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
如奇病,奇邪。《素问·玉版论要》:“奇恒者,言奇病也。”《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奇之制也。”“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素问·六节脏象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
-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奇恒
奇恒①意为不同于平常。《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②古医经名。《素问·病能论》:“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常脉
概述:常脉:1.与奇脉对举;2.平脉。与奇脉对举·常脉:常脉与奇脉对举。《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常。十二经脉者,常脉也;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平脉·常脉:常脉参见平脉。
-
孙兆
孙兆(11世纪)为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官至殿中丞。两人对《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伤寒方》、《伤寒脉诀》等著述,他对林亿、高保衡等校正补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加以重新修订,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人马汤
《石室秘录》卷四:组成:马尿1碗,人尿半合(童便尤妙)。主治:人感山岚水溢之气,或四时不正之气,或感尸气、病气,腹中生蛇,身上干涸如柴,似有鳞甲者;又因饮食饥饱之时,过于多食,不能消化,腹内乃生鳖甲之虫,似鳖而非鳖者。制备方法:用雄黄1两,白芷5钱,生甘草2两,各为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
孙奇
孙奇为(11世纪)为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官至殿中丞。两人对《黄帝内经素问》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伤寒方》、《伤寒脉诀》等著述,他对林亿、高保衡等校正补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加以重新修订,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九六补泻
九六补泻为针刺补泻法名,指针刺中以提插、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九六补泻在烧山火、透天凉等刺法中应用。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若未得气,可再行九次,如此重复三遍,使成三九二十七数。本法以数字机械地规定补泻,不切实际,今已少用。
-
蒸大黄丸
《千金》卷二:方名:蒸大黄丸组成:大黄30铢(蒸),枳实18铢,芎18铢,白术18铢,杏仁18铢,芍药12铢,干姜12铢,厚朴12铢,吴茱萸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养胎而用小承气,用法奇矣。小承气而兼温养血气之味,变化尤奇。若资禀凉薄及虚阳上盛之妇谅不处是方也。
-
李楼
李楼明代医家。字小山,祈门(今属安徽)人。精于医道,对奇疾怪症,尤有研究。尝辑《奇疾怪症》一册,收集罕见怪症四十九则,意在使医者临证知所适从。现有抄本行世。
-
钱国宾
钱国宾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临证多有奇效。著有《女科百病问答》四卷、《女科百病补遗》一卷、《备急良方》一卷及《寿世堂医案》。然考其《女科百病问答》与题为朱震亨纂辑之《产宝百问》内容相同。
-
奇分
奇分奇零不尽的余数。《灵枢·卫气行》:“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
-
平希豫
平希豫清代医生。江苏上海县人。医术高明,治病有奇效,人以“怪”称之。尝辑《经验良方》一书,未见行世。
-
脑逆
脑逆邪气上逆于脑。《素问·奇病论》:“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
李可大
李可大明代医生。字汝化,河南杞县人。初习儒,后因母病而自为医,攻读钻研,果为名医。治病多奇中,尝治一虚痢,以人参、五灵脂共入药,论者以为二物相畏,而可大则以相畏之后尚可相使,用之果愈。其治皆类此。
-
筋解
筋解病证名。症见四肢节脱,惟皮相连,不能进行自主的运动。《奇证汇》以酒浸黄芦施治。
-
江考卿
江考卿(19世纪)为晚清骨伤科医家。清华(今江西婺源)人。精于医治跌打损伤,常有奇验,闻名于一时。《婺源县志》记有其用手术治疗类似泌尿结石及睾丸摘除等手术。并曾进行过骨移植术以治疗粉碎性骨折。所著有《伤科方书》,或称《江氏伤科学》,内颇多创见。
-
火薪脉
火薪脉为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如火燃薪,焰势浮盛而无根。《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
横格
横格横阻之木。喻脉象硬而横突。《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杨上善注:“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
-
鬼箭打
鬼箭打病名。遍身筋骨疼痛不已之证。《古方汇精·奇急门》:“鬼箭打,用山栀七个炒,桃头七个,面炒,共扦饼贴患上,次日取下。”亦名箭风痛,详该条。
-
公孙阳庆
公孙阳庆战国至西汉时期医家。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虽医术高明,因其家境甚富而不为人治病。经同时代名医公孙光推荐,淳于意从其学,尽得其传。阳庆且以其所收藏之医著《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等授之,后淳于意成为西汉名医。
-
风瘤
风瘤为病名。诸瘤证之一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风瘤其硬如石,受风湿则奇痒难忍”,此之谓也。治宜顺气行痰,方选二陈汤加味。
-
胆瘅
胆瘅病名。出《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内经》谓有病口苦,名曰胆瘅。”“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泄热益胆汤方。”
-
暴厥
暴厥病名。厥证之一。症见卒然昏厥,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景岳全书·杂证谟》:“脉至如喘者,谓脉之急促如喘,此血气败乱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谓中风不语之属也。”
