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穴汇解
《经穴汇解》为书名。日本原昌克撰。成书于日亨和癸亥年(1893年)。书中引用书籍28种,分部、分经详考穴位,于经穴之外又收奇穴263名。其中“经脉流注”部分,对各经的循行、交会、骨度分寸绘列图像,是一部考订穴位的专书。
-
始元
始元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BL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眉头,眉如竹叶簇聚,故名。正坐仰靠取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
-
狭肓
狭肓为经穴别名。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扁肩
扁肩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原昌克
原昌克为日本针灸家,又名子柔、南阳。曾撰《经穴汇解》。成书于日亨和癸亥年(1893年)。书中引用书籍28种,分部、分经详考穴位,于经穴之外又收奇穴263名。其中“经脉流注”部分,对各经的循行、交会、骨度分寸绘列图像,是一部考订穴位的专书。
-
原南阳
原南阳即原昌克。原昌克为日本针灸家,又名子柔、南阳。曾撰《经穴汇解》。
-
额上
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位于头顶正中线,入前发际2.2寸处。主治小儿暴痫等。一般灸3~7壮。
-
尘气
尘气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GV12)。伏卧取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本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
-
𩩲𩩲
^^为鸠尾之别名。《经穴汇解》云见《针灸聚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舌下
概述:舌下:1.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穴在喉结上缘,靠近廉泉脉,故名。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郁中
郁中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主治哮喘。一般艾炷灸3~《经穴汇解》:“郁中:耳前两边。按《云林神谷》曰:灸吼吼神法,患者耳前两边,名郁中,二穴。《寿世保元》耳前作胸中,未知熟是。”《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面部,耳 棘前缘一穴,耳垂下缘相平处一穴。
-
神授
神授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腕横纹上5.5寸处。主治牙痛。《经穴汇解》:“牙痛,灸神授二七壮,随人大指上,直去骨罅处起,用患人手一跨。”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上,当阳溪穴上一手跨处。
-
耳孔中
耳孔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汇解》列作奇穴。位于两侧耳孔,计2穴。主治中风口喁、耳病等。一般取5寸长筒一个,一端置入患者耳孔中,周围以面塞严,外端纳大豆一颗,与艾炷一起燃着,灸七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
尾翠
尾翠为经外奇穴名。《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经穴汇解》名尾翠。主治小儿疳痨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一般沿皮刺0.5~《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腧穴学概论》名小儿疳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