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迎随补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又称顺逆补泻法。小儿推拿常见的补泻方法包括轻重补泻法、快慢补泻法、方向补泻法、经络补泻法、次数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等。 
- 
					
						针向补泻 针向补泻指以针芒顺逆区分的补泻。针向补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针芒补泻 针芒补泻即迎随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如《难经》以选穴的补母泻子为迎随;《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随而济之 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参见迎而夺之: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迎而夺之 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逆而夺之 逆而夺之即迎而夺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迎,意为逆。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纵舍 纵舍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张志聪:“纵舍者,迎随也。” 
- 
					
						天朞 天朞(jī姬)指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真邪 真邪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单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又称基本补泻手法。包括迎随补泻手法、徐疾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手法、呼吸补泻手法、开阖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等。这些手法比较单纯,它是以基本手法如提插、捻转、徐疾、针向迎随等不同刺法来区分补泻的,是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 
					
						追而济之 追而济之即随而济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往复 往复反复往来。《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真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④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抗病力和必需的营养物质等。《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灵枢·经水》:“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补法 概述:补法:1.治则,八法之一;补法是指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徐疾、捻转、开阖、提插、呼吸、迎随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