医生组成的医界称为医林。
-
石首鱼
《*辞典》:石首鱼:出处:《食性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别名:黄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灰分0.9,0.9克;性味:甘,平。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
钱萼
钱萼明代医家。嘉善(今浙江)人。名医殳珪之孙婿,曾从殳珪学习灸术,遂精于医,闻名于当地。辑有《医林会海》(亦作《医林验海》)四十卷,已佚。
-
龟版
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GuīBǎn别名:龟甲、神屋(《本经》),龟壳(《淮南子》),败龟甲(《小品方》),败将、败龟版(《日华子本草》),龟筒(《本草衍义》),龟下甲(朱震亨),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药材学》)。上为末,姜汁和丸,或酒糊丸。
-
苍术散
每服3钱,临卧温服。摘录:方出《保婴撮要》卷四,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一三方出《古今医鉴》卷九,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苍术散:处方:木贼、苍术、白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主治:寒痰积湿,痰饮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3寸,淡豆豉30粒,同煎至7分,热服,不拘时候。
-
诃子汤
《宜明论方》卷二:诃子汤:别名:诃子甘桔汤(《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引《医林集要》)、诃子清音汤(《古今医鉴》卷二)。功能主治:宜肺止咳,利咽开音,治因伤风咳嗽,而失音不能言语者。功能主治:冷热不调,泄泻,里急后重。寒甚,加附子。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温服,不拘时候。
-
鳢鱼
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⑥《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⑦《本草求真》:补脾利水。(《食医心镜》)③治卒身面浮肿,小肠涩,大便难,上气喘息:鳢鱼二斤(洗去鳞、肠,令净),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泽漆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桑根白皮(锉)一两,紫苏茎叶一两。
-
竹䶉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留)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变蛋
出处:《医林纂要》拼音名:P D n别名:皮蛋(《随息居饮食谱》),彩蛋、松花蛋(江苏)。来源:为鸭蛋用石灰、草灰、盐等腌制而成。性味:《医林篆要》:味辛涩甘咸,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
-
坎炁
砂炒脐带用于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等症。15厘米,内有2个动脉管和一个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拆断。脐带的性味归经:《中药炮制学》:脐带味甘、咸,性温。(《医级》坎气丹)治三阴久疟:脐带九枚(烧存性),于白术二两,人参五钱。《本草纲目》解胎毒,敷脐疮。《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
补中治湿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苍术7分,陈皮7分,赤茯苓7分,麦门冬7分,木通7分,当归7分,黄芩5分,厚朴3分,升麻3分。制法:上锉,作1帖。功能主治:补中行湿。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东医宝鉴》卷六引《医林》
-
定喘陈皮汤
处方:陈皮(去白)半斤,明矾2两半(铫内飞,同陈皮炒香熟),甘草(炙)2两,半夏5两(换水煮过,每个切4片,用明矾泡,汤浸露7日7夜,漉去,用生姜捣成饼,慢火焙干用)。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痰喘。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生姜汤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
定血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定血散:处方:天南星(生用)4两,槐花(炒黄)4两,郁金4两,半夏2两(生用),没药(别研)2钱半,乳香(别研)2钱半。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引《医林方》《圣济总录》卷一三二:方名:定血散组成:栝楼(大者,去瓤)1个,棕榈皮1把,当归(切碎)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独白散
