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背
手背即手的背面。
-
光线性扁平苔藓
Schroeff等(1983)对一例本病患者采用人工UVB照射后引起了细小紫蓝色扁平丘疹,组织学示典型扁平苔藓特征,而采用UVA照射区则无同样反应。
-
腹部皮瓣移植术
手术名称:腹部皮瓣移植术别名:abdominalflaptransplantation分类:骨科/手外科手术/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手部创面早期修复及皮肤移植/皮瓣移植术ICD编码:86.73适应症:腹部皮瓣移植术适用于手掌、手背、前臂及诸指一侧大面积皮肤缺损致肌腱、骨外露者。麻醉和体位:臂丛神经阻滞及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
颜面部皮肤癌
疾病分类:肿瘤科,口腔科疾病概述: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约80%发生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少数发生于非暴露部位。还可表现为溃疡和瘢痕组成巢状斑块。此外,对切除困难区域和多原发性皮肤癌的原发灶,可用低温或激光治疗。
-
手发背·火毒蕴结证
定义:手发背·火毒蕴结证(cellulitisofhanddorsumwithfire-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手背满肿,疼痛彻骨,微红微热,肿块坚硬,溃脓较难,头身疼痛,憎寒壮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为常见症的手发背证候。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
-
手部烧伤后畸形
手部烧伤后畸形是指手部烧伤后出现的一系列畸形,包括手背疤痕增生挛缩畸形,手掌疤痕屈曲挛缩畸形、爪形手畸形、歪扭畸形,拳状手畸形。晚期治疗视具体情况行组织移植术,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劳动功能临床表现1.轻度:增生性疤痕,功能影响轻;4.X光摄片证实骨、关节变形情况。5.康复治疗:牵拉、理疗、体疗等。
-
手发背·湿热壅滞证
定义:手发背·湿热壅滞证(cellulitisofhanddorsum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congestionandstagnation)是指湿热壅滞,以手背漫肿,红热疼痛,化脓溃破,伴皮肤湿烂,易损筋伤骨,疮口难愈,或伴壮热恶寒,头痛骨楚,舌苔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手发背证候。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
-
手发背·风热证
定义:手发背·风热证(cellulitisofhanddorsumwithwind-heatpattern)是指风热内蕴,以局部肿痛焮热,发热恶寒,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手发背证候。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
-
手发背·气血两虚证
定义:手发背·气血两虚证(cellulitisofhanddorsum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肿势不趋限局,溃后脓液稀薄,伴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细为常见症的手发背证候。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手背发、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
-
旁虎
旁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高点之间稍后方。左右计2穴。主治咽喉炎、手背肿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精灵、威灵
精灵、威灵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背,当四、五和二、三掌骨骨间隙后缘,腕背横纹与掌骨小头连线中点之凹陷处。前者名精灵,后者名威灵。主治猝死、痰喘气促、气攻、头痛、目眩、耳鸣、惊风、手背红肿、腰部疼痛、腕关节炎等。一般直刺0.3~
-
周围静脉压测定
概述:周围静脉压是指在外周大静脉测得的相当于右房水平的静脉血压,用来判断右心功能、回心血量和静脉回流等情况。禁忌证:静脉周围皮肤有炎症或有静脉炎,已有血栓形成或有出血倾向者。③将连有测压管(盛满无菌生理盐水或先用无菌2%枸橼酸钠溶液冲洗)的9号针头刺入肘部静脉,测量水柱或血柱的高度(mm),即为静脉压。
-
小静脉穿刺术
操作名称:小静脉穿刺术适应证:适用于小儿因发烧,感染,烧伤,急危重症患者。禁忌证:无特殊禁忌。3、头皮血管穿刺时,右手持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下,沿血管走向刺入静脉,指(趾)静脉不易充盈,应扎紧止血带,避开指(趾)关节处,进针时左手拇指拉紧止血管远端皮肤,快速进针皮下,再沿血管走向刺入静脉。
-
胸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
7.胸部——前弓位(前后向)适用于肺尖病变、下胸部叶间胸膜积液及右中叶肺不张等,是在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检查。(3)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长轴中线。(4)胶片上缘应超出肩部,下缘包括前后肋膈角。注意事项:1.胸部——后前立位注意事项(1)设备条件具备时,应采用高电压摄影,滤线栅比值不小于10∶1。
-
伸肌腱移位及手内在肌转移术
适应症:伸肌腱移位及手内在肌转移术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的尺偏畸形,脱位的MP关节未受到严重损害,畸形的产生是由于屈伸肌腱尺侧移位,手内在肌失衡及关节囊肿胀。手术步骤:1.切口及显露:经掌骨头在手背做横的弧形切口,自第2掌指关节桡侧横行至第5掌指关节尺侧,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仔细分离并保护手背主要静脉。
-
灰泥角化病
概述:灰泥角化病(stucco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dorsimanuset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角化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以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当常见,可以鉴别。
