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外科著作。又名《窦氏外科全书》,旧题宋·窦汉卿撰,实为1569年窦梦麟补辑明代以前外科诸书而成。卷四手腕发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七大麻疯、疳毒、痔漏;卷十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杂症奇方;他如五官科、皮肤病科、小儿科、诊断学及解剖学等也有论述;
-
维生素B2缺乏病
概述:维生素B2缺乏病(vitaminB2deficiency)是指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炎症和阴囊炎等。在我国,核黄素缺乏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病,早在一千多年前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记载有“且囊毒”。恶心与呕吐影响食物的摄取。痢疾、腹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回肠炎影响营养素吸收。
-
十种丹毒
包括飞灶丹、古灶丹、鬼火丹、天火丹、天灶丹、水丹、葫芦丹、野火丹、胡漏丹和烟火丹。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因风热郁于阳明经而发。
-
飞飏
飞飏为病名。见《普济方》卷六十八“如圣胜金铤”条。飞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多由肺胃积热,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郁怒而生。《焦氏喉科枕秘》亦云:“此症受秽恶之气,后因怒生喉中,卒然肿胀,渐至杀人。”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用粘子解毒汤加红花、赤芍、丹皮等。
-
发眉疮
发眉疮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泻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
-
发耳
发耳为病名。多由热毒邪火上炎所致。本病发于耳后,初起如胡椒颗粒,逐渐肿大,甚则溃烂如蜂房,灼热疼痛,色红,或肿连耳廓。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发三焦风热成,初椒渐若蜂房形,赤肿疼痛生 后,黄脓属吉紫血凶。”
-
翻花痔
翻花痔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本病因患痔夹感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症见肛肠痔脱出,其形如翻花状,肉色紫黑,痛流血水。出血者:治宜凉血解毒。内服犀角地黄汤;脱出者:可补益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外治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熏洗,或配合擦万忆膏及结扎疗法;热毒炽盛者可服中黄丸。相当于三期环状内痔。
-
耳蕈
概述:耳蕈:1.由肝胃肾三经之火毒凝聚而成;外用硇砂散点耳蕈上。形如樱桃或羊乳者,名耳痔;形如枣核细而长者,名耳挺。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
-
耳塞
五种:耳痔、耳蕈、耳雍、耳塞、耳烂。”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外用硇砂散点耳蕈上。《疡医大全》卷十三:“耳 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调搽。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
耳门痈
耳门痈为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证见耳门处红肿疼痛。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久不愈而脓成者,宜托里排脓。服透脓散。
-
耳烂
耳烂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多由肝胆湿热郁结,上攻于耳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三:“耳 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治宜清热除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调搽。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
耳根痈
耳根痈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疡医大全》卷十三:“耳根焮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芪加白芷、丹皮;已溃出脓者,用八珍汤去川芎加银花,脓尽换用地黄汤加麦冬、牛膝自愈。”
-
耳根痛
耳根痛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指耳根生疮痈而疼痛。参见耳根痈:耳根痈为病名。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耳风毒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脓带红色者名风耳;虚症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因肝经血热致者,脓色青黄或红黄,耳中腐臭,治宜清热凉血。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流脓,经年不愈,可伴有头晕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脉细数。外治宜提脓拔毒。
-
对口疮
