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甚
微甚①相气十法之一。即通过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以了解疾病的虚实的方法。《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②形容同类性质的脉象的差异程度。如浮脉有微浮、甚浮;数脉有微数、甚数等。
-
心中寒证
心中寒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心中寒者…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
-
得位
得位运气学说术语。指得到本气运当位之时。位,时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多少。”
-
大汗出
大汗出为症状名,即大量出汗之意。《古今医鉴·自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四味茱连丸
《保婴撮要》卷十:别名:四味萸连丸组成:吴茱萸(炒)、黄连(炒)、神曲、荷叶各等分。主治:腹胀噫气吞酸,食不能化。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汤送下。黄连当量病微甚,或炒黑炒黄用之。制备方法:上为末,水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以攻为补
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
对待
对待指脉诊中,把两种形状、性质相对的脉象并列,作为对比的方法。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大小等。《医原》:“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即于八脉中,分对待、微甚……。”
-
心中寒
心中寒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治心中寒者,审其微甚,甚者以姜附汤为主,微者以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积散。
-
阳暑
概述:阳暑:1.动暑、中暍;若汗出脉虚浮,烦渴,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暑温的一种类型。《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暑又称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①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
-
川芎神功散
处方:川芎4钱,甘草1分,川乌头半两,吴白芷半两,天南星半两,麻黄半两。功能主治:清神。主风热上攻,偏正头痛,无问微甚久新,头面昏眩。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投清酒半盏。注意:服后避风。摘录:《宣明论》卷三
-
厚朴大黄汤
《金匮要略》卷中:厚朴大黄汤:别名: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
-
大汗
大汗为症状名,即大汗出。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
-
伤寒贯珠集
概述:《伤寒贯珠集》为伤寒著作。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7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相气十法
相气十法诊断学术语。系一种望诊,以观察病人面部气色的十种方法。《望诊遵经》:“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详各条。
-
湿肿
水肿病之一。《奇效良方·水肿》:“病水寒不得宣行,成湿肿证,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艰少而涩,大便滑泄。”湿与水有微甚之意。”治宜健脾通阳、渗利水湿,用防己黄芪汤、五苓散、除湿汤、升阳除湿汤等方。《医林绳墨·臌胀》:“湿肿者,当清其湿,苍术、厚朴、泽泻、茵陈。”
-
动暑
动暑为病证名。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