处方:白及(研末)。功能主治:敛正气,散瘀血。主跌打损骨节,伤脏腑,积瘀血。用法用量:上为散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防苓汤
处方:土茯苓4两,茯苓2两,防己2两,防风2两,木瓜1两,黄耆1两,当归1两,羊蹄(后蹄,以疮之左右分用),蕺菜100丛(连根用)。功能主治:臁疮及牛轭疮。外煎蕺菜汤洗去瘀血,后用桑白皮、樗白皮共捣成饼,麻油和敷。且以血气养血气,又能软坚去骨中毒,而蕺菜能解毒治脚气。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加减拨云散
《程松崖先生眼科》:加减拨云散:处方:防风6分,荆芥6分,蝉蜕8分,车前子1钱,木贼8分,柴胡6分,黄芩8分,青葙子8分,赤芍1钱,决明8分,甘草4分。功能主治:眼睛黑珠有云翳,眼角红及有赤丝者。用法用量:生姜1薄片为引。痛甚流泪生眵,眼胞下坠,或加川黄连8分(酒炒)。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薄荷汤调下。
-
顾步汤
《辨证录》卷十三:顾步汤:处方:牛膝30克金钗石斛30克人参9克黄耆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功能主治:大补气血,清热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服。用法用量:酒煎服。各家论述:黄耆、当归以补气血为主,黄柏、知母以滋阴行湿热,熟地黄以壮肾水,肉桂以行血去毒,干姜以益阳去湿,牛膝、虎胫骨以峻劲达之下行,金银花解毒。
-
管仲黄连散
处方:管仲、黄连、板兰根、山豆根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水气。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症,先用八宝散水煎,送服烧青丸五日后,再用本方漱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医林方》
-
归圆酒
《医林纂要》卷八:归圆酒:处方:当归2两,圆眼(即龙眼)1斤(剥取肉)。功能主治:补暖下元,滋养气血,温暖子宫。摘录:《医林纂要》卷八《医级》卷八:组成:黄耆(炙)3两,当归2两,忍冬藤2两,甘草5钱,桂圆4两,川断1两,香附5钱。功效:补气养血,宣畅百络。
-
和血膏
处方:轻粉半钱,硇砂2钱,白马鬃(即大麦蘖)半两,节芭草半两,白面半两,神曲半两,惜苓脂半两,巴豆40个(去皮,面裹烧10个,醋煮10个,油炒10个,浆水煮10个)。功能主治:妇人干血气痨。用法用量:每服1钱,红花酒调下。以取下黑水为效,后服滋血汤。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医林方》
-
花露膏
处方:蝉蜕(炙干,细研为末)、白蜜(生用)。功能主治:痘痂痒甚,搔抓成疮,而痂不落者。用法用量:和匀涂疮上。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回命散
别名:开关圣散、圣散子、开关如圣散、开关左右散处方:蜈蚣1条(赤者,中分为两处),蝎1个(亦中分为两处,各记左右)。功能主治:惊风吊眼。用法用量:开关圣散(《直指小儿》卷一)、圣散子(《普济方》卷三七四)、开关如圣散(《婴童百问》卷二)、开关左右散(《医林纂要》卷九)。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郑愈方
-
白茅针
《*辞典》:白茅针: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iM oZhēn别名:茅苗(《本经》),茅笋、茅针(《本草拾遗》),茅锥(刘禹锡《传信方》),茅蜜(《医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实图考》),茅芽(《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⑤《本草图经》:按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
白鹅膏
《*辞典》:白鹅膏:出处:《别录》拼音名:B i Gāo别名:白鹅脂(《千金 食治》)。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鹅肉条。化学成份:鹅脂主含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搁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性味:甘,凉。①《开宝本草》:微寒。②《日华子本草》:润皮肤。消痈肿,解礜石毒。④《本草从新》:祛风,润燥。
-
加味百花丸
处方:百合、款冬花、紫菀、百部、乌梅。七情内伤,酒色无节,虚热上炎,咳嗽喘急,口干声哑,痰中带血,阴虚肺伤,午后潮热。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加味百花膏”,与剂型不符,据《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改。各家论述:《医林纂要》:百合甘苦涩,为敛肺主药;款冬花味辛以舒其敛闭之余邪,且能散肺热而除痰定喘;