脑疽为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患部系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疽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
白缠喉风
白缠喉风为病名。多由痰火邪毒内蕴,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炒炙煿火毒上炎所致。可选用三黄凉膈散、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窦默
窦默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因元兵南下而避兵河南,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遂谙针灸术。所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标幽赋》、《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另有《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为其后代所辑。
-
顶门痈
顶门痈病名。系指位于上星穴处而生的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顶门疽、佛头疽。本病多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致。其治法,实证可参见外痈条,虚证参见无头疽条。
-
担肠痔
担肠痔病名。痔之横于肛门部位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痔横在肛门。”见于肛裂,或混合痔者,证治参见肛裂条等。
-
单乳蛾
单乳蛾病名。系指咽喉一侧生乳蛾,红肿疼痛的病证。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单鹅风、单蛾。详见乳蛾条。
-
鹚痈
鹚痈病名。①指生于臂撑上者之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②指手心毒偏于掌边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八。临床以患处红肿高突,疼痛剧烈为其特征。余证治可参见手心毒条。
-
雌雄痔
雌雄痔病名。指肛门外同时见大小不等之两个痔核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一长一圆即雌雄也。”属外痔内容。治宜内服苦参丸或采用手术治疗。
-
疵疮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垂珠痔
垂珠痔病名。肛门痔之垂下如珠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垂下如珠。”证见肛门内、外痔,形如鼠乳,质软红润,下垂如珠。相当于直肠息肉,或乳头状瘤,或皮赘之外痔。治宜手术切除。
-
穿心冷瘘
又名胸发、穿心冷瘘、慢心锐毒、心漏、穿心毒、井泉疽、穿心疔。参见外痈治法: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
-
冲疽
概述:冲疽:1.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又名中发疽、壅肾疮、脐上疽。又名对脐,又名历肾。”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赤游丹
小儿丹毒之一种。赤游丹·毒传心肝证:赤游丹·毒传心肝证(wanderingerysipelaswithsyndromeoftoxininvadingheartandliver)是指邪毒炽盛,内陷心肝,迫入营血,以局部皮肤焮赤肿痛,壮热,心烦,甚则神昏、抽搐,唇燥口干,舌绛,苔少为常见症的赤游丹证候。赤游丹的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初服大连翘饮,次服消毒犀角饮;
-
缠喉风
概述:缠喉风(tanglingthroatwind)为病证名。缠喉风的病因病机:缠喉风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缠喉风外证
缠喉风外证病证名。系指患缠喉风颈项外面肿如蛇缠绕的病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外面症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症其肿紫糖色。”本病多由毒火炽盛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三黄凉膈散加减。
-
泊肠痔
泊肠痔病名。肛门部痔漏之一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证见外痔、环肛内痔、外痔之混合痔,或兼肛漏等病而聚集于肛门外者,尤如停泊者,故名。参见内痔、外痔、肛漏等条。
-
遍身丹毒
遍身丹毒病名。丹毒之游走全身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游丹。证治参见该条。
-
耳疔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耳痔
耳痔的病因病机:耳痔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外科证治准绳》:“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耳痔的治疗:《外科理例》:“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
-
保内清心散
处方粉草、升麻、当归、川芎、黄耆、芍药、山栀、乳香、黄芩、羌活、桔梗、天花粉、青皮、白芷。功能主治井疽发于胸,状如豆大,3-4日起,若不早治,必入于腹。用法用量水煎服。即服护心散、蜡矾丸。注意务要戒怒。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
