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骶骨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古称尻骨。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橛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尾底
尾底指尾骶骨。又名尾闾或穷骨,是脊骨的末节。《黄帝内经灵枢·岁露》:“…日下一节,二十一日至尾底。”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椿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尻骨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尻
尻为体表部位,指尾骶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穷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髎
概述:髎:1.同窌;多用于命名骨骼孔隙上的穴位,如八髎、巨髎、禾髎等。髋为耳穴名。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
-
尾闾骨
尾闾骨即尾骨。出《灵枢·骨度》。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是骶骨、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闾痛
尾闾痛为症状名。尾闾即尾骨,尾闾痛指骶尾部位疼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腰尻痛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治宜温补。也有因湿痰与血瘀所致者。
-
尾骶骨痛
尾骶骨痛证名。脊椎下段尾骶骨部位作痛之证。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或因肾脏精气亏耗,督脉受损,或寒湿侵袭,或血瘀气滞所致。肾阳虚喜暖怕冷者,治宜温肾、补督脉,用温肾散、桂附八味丸;肾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左归丸等;寒湿侵袭者,治宜祛寒化湿;瘀血停滞者,宜活血化瘀。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肥大等疾患。
-
腰宜
概述:腰宜为经外奇穴名(yāoyíEX-B6)。尾骶骨上六椎下(第十六椎下)外开四横指处。腰宜穴主治病证:腰宜穴主治妇人血崩,腰痛,脊柱肌痉挛,腰脊疼痛等。腰宜穴的配伍:腰宜穴配委中、命门、腰痛点,治腰痛。腰宜穴配阴白、中极、血海、三阴交,治崩漏。刺灸法:刺法:直刺0.5~针六至七分(原说横针三寸)。
-
腰奇
腰奇穴位于骶区,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经外奇穴——腰奇穴的位置经外奇穴——腰奇穴的位置腰奇穴的取法:俯卧位,尾骨尖直上2寸,约当第2、3骶椎棘突之间取穴。刺灸法:刺法:向上平刺1~灸法:可灸。腰奇穴的配伍:腰奇配照海、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腰奇配百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