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脊强
腰脊强证名。出《素问·热论》:“指腰脊部肌肉拘紧、强直。可见于高热病证、痉、痹、破伤风等病证。参见有关条目。
-
悬极俞
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及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等。治腰痛、腿痛。
-
悬柱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悬柱穴主治病证: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肠鸣,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脱肛,不得俯仰,奔豚,疝气,腰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等。
-
悬枢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伏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及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等。悬枢穴配肾俞治腰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
髓俞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髓俞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背解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背解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腰柱
概述:腰柱:1.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腰俞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腰俞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腰户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腰户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腰注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腰注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背鲜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背鲜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
-
志舍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俯卧取穴。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腰脊强痛。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志舍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精舍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肾藏精,精舍志”。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精舍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志堂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俯卧取穴。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腰脊强痛。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志堂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神关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俯卧取穴。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腰脊强痛。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神关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志室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俯卧取穴。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腰脊强痛。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志室穴研究进展:对肾功能的影响: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
-
神宗
神宗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脊中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伏卧取穴。黄疸,刺脊中。
-
脊俞
脊俞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
大仓窬
概述:大仓窬为经穴别名,即三焦俞。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腰背疼痛。
-
导饮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导饮丸:处方:青皮、陈皮、炮三棱、炮莪术、黄连、枳壳(麸炒)各一两,大黄、黄柏各三两,炒香附、黑牵牛子各四两。《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导饮丸主治气滞水停,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晕,冷食不消,宿酒不散,身热恶寒战栗,头项痛,腰脊强,状如伤寒;用药禁忌:忌猪肉、荞面。
-
失强
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因五脏精气衰败而致相应的身体部位失去正常的强健状态。五脏各与身体的一定部位相通应,五脏精气充沛则形体强健,若脏气虚衰则相应部位失养而呈现失强体征。由于各种失强征象是相应内脏脏气衰败的反映,久病见之,常示预后不良,故谓“失强则死”。
-
为之
概述:为之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足少阴、少阳之会。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配百会、气海治脱肛;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长强(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6(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正伤寒
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大伤寒,一名正伤寒。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
伤寒十二经
伤寒十二经指伤寒十二经证候。如初病头项痛,腰脊强,恶寒,属足太阳;发热面赤恶风,属手太阳;目疼、鼻干、不得卧,属足阳明;胸胁满痛,口苦,属足少阳;腹满自利而吐,属足太阴;口干津不到咽,属手太阴;四逆自利,属足少阴;脉微,但欲寐,属手少阴;耳聋囊缩不知人,属足厥阴;烦满厥逆,属手厥阴。
-
强
强㈠(qiáng)①健壮,有力,与弱相对。《素问·脉要精微论》:“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③强盛,亢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脊强
脊强证名。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治宜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温阳补肾诸法。《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宜乌沉汤。”本症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后期。
-
脊背强
脊椎肌肉、筋脉强急之证。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因督脉、膀胱经脉病变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脊背强,《灵枢》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其病实,则脊强。又曰,足太阳之脉病,则腰脊强痛。参见脊强、背痛条。
-
元霜丹
《四圣悬枢》卷一:组成:浮萍3钱,麦冬3钱,甘草2钱(炙),元参3钱,丹皮3钱,芍药3钱,生姜3钱,大枣1枚。主治:太阳温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用法用量:流水5杯,煎大半杯,热服。
-
内伤发热·伤酒证
内伤发热·伤酒证(endogenousfeverwithalcoholismsyndrome)是指饮酒过度或误服药酒,以身热恶寒,战栗,头项痛,腰脊强,苔腻,两手脉沉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发热证候。
-
螵蛸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螵蛸丸:处方:桑螵蛸(炒)15克菖蒲23克山茱萸(微炒)15克磁石(煅,醋淬,研)15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枚续断23克五味子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炙)山芋当归(切,焙)沉香各15克茴香子(炒)7.5克制法:上药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主治:下焦虚冷,精滑不固,遗溺不断。
-
大仓俞
大仓俞为三焦俞别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三焦的背俞穴。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
-
长疆
概述:长疆即长强。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督脉之络穴。位置: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功能主治: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或艾条灸5~
-
石南汤
《杨氏家藏方》卷四:组成:大戟、川乌头(炮,去皮脐)、顽荆叶、草乌头(生,去皮尖)、石南叶、藁本(去土,焙)、杜仲(锉,炒断丝)、川楝子肉、川椒(去目)各等分。《圣济总录》卷一八二:组成:石南叶1把,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大汗勿怪。黄芩一味开发郁闭之风热,风能胜湿,当无大筋软短。
-
白马茎丸
处方:白马茎8分,赤石脂8分,石韦8分,天雄8分,远志8分,山茱萸8分,菖蒲8分,蛇床子8分,薯蓣8分,杜仲8分,肉苁蓉8分,柏子仁8分,石斛8分,续断8分,牛膝8分,栝楼根8分,细辛8分,防风8分。制法:上为末,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4丸,酒送下,1日2次。7日知,加至20丸,1月百病愈。
-
防风解温汤
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
-
泻肾生干地黄散
《圣惠》卷七:方名:泻肾生干地黄散组成:生干地黄1两半,丹参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槟榔1两,羚羊角屑1两,五加皮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牛膝1两(去苗),前胡1两(去芦头),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主治:肾脏实热,心胸烦闷,腹胁胀满,腰脊强急,四肢不利。制备方法:上为散。
-
泻肾泽泻散
《圣惠》卷七:方名:泻肾泽泻散组成:泽泻1两,黄芩3分,赤茯苓3分,木通1分(锉),赤芍药半两,羚羊角屑半两,黄耆3分(锉),槟榔3分,玄参3分。主治:肾脏气实,肩背拘急,小腹胀满,烦热,胸胁时痛,腰脊强直,小便赤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
-
鼍甲汤
《千金》卷十四:方名:鼍甲汤组成:鼍甲7个,甘草2两,白薇2两,贝母2两,黄芩2两,防风3两,麻黄2两半,芍药2两半,白术2两半,凝水石4两,桂心4两,茯苓4两,知母4两,石膏6两。主治:邪气、梦寐寤时涕位、不欲闻人声、体中酸削、乍寒乍热、腰脊强痛、腹中拘急,不欲饮食。或一度交接、弥日困极。
-
九窌
九窌指八窌(髎)穴腰俞穴之合称。参见“八髎”:八髎膀胱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双侧8穴,因称。出《素问·缪刺论》。俯卧或侧卧取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
-
脊
脊背部:脊即脊背部。泛指人体背部包括脊柱、背肌等。《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脊椎:脊即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素问·刺腰痛》:“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
鳖甲五味散
处方:鳖甲3两(生用),常山2两,甘草2两(炙),松萝2两,桂心1两。功能主治:疟疾。头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干,好饮水,毛耸,腰脊强,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后热,发作有时,经7日以后者。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煮乌梅汤送下,每日2次。注意:忌人苋、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
大八风汤
处方:当归1两半,升麻1两半,五味子1两半,乌头1两,黄芩1两,芍药1两,远志1两,独活1两,防风1两,芎1两,麻黄1两,秦艽1两,石斛1两,人参1两,茯苓1两,石膏1两,黄耆1两,紫菀1两,杏仁40枚,甘草2两,桂心2两,干姜2两,大豆1升。或肢节疼痛,头眩烦闷;或腰脊强直,不得俯仰,腹满不食,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