-
包永泰
包永泰清代医家。字镇鲁,江都(今属江苏)人,出身世医家庭,以喉科专长,其吹喉药每有奇效,人争用之。所著有《图注喉科指掌》四卷,《咽喉大纲论》,尚有《喉科》四卷,均有刻本行世。
-
大黄白芷
处方:大黄、白芷、肉桂各10克,樟脑2克,用白酒150毫升。制法:共浸泡1日后,即可饮用。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扭伤腰痛,一般只须服1~2日,病即告愈,用之临床,屡获奇效。摘录:《单验方》
-
圆环病毒科
中文名称:圆环病毒科英文名称:Circovirudae分类类型:科分类: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科成员:属种鸡贫血病毒属(Gyrovirus)鸡贫血病毒(Chickenanemiavirus)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喙羽病病毒(Beakandfeatherdiseasevirus)金丝雀圆环病毒(Canarycircovirus)鹅圆环病毒(Goosecircovirus)鸽圆环病毒(Pigeoncircovi
-
五行磁吸针磁疗针灸学
郭立文编。该书详细介绍了新型针具五行磁吸针的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具体介绍了心脏病、高血压、胃病、阳痿等45种内科病症,颈椎病、落枕、腰痛等15种外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妇女更年期障碍等9种妇科病及7种五官科病症、6种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还收集整理了36种常见病、疑难病的奇效验方及11种癌症验方。
-
许裕卿
许裕卿为清代针灸家。徽州(今属安徽)人。行医乡里,善以手指代针,治病有奇验。撰有《逐气符医记》。
-
李怀德
李怀德即李培卿。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字怀德。上海嘉定人。崇《内》《难》,精针灸,临证重脾胃虚实,治多奇中,针刺手法强调慢针细捻,补虚泻实,自成一家。
-
张家声
张家声为现代针灸家。临床上重视“固土培本”,治沉疴痼疾,往往独显奇效。现任武汉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
陈慕兰
陈慕兰为近代针灸家。四明(今属浙江)人。李培卿之师。参见李培卿: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字怀德。上海嘉定人。崇《内》《难》,精针灸,临证重脾胃虚实,治多奇中,针刺手法强调慢针细捻,补虚泻实,自成一家。
-
徐锦
-1824年)清代医家。字奉直,一字炳南,号淡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为名医顾雨田之弟子,深得其传。为医数十年,治疾多效。尝校刊《金匮翼》、《伤寒补亡论》等,辑《奇病录》三卷(1840年),著《千金方管见》(已佚)、《心太平轩医案》(抄于1851年)等。
-
王三尊
王三尊为清代医学家,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兴)人。究心医学30余年,擅长内科杂症,治病善于通权达变。撰有《医权初编》2卷(1721),录平素所治奇症之医案、医论而成。书末附“拟黜巫状”,历数巫医害人之状,其书所论医理医事颇多启迪之言。
-
散叶脉
散叶脉脉象名。指脉来如风吹叶散,无根之脉。《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
叶云龙
叶云龙为明代医家。字以潜。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少习举子业,兼精医学,治病有奇效。采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家杂说并诸家精义,成《士林余业医学全书》(又作《士林余业》)6卷。
-
杨贲亨
杨贲亨明代医生。江西鄱阳县人。治病多奇效。善用心理精神疗法。如某显贵因目障求治,贲亨谓目障无碍,所惧者股毒发作耳,显贵竟日注意其股,未几日,目障已愈而股亦无恙。贲亨云此乃引火下降。
-
偃刀脉
偃刀脉为脉象名。系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感觉。《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参十怪脉条。
-
周广
周广唐代医生。吴(今江苏苏州)人。从名医纪朋学医,善于观察病人颜色言谈以判断疾患之深浅,治病多奇效。开元年间(713-741年)征至京师,治愈一宫人狂疾,玄宗欲赐以官爵,固辞不受。
-
重身
重身即妇人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王冰注:“重身,谓身中有身,则怀妊者也。”
-
智广
智广五代前蜀僧人,外伤科医生。又名释智广。初居雅州(今四川雅安)开元寺。善治病,疗疾擅用手法,凡筋脉拘挛、(拜)跛之类筋脉损伤之病,都以竹片为杖,拍患处,兼施药液外搽,丸散内服,每获奇效。乾德二年(920年)为蜀主王衍延请到成都宝历寺,名闻于时。
-
郑之郊
郑之郊明代医家。字宋孟。昆山(今属江苏)人。博学多识,尤精医术。天启年间(1621-1627年)征授太医院吏目,疗疾多奇效,进秩御医。魏忠贤召之视疾,辞不赴,不久告归。著《本草辨疑》十二卷,未见传世。
-
赵才鲁
赵才鲁元代医生。上虞(今浙江)人。宋宗室后裔,业儒,后得禁方,治病有奇效。
-
张锐
张锐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人,后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尝任太医局教授,治病有胆识。曾治一伤寒死已半日妇人,以药灌人,使其大泻而愈。治病多有如此奇效。著有《鸡峰普济方》一书,刊行于世。
-
张三丰
张三丰明代医家。道士,名全一、君宝,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游医各地,游走四方,用药多奇效。明太祖尝遣人召之,避而不见。今存有孙天仁所集之《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云为三丰所传者。
-
张伯祖
张伯祖东汉医家。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仲景闻其名而拜为师,尽得其传,为医中之圣。
-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验方著作。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谈元贤
谈元贤明代女医家(1461-1556年)。一作杨谈元贤。无锡(今属江苏)人。祖父母均通医,少时即得指点,渐通医学。临证每获奇效。女眷患疾,多络绎求治,后医名大震。五十岁时,将祖传医术参以己验,撰成《女医杂言》一卷,今有明万历年间刊本。
-
虱瘤
虱瘤病名。虱聚成瘤者,《稽神录》:“浮梁生,背突起如盂,痒甚。医士李德立云:此虱瘤也。以药傅之,一夕瘤溃,出虱斗余,即日体轻。”实属奇证,或诊视记述失误,或有意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