-
金不换内消丸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一切积聚,气蛊,胸膈膨胀,肚腹满闷,心紧束。用法用量:每服50丸,临卧或日中,不拘时候,好酒、茶清、盐汤任下1-2服,便觉腹中宽快,并无泄泻之患。注意:妊娠禁服。摘录:《医统》卷三十三引《医林》
-
酒症丸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酒症丸:处方:雄黄(拣)6个(如皂荚子大),巴豆(不去皮,不出油)15个,蝎梢15个。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烟霞圣效》《鸡峰》卷九:酒症丸:处方:巴豆160个(150个去皮膜,纸上炒去油,10个不去皮生用),半夏1钱半,粉霜1钱半,神曲半两,乳香1钱,面1斤,硇砂1钱半,轻粉1钱半。
-
桔梗麦冬汤
处方:桔梗5钱,牛蒡子5钱,生甘草(锉末)5钱,麦门冬(去心)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痘疮毒气上塞,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淡竹叶汤调下。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秬黍汤
处方:秬黍(连壳炒)。功能主治:霍乱吐泻,风泻,及腹中有食积、寒气、热邪而作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四
-
快斑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快斑散:别名:快斑汤、人参快斑散处方:紫草茸1两,蝉蜕(去土)1两,人参(去芦头)1两,白芍药1两,木通1分,甘草1分(炙)。各家论述:《医林纂要》:人参以补其气,紫草以活其血,蝉蜕以去气分外郁之热湿,白芍以敛血中相火之妄热,木通以舒心分君火之蓄热,甘草以和其中。
-
蕲蛇酒
用法用量:上煮酒20斤,随意饮之,以微醺为度。摘录:《医林纂要》卷十《医学心悟》卷六:方名:蕲蛇酒组成:蕲蛇(去头尾)1具,生地2两,黄柏1两,苦参1两,丹参1两,菊花1两,银花1两,丹皮1两,赤芍1两,当归1两,枸杞子1两,蔓荆子1两,赤茯苓1两,萆薢1两,百部1两,秦艽5钱,独活5钱,威灵仙5钱,桑枝1两5钱。
-
山豆根汤
《喉科紫珍集》卷下方之山豆根汤:处方:山豆根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甘草1.5克元参3克薄荷1.5克射干3克陈皮3克(去白)麦冬3克功能主治:《喉科紫珍集》卷下方之山豆根汤主治饮酒本过,或受风热,上焦火燥,致生喉癣,满喉白色。猪牙皂辛咸,行肝木之郁,散心火之结,荡除秽浊,破肿消坚,涌吐痰涎,通关利窍;
-
芍药柏皮丸
上药为末,水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宜明论方》卷十方之芍药柏皮丸主治脏毒下血,及湿热痢疾。用药禁忌: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功能主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芍药柏皮丸主治大肠泻,溲而便脓血,发于春分至立秋者。《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医林方》之芍药柏皮丸:组成:白芍药、黄柏、当归各等分。
-
神仙救苦散
处方:罂粟壳15克(醋炒为末,再以铜器炒过)槟榔15克(炒赤,研末)制法:上二味,每用等分。用法用量:赤痢,蜜汤下,白痢,砂糖汤下。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三引《全幼心鉴》《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医林方》:方名:神仙救苦散组成:盆消1钱,骷髅石(烧)1钱,没药少许,良姜1钱。主治:头疼牙痛。
-
释擎汤
处方:玄参60克生地30克金银花60克当归30克紫花地丁15克贝母15克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治擎疽,又名手心毒、擎珠毒。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三《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释擎汤组成:金银花1两,当归3钱,玄参5钱,生地黄3钱,紫花地丁1钱,贝母5分,天花粉5分,桂枝5分。
-
通脉汤
处方: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功能主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用法用量: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主治:乳少或无乳。各家论述:《医林纂要》:乳即经血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
-
小降气汤
