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郄中
布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委中穴主治腰腿、肠胃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
-
手少阴郄
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
少阴郄
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
阴郄
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
𩩲骬
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 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尾翳
概述:尾翳为经穴别名,即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尾翳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𩩲骭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𩩲𩨗
骨名·𩩲骭:𩩲骭同𩩲骬、𩩲𩨗,指蔽心骨(胸骨剑突)。《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𩩲骭,长九寸。”张志聪注:“𩩲骭,骨名,一名尾翳,即鸠尾骨也。”张景岳注:“鸠尾,蔽心骨也。”经穴别名·𩩲骭:𩩲骭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
-
神府
穴在胸骨剑突下。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神府穴的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鸠尾
指胸骨剑突。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
臆前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鸠尾穴的取法臆前穴穴位解剖: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治疗胆道蛔虫: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