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十二经筋
直行的上出于腋前,穿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前,绕行耳后,上抵额角,交于巅顶上,再从头顶侧面向下走向下颔,又还向上结聚于颧部,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主要表现为掣引、痹痛、弛缓、挛急等。手太阳经筋发病可见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
足少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
-
手厥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治以“燔针劫刺”(即火针快速针刺),以局部取穴为主。分支进入腋内后,散布胸中,结于贲。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在胁旁。
-
手阳明经筋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手阳明经筋(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
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部),再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病症可见本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以及疝气、猝发性口角斜。上循胁,属脊。太阳经筋成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成为“目下纲”(下睑)。
-
手少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即手少阳经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同,《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颌”,《类经》卷七第四谓当作“额”),结于角。”经筋从无名指端起始,结于腕背,沿臂上行,结于肘尖部位,经上臂外侧,上肩,走颈,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
-
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本经筋发病,在其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
-
仲秋痹
仲秋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本经筋发生病变,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坚伏名日伏梁;本经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疼痛。
-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之筋即手太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髃部前方,再上结于缺盆,下行结于胸里,散布贯穿胃的上口贲门部。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
手少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即手少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应为“贲”),下系于脐。”向上结于肘节内侧,上行进入腋部,与手太阴经筋相交,伏行乳内,结于胸中,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
手心主之筋
手心主之筋即手厥阴经筋。手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据《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圣济总录》应为“贲”)。”它的分支,进入腋内后,散布胸中,结于贲膈。
-
燔针
2.针刺术语。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又称焠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火针疗法
概述:火针疗法:1.治疗方法;此法古称“焠刺”、“燔刺”,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以此治疗风寒湿痹、痈疽及瘰疠等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中国民间疗法丛书。
-
足太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其病症,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扭转疼痛并向上牵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火烙疗法
概述:火烙疗法为治法。《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银海精微》)。
-
纽痛
纽痛证名。痛如纽结之状。为经筋病症状之一。出《灵枢·经筋》。
-
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针灸甲乙经》卷二第六及《圣济总录》卷一九一同,《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作“颌”,《类经》卷七第四谓当作“额”),结于角。”起于无名指的尺侧端,结于腕背,沿前臂外侧上行结于肘尖,向上绕行上臂外侧,经肩部走至颈,与手太阳经筋结合。
-
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阳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松弛。
-
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
仲夏痹
仲夏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病症为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手太阳经筋
-
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直行的从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其病症为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能视。
-
踵
概述:踵:1.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皆少则喜转之,踵下痛。”《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黄帝内经灵枢·玉牌》:“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
-
支
支①分布。《素问·气穴论》:“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灵枢·经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素问·五脏生成》:“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见“支节”。
-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针灸经络著作。编者在其举办的经络学说专题讲座的讲稿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加工,编成这一部经络学专书。上篇为经络学说总论,又分基本概念和经络功能和作用二章;中篇列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和皮部;末为总结,并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手心主经筋病候
手心主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孟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筋,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冬痹也。”
-
少阴痉
少阴痉为病证名,指少阴病出现痉证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
-
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⑶阴寒病证。《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见“清液”。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湿,清湿喜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
起
概述:起:1.经络学用词;《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见“起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
-
僻
僻不正,歪斜。《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有热则筋纵弛缓,不胜收故僻。”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孟夏痹
孟夏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农历四月为孟夏。详见手阳明经筋病条。
-
孟秋痹
孟秋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七月之时,故名之曰孟秋痹也。”农历七月为孟秋。详见足太阴经病候条。
-
孟春痹
孟春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农历正月为孟春。详见足少阳经筋病条。
-
维筋
维筋维系筋的络脉。《灵枢·经筋》:“其病……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
心之官
2.心的功能。舌·心之官:心之官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
阳物
概述:阳物:1.阴茎;2.属于阳性的事物。阴茎·阳物:阳物为人体器官名。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疝》:“筋疝,阴茎肿胀。”《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张志聪注:“龙也,乃龙雷之火游行也。”
-
足少阳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椎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
筋瘘
概述:筋瘘即鼠瘰、鼠瘘。筋瘘的治疗:内治法:内治宜调补气血,培补真元,可服猬皮散。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以火针法效果最佳。常用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等,每次取2~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以适当长的火针直刺管腔,长期不愈或此愈彼溃者可配合外用红鲜浸膏(干红烟、鲜大蓟、鲜败酱炼制而成)。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口僻
概述:口僻(wrymouth)为症状名。是指以口眼歪斜于一侧,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诸病源候论·风口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脉浮而迟者可治。”病因病机:多由经脉空虚,风痰乘袭所致。《医学发明·中风》:“中血脉则口眼斜。”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之筋即手太阳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
-
口僻病
概述:口僻(wrymouth)为症状名。是指以口眼歪斜于一侧,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诸病源候论·风口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脉浮而迟者可治。”病因病机:多由经脉空虚,风痰乘袭所致。《医学发明·中风》:“中血脉则口眼斜。”
-
维筋相交
维筋相交指足少阳经筋上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相互交叉,左右之筋也随蹻脉交叉,左侧的维络右侧,右侧的维络左侧,称作维筋相交。临床上如左侧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为维筋相交的病理表现。《黄帝内经灵枢·经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
腕
概述:腕:1.人体部位名;3.无脊椎动物握物的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主治病症:耳穴·腕主治腕部疼痛。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钵水母的碟状幼体的口腕;
-
小趾次趾
小趾次趾为人体部位名,即足第四趾,又称次小趾。《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
-
阴茎
小梁交织成网,内有平滑肌纤维束、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并有血管穿行。阴茎深动脉穿行于海绵体并向小梁内分出呈螺旋形弯曲的螺旋动脉,与静脉腔隙相连,螺旋动脉内有纵行平滑肌束,当阴茎勃起时,螺旋动脉及小梁内平滑肌束松弛,螺旋动脉开放,大量血液由阴茎深动脉经螺旋动脉直接注入静脉腔隙,阴茎海绵体充血而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