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药
围药药剂名。《疡科选粹》卷八:组成:五倍子(炒焦黑)5斤,陈小粉(炒黄黑色)5斤,龟板(烧灰)12两,白及12两,白蔹12两,朴消12两,榆树皮12两,大黄8两,白芷梢8两,南星8两,黄柏8两,半夏8两,黄连4两,牙皂4两,萆薢4两。主治:一切痈疽、发背、便毒、横痃、吹乳及风湿疼痛,小儿热毒火丹,无名肿毒。
-
箍围消散法
箍围消散法(古称敷贴、围药),是将药散与液体调制成糊状(随用调制)敷贴于患部,借助药散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使初起疮疡轻者消散,重者疮毒结聚,疮形缩小,炎症趋于局限,早日成脓破溃。操作方法根据外疡性质用药阳证选用性味寒凉,清热消肿,散瘀化痰的药物;
-
箍药
与围药义同。是在肿疡周围,敷布一圈湿润药泥。通常阳证用金黄散,选用葱汁、麻油、菊叶、丝瓜叶捣汁调敷;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箍药组成:川乌、黄柏各等分。《外科发挥》卷二:方名:箍药组成:芙蓉叶、白芷、大黄、白及、山茨菇、寒水石(煅)、苍耳草、黄柏(炒)各等分。
-
敷药
敷药中医外科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外用药剂型。亦名敷贴、围药、贴(火办)、箍围药,俗称涂药。如属于阳证的,宜有寒凉药贴之,如如意金黄散;属于阴证的,应以温热药贴之,如回阳玉龙散;属于半阴半阳证者,应以平和药贴之,可用冲和膏等。《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敷药组成:人指甲、血余。或以泻肝汤每日早晚 服。
-
秘传拔毒丹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拔毒丹组成:白矾3钱,雄黄3分,硼砂3分,辰砂3分,雌黄5分,血竭5分,硇砂5分,牛黄2分,乳香2分,没药2分,砒霜1分(炼),斑蝥3个(去翅足),巴豆3粗(去油)。主治:疮疡。如已溃烂臭腐眼大者,只以末药津调敷疮内外,亦用乌金纸粘封。用药禁忌:每用此法,须用围药护卫好肉。
-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为书名。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此书将外科治疗归纳为内消、艾灸、神火照、刀针砭石、围药、开口除脓、收口、服药、五善七恶救援、将息等10种治法,兼述外科证治及经验用药,列证72种、选方70余首。
-
移险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移险散别名:移险膏组成:南星2两,白及2两,草乌2两,黄柏2两,文蛤(炒)1两。功效:可移险处肿毒就不险处。再用南星、白及、白蔹、白芷、贝母等分,为末,水调,此药敷前围药之内,提起内毒,制之有理。制备方法:上为末,调如糊。
-
蓬莱枣
《解围元薮》卷三:方名:蓬莱枣组成:北红枣1斤(取肥大不破者,用千年叶、川椒煎汤,洗去枣上泥,阴干),五台草取自然汁10碗(一名猫耳眼,又名浓灌草),透骨草(即马鞭草)取汁1碗,左缠藤(即金银花)取汁1碗,夏枯草取汁1碗,透天龙(即茜草)取汁1碗,土风藤(即九龙草)取汁1碗,蒲公英取汁1碗,黄花根1两。
-
清暑疏风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方名:清暑疏风散组成:羌活、防风、荆芥、升麻、甘草、干葛、苍术、厚朴、川芎、当归、白芍、独活、白芷、桔梗、紫苏、柴胡、薄荷、薄桂、枳壳、蔓荆子、木香、藁本。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加生姜7片,葱白3根,浓煎热服。随饮好酒,以助药力,以衣复患上出汗为要,次用围药,并服千金托里散。
-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方外奇方》为外科方书。清末·凌奂撰。撰年不详。本书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经验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肤科),分为升降部(系化学制剂类)、围药部、内消部、内护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类,附补遗方1类。现有《三三医书》本。另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瓜消拔毒丹
处方:西瓜硝1两,雄黄6钱,石膏(煅)6钱,地榆(炒)5钱,蓬砂5钱,藜芦(炒)5钱,乌梅肉(炒炭)5钱,僵蚕(炒)2钱,冰片1钱,牛黄1钱。功能主治:痈疡初破。用法用量:凡外疡初破,毒未化者,四围以围药围之,将此药用麻油调涂疮孔,外以提脓化毒膏贴之,早晚1换。摘录:《鸡鸣录》
-
箍围药
概述:箍围药(encirclingpaste)古称敷贴、箍药、围药,是指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糊剂。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