-
手足背疣
概述:灰泥角化病(stucco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dorsimanuset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角化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以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当常见,可以鉴别。
-
灰泥样角化病
概述:灰泥角化病(stuccokeratosis)又称手足背疣(verrucadorsimanusetpedis)1958年首先由Kocsard报告。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角化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以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当常见,可以鉴别。
-
二扇门
二扇门为推拿穴位名。用掐、揉法,有发汗等作用。1.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小头尺侧。《针灸大成》卷十:“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斜。”2.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见《幼科推拿秘书》)。
-
威灵
概述:威灵为推拿穴位名,又名威宁。用掐法或揉法治头痛、耳鸣、急惊风、手不能屈伸等症。《中国针灸全书》列为腰痛点别名。《小儿按摩经》·威灵:威灵位于腕背横纹的尺侧端。《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威灵:威灵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基底部的桡侧。见《幼科推拿秘书》。
-
桡侧伸腕短肌转位术
手术名称:桡侧伸腕短肌转位术别名: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分类:骨科/瘫痪性疾病手术/手部瘫痪畸形的手术治疗/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术ICD编码:82.5814概述:桡侧伸腕短肌转位术用于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5.3.4.2-1,3.25.3.4.2-2)。10cm纵切口中抽出,转向掌侧(图3.25.3.4.2-3)。
-
桡骨远端背侧骨折
概述:巴顿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半脱位者称为巴顿骨折,系J.R.Barton于1838年首次描述,故名。疾病名称:巴顿骨折英文名称:bartonfracture别名:Barton骨折;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分类:骨科四肢损伤前臂骨折与腕部损伤尺桡骨远端骨折ICD号:S52.6病因:巴顿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车轴关节
车轴关节:关节头呈圆型面,关节窝常与韧带相连形成环形,形同车轴与轴承,环枢正中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属之。它仅能循长轴(垂直轴)做旋转(回旋)运动,旋内medialrotation时骨的前面转向内侧,反之骨的前面转向外侧叫做旋外lateralrotation。在上肢手背转向前方叫旋前,反之手背转向后方恢复标准姿势时叫旋后。
-
Barton骨折
概述:巴顿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半脱位者称为巴顿骨折,系J.R.Barton于1838年首次描述,故名。疾病名称:巴顿骨折英文名称:bartonfracture别名:Barton骨折;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分类:骨科四肢损伤前臂骨折与腕部损伤尺桡骨远端骨折ICD号:S52.6病因:巴顿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
手术名称:桡侧伸腕短肌转位术别名:桡侧腕短伸肌腱移位分类:骨科/瘫痪性疾病手术/手部瘫痪畸形的手术治疗/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术ICD编码:82.5814概述:桡侧伸腕短肌转位术用于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5.3.4.2-1,3.25.3.4.2-2)。10cm纵切口中抽出,转向掌侧(图3.25.3.4.2-3)。
-
病虾
病虾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五。亦名肉蜒痈。该病多因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症见手背或脚背肿红赤痛如虾卧之状,疼痛不已。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内用黄连解毒汤加味,外用食盐、酒糟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或以嫩桂21克,生地9克,冰片0.3克,捣烂敷之;相当于手、足背部的软组织感染。
-
巴顿骨折
概述:巴顿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向断裂、伴有腕关节半脱位者称为巴顿骨折,系J.R.Barton于1838年首次描述,故名。疾病名称:巴顿骨折英文名称:bartonfracture别名:Barton骨折;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分类:骨科四肢损伤前臂骨折与腕部损伤尺桡骨远端骨折ICD号:S52.6病因:巴顿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雀子斑
概述:雀子斑为病名,是雀斑的俗称。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见《外科正宗》卷四。雀子斑的病因病机:雀子斑由火郁孙络血分,复感风邪凝滞;或肺经风热所致。雀子斑的症状:雀子斑多发于颜面、颈和手背等处。皮肤呈黑褐色或淡黑色散在斑点,小如针尖,大如绿豆,数目多少不一,甚则延及满面。
-
千日疮
千日疮为病名,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疣。又名疣疮、瘊子、疣。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挤压时则有疼痛,碰撞或摩擦时易出血。治疗:外用推疣法或鸡肫皮擦之,或用鸦胆子仁捣烂涂敷,亦可用艾灸之。数目多时,用熟地12g,制首乌9g,红花9g,白芍9g,当归9g,杜仲9g,牛膝9g,川芎4.5g,川山甲9g,水煎内服。即寻常疣。