处方:家紫苏台乌药白芍陈皮各6克炙甘草1.5克功能主治:治痰涎湿浊,壅滞胸中,气机不畅,胸膈痞闷者。《鸡峰》卷二十引俞山人方:方名:小降气汤组成:紫苏子半两,前胡半两,厚朴半两,甘草半两,橘皮半两,当归半两,半夏半两,桂半两。主治:气滞不得升降,胸膈痞闷,喘促短气,及留饮吞酸,胁下支结,常觉妨碍者。
-
圆明膏
处方:诃子皮(湿纸裹煨)甘草各6克当归身9克柴胡生地黄麻黄(去节,捣开)黄连各15克功能主治:收睛明目。各家论述:①《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柴胡、麻黄发散表邪,当归、生地和肝养血,黄连清肝火,甘草和中州,瞳子散大,故加诃子以收之也。②《医林纂要》:障翳自内,火妄血枯,内枯而瞳散,外浊而翳生。
-
鸡金散
《医宗必读》卷七:鸡金散:处方:鸡内金1具(焙),真沉香2钱,砂仁3钱,陈香橼(去白)5钱。功能主治:鼓胀肿满,小儿疳积。用法用量:每用1钱5分,生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送下。注意:虚火者忌服。摘录:《仙拈集》卷二引《医林》《疡科选粹》卷四:组成:鸡内金1钱,绿豆粉、轻粉、冰片3厘。主治:下疳。
-
防风导赤散
《医林纂要》卷九:防风导赤散:处方:生地黄、木通、防风、甘草、黄苓、赤芍、羌活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初见惊搐之证,而热尚浅者。各家论述:生地黄滋肾水以济心火,木通泻心火于小肠,防风宣达肝木之气,甘草和中缓肝,黄芩保肺清肺气,赤芍敛肝靖血热,羌活助防风以达肝气,且祛外风,竹叶达肝气,灯草除心火于下极。
-
白鹇
《*辞典》:白鹇: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B iXi n别名:鹎雉(《尔雅》),白鹎、白雉(《尔雅》郭璞注),越禽(《动物学大辞典》),银鸡(《脊椎动物分类学》),银雉(《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中央尾羽几纯白,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生境分布:多见于山地竹林中。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
柏脂
《*辞典》:柏脂: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BǎiZhī别名:柏油(《纲目拾遗》)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树干或树枝经燃烧后分泌的树脂汁。功能主治:治疥癣,癞疮,秃疮,黄水疮,丹毒。③《纲目拾遗》:搽秃疮,治癣,头面耳上黄水疮,赤游丹。(《经验广粜》)③治黄水湿疮:真柏油二两,香油二两。
-
豹肉
《*辞典》:豹肉:出处:《别录》拼音名:B oR u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温。①《别录》:味酸,平,无毒。③《日华子本草》:微毒。④《医林纂要》:甘,温。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安五脏,补绝伤,益气。②《千金 食治》:宜肾。③《食疗本草》: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能耐寒暑。
-
鸊鷉
《*辞典》:鸊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B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②《饮膳正要》:补中益气。
-
苍耳根
①《食疗本草》: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②《医林纂要》:治同苍耳子,作浴汤去风润燥。(《秘传经验方》)③治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风痒臁疮,牙疼喉痹: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经验良方》)⑤治丹毒流火:鲜苍耳草根与叶,煎汤,熏洗红肿处。水煎服或配伍应用。
-
豺肉
《*辞典》:豺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Ch iR u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肉。性味:甘酸,温。②《纲目》:酸,热,有毒。功能主治:《医林纂要》:补虚劳,攻坚积,长气力,消骨鲠。
-
陈火腿骨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nHu TuǐGǔ功能主治:治赤白久痢,食积停滞。为末,蜜丸如绿豆大,空心服一钱,白痢用姜,赤痢用白汤送下。红痢红糖汤下;(《医林集秘》)③治噤口痢:火腿骨(煅)一两,莲肉二两,木香七钱,乌梅三钱。
-
椿叶
《*辞典》:椿叶:出处:《纲目》拼音名:ChūnY 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注意:①孟诜: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岭南采药录》)③治小儿头生白秃,发不生出:椿、楸、桃叶心取汁敷之。(《肘后方》)④治漆疮:春尖叶一斤,苦蒿、红浮漂各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