牙龈萎缩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即是。牙龈出血在成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年纪越大,比例越高,这是世纪难题,表面上是因为牙龈组织维生素C成分的缺乏,引发了一种厌氧菌的滋生和爆发,结果导致牙龈出血、牙周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
八正顺气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别名八正顺气汤处方厚朴、砂仁、半夏、陈皮、茯苓、青皮、桔梗、芍药、枳壳、木香、玄参、鼠粘子、山栀仁。功能主治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热,致生喉闭者。用法用量八正顺气汤(《喉科紫珍集》卷下)。
-
冰片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处方冰片1钱,硼砂5钱,雄黄2钱,蜜炙柏(细末)2钱,钞3张(煅灰),鹿角霜1两,枯矾1钱,甘草末1钱,靛花2钱,黄连末2钱,玄明粉2钱,鸡内金(烧存性)1钱。功能主治弄舌喉风。功能主治缠喉风,走马喉风,缠舌喉风,双单乳蛾,喉疔,木舌、重舌、莲花舌,悬痈,兜腮痈,喉疮,牙痈。
-
冰黄膏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处方黄连60克冰片0.9克麝香0.6克轻粉1.5克硫黄末3克制法用水400毫升,先煎黄连至200毫升,滤去滓,再慢火煎至50毫升;后四味俱研细末,与黄连汁调和。功能主治主妇人阴蚀疮。用法用量用时以鹅毛蘸取,涂阴道内。
-
拔毒丸
《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处方槐花1两,川椒2两,象牙末1两(酥炙),黄丹2钱,乳香2钱,没药2钱,人中白2钱,血竭1钱,蜈蚣1钱,川山甲1钱,金顶砒生1钱,生乳1钱。功能主治生疮时误服轻粉、粉霜,服丁字化毒丸无效者。用法用量每日早服20丸,晚服15丸,土茯苓汤送下。注意百日内忌房劳、恼怒;日宜食猪肉数两。
-
拔毒济生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处方牛黄2分,珍珠5分,冰片1分,郁金(如无,蝉肚姜黄代之)1钱,犀角(镑)2钱,辰砂2钱,绿豆粉2钱,文蛤末5分。功能主治小儿赤游丹。用法用量生蜜、粪清调下。或加化毒丹,若加粉草末尤妙。
-
拔疔围药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处方苍耳子(捣烂)、霜梅肉。功能主治拔疔。主痛疽,发背。用法用量和匀。贴疔上。
-
败毒流气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败毒流气散:别名:败毒流气饮处方:紫苏、桔梗、枳壳、甘草、芍药、乌药、厚朴、青皮、茯苓、陈皮、柴胡、玄胡。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直指 附遗》卷二十二:方名:败毒流气散组成:人参、桔梗、枳壳、甘草、防风、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白芷、芍药、紫苏各等分。
-
败毒流气饮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败毒流气饮:处方:紫苏、桔梗、枳壳、槟榔、陈皮、羌活、防风、荆芥、木瓜、桂枝、黄柏、独活、乌药、甘草、香附、山栀仁。功能主治:小肠、肾经伤于寒热邪气,毒流于腿,发为腿游风。用法用量:水煎,热服。功能主治:心经伏热,结聚成毒,而为小肠流注。虚,加人参、黄耆。主治:发背。
-
补髓丸
《全生指迷方》卷二:补髓丸:处方:生干地黄(晒干)3两,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功能主治:骨蒸。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组成:人参2两,地黄4两,鹿茸1两5钱(酥炙),当归4两,枸杞子3两,柏子2两,茯神2两,白术2两,麦门冬1两5钱,钟乳粉7钱,沉香5钱,石斛2两。
-
补心养胃汤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黄连、当归、生地、青皮、白芍、槟榔、乌药、远志、滑石、山栀仁、车前子、元胡索、川芎。功能主治:阴蚀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
补真汤
《医醇剩义》卷一:补真汤:处方:紫河车(干切)2钱,熟地5钱,附子1钱,山萸肉1钱5分,当归2钱,白芍1钱5分(酒炒),茯神2钱,丹参2钱,远志5分(甘草水炒),麦冬2钱,石斛2钱,独活1钱(酒炒),牛膝2钱,红枣10枚,姜3片。功效:益正气。主治:梅毒见肾经形症者。附注:原书治上症,兼服壬字化毒丸,标本同治。
-
蟾舌膏
处方:虾蟆舌1个。制法:研烂。功能主治:鱼脐疔。用法用量:用红绢片摊贴,其根自出。蟾肚皮代绢妙。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
除根搽药
处方:苋菜(阴干烧灰)3钱,铜绿2钱,枯矾2钱,轻粉1钱,雄黄1钱,鸡内金2钱,麝香2分,孩儿茶2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茧唇久不愈者。金银烙铁烫毕随将药搽之。用法用量:麻油调搽,明日再用,甘草汤洗净,再烙如前,以平为度,后用生肌散。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
川桔散
处方:川芎、防风、桔梗、鼠粘子、山栀仁、白芷、玄参、枳壳、黄芩、天花粉、乌药、甘草、陈皮。功能主治:热毒在于心经,致患呛食喉风,咽喉燥而无痰。用法用量:连须葱1根,灯心7寸,同煎至7分,食后服。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
飞疡
飞疡为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本病多由肺胃积热,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郁怒而生。《焦氏喉科枕秘》亦云:“此症受秽恶之气,后因怒生喉中,卒然肿胀,渐至杀人。吹金锁匙取痰,服粘子解毒汤加红花丹皮。恶心腹胀者,难治。”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用粘子解毒汤加红花、赤芍、丹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