-
疟门
疟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手背,第三、四指相并,当指缝间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穴。主治疟疾。一般向手掌方向斜刺0.8~1.0寸;可灸。疟门
-
胶瘤
胶瘤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八。瘤体常生于手背,因瘤体内容物如桃胶状,故而得名。症见局部有一半球状之小肿物,表面光滑,与皮肤不粘连。治法可用三棱穿破瘤体,挤出内容物,反复发作者亦可用手术治疗。该病相当于腱鞘囊肿。
-
不龟手膏
处方猪脂油4两,白蜡2两(溶化,离火加),白芷1钱,升麻1钱,猪牙皂1钱,丁香5分,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入前油蜡内和匀。功能主治滋润肌肤。主冬月手背裂痛。用法用量先用葱汤洗手净,拭干,烘手热,取前膏1块于手心内搓之,令手掌油润,去药,则只手于火上烘之、搓之,以油干为度。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护子汤
处方:茯苓3钱,白术2钱,人参1钱,柴胡5分,桂枝2分。功能主治:小儿偶感风邪,发热身颤,手背反张。各家论述:《辨证录》:小儿初伤风寒,必从太阳而入,今用桂枝、柴胡两解其太阳、少阳之邪,则邪不敢遁入于阳明;即无外邪,而柴胡以舒肝气,桂枝以暖脾胃之土,正有利益,又何损哉?摘录:《慈幼心书》卷九
-
桱树散
处方:桱树皮4两,白蒺藜2两,白矾1两,雄黄1两,白及1两半。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干湿癣,面腮发际或手背腿上痒,抓则痛,而久不愈者。用法用量:凉水调,涂疮上。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一引《德生堂方》
-
蕊珠汤
处方:熟地30克生地30克麦冬30克甘菊花30克金银花30克功能主治:消肿生肌。治手背生疽。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升,煎取250毫升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六
-
麝香玉线子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麝香玉线子组成:豆粉半两,信1钱,枯白矾1钱半。主治:小儿口疳。用法用量:如用时,先以浆水漱了口,用毛翎撩缝中净,临卧干贴,或为线子紝于缝中。制备方法:上为末,入麝香半钱,再研为细末,滴水和于手背上,拈作线。
-
紫庭方
《济阳纲目》卷六十六:方名:紫庭方组成:乳香。主治:传尸、伏尸皆有虫。用法用量:用乳香熏病人之手,乃仰手掌以帛覆其上,熏良久,手背上出毛长寸许,白而黄者可治,红者稍难,青黑者即死。
-
间接鼻咽镜检查法
1.先将鼻咽镜的镜面加温,注意切不可太热,检查者应以自己手背皮肤试镜背的温度,以能忍受为度。2.嘱患者中度张口,以左手持压舌板压舌背,右手持镜经口腔送入软腭后,使镜面朝向鼻咽部,以观察后鼻孔。咽反射敏感者可酌情用可卡因或丁卡因液喷雾麻醉咽腔,待数分钟后再检查。
-
雀斑霜
雀斑霜是消除雀斑的化妆品。氢醌、维生素C、汞制剂等药物能阻止黑色素生成或促使它分解,因此能作雀斑霜的有效成分。雀斑霜的配方是抗坏血酸——硬脂酸脂1%、聚氯乙烯鲸蜡醇醚4%、单硬脂酸甘油酯1%、羊毛酯5%、十八醇6%、2-辛基月桂醇10%、丙二醇5%、水66%,再加适量香精。
-
上后溪
上后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与手尺侧第五掌骨基底钩骨之间凹陷连线的中点,半握拳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聋哑。一般直刺1.0~1.5寸。
-
上合谷
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小指节
小指节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小头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一般灸3~5壮。
-
手表
手表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
-
后合谷
后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即上合谷。上合谷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的前方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虎边
虎边为经外奇穴名。出《农村常见病防治手册》。位于手背部,第二掌骨桡侧缘,第二掌骨中点稍前方,距掌指关节约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一般斜刺1.0~1.5寸。
-
虎金寸
虎金寸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手背,拇指掌指关节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一般针0.1~0.2寸;可灸。
-
退热点
退热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手背中指桡侧指蹼处。左右计2穴。主治发热、目疾。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拳尖
拳尖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列作奇穴。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赤、目痛、癜风、赘疣等。一般艾炷灸3~5壮。
-
肉蜒痈
肉蜒痈为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病蝦多因手、足三阳经积热毒盛而成。其症手背或脚背肿大有赤痕如蝦之状,疼痛不已。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消毒饮,外用食盐、酒糟同炒令香,淬以滚汤,淋洗患处;或嫩桂七钱,生地三钱,冰片一分,捣烂敷之;如不消,再用蟾酥饼外贴。即手、足背的软组织感染。
-
胸膜摩擦音
胸膜摩擦音的定义:胸膜摩擦音是指胸部听诊所闻之两层粗糙胸膜摩擦的声音。其性质颇似以手掩耳用指腹摩擦手背听到的声音。深呼吸以及在听诊器体件上加压,声音可更清楚;胸膜摩擦音最常听到的部位是前下侧胸壁。常见胸膜摩擦音的疾病:胸膜摩擦音见于急性纤维性胸膜炎、胸膜肿瘤结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