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脐发疽
定义:对脐发疽(contra-umbilicuscarbuncle)为病名。又称对脐发(《外科启玄》卷四)、下发背(《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是指生于背部与脐相对处的有头疽。生于腰部命门穴。对脐发疽的病因病机:对脐发疽多因火毒伤肾所致。
-
子房下位
子房全部生于凹陷的花托内,并与花托完全愈合,花萼、花冠、雄蕊生于子房上方的花托边缘,这种子房在花托上的位置称为子房下位。
-
毛梗兰属
中文名毛梗兰属拼音名maogenglanshu拉丁名Eriodes中国植物志18:245描述TainiopsisSchltr.毛梗兰属,兰科,仅毛梗兰T.barbata(Lindl.)Schltr.1种,分布于印度、泰国、缅甸至我国云南。陆生兰,体态甚近苞舌兰属Spathoglottis;假鳞茎具2叶;花序与花梗均甚长,且被毛;萼片与花瓣反折;唇瓣生于蕊柱足上,活动;
-
单性花
单性花亦称异性花,雌雄异花。是两性花的对应词。单性花与花被的有无并无关系。单性花中仅有雄蕊的称为雄花(maleflower,staminateflower),仅有雌蕊的称为雌花(femaleflower,pistilateflower)。也有花中雌雄蕊都不具备的,称为无性花。雌花和雄花生于同一植株者,称为雌雄同株,生于不同植株者则称雌雄异株。
-
蜂窝疮
蜂窝疮病名。多头疽之生于背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有:其疮如疽瘘之类,有小孔象于蜂窝。因以为名。此因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也。”多生于背部,故后世又有蜂窝发之称。证治参见有头疽。
-
治序标本
治序标本辨证论治术语。指根据病气标本缓急决定治疗先后次序。可先本后标,或先标后本,或标本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参标本、标而本之、本而标之、标本同治条。
-
外漏
外漏为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本证“生于两睥之外,或流稠脓,或流臭水,胀痛则流出,不胀则略止。先与人参漏芦散,后用千金托里散加葱白。”(《张氏医通》卷八)。
-
腋疬
腋疬病名。痈疽溃疡之生于腋下者。见《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血胤疮、结疬。系生于腋下、胁肋部位的痈疽、溃疡。该病可延及胸胁部,或有头,或无头,赤色,如皂角子大,痛如针刺。证治参见痈疽条。
-
雌器苞
雌器苞是藓类保护生殖器官的变态叶,密集着生于茎顶部,与着生于下部的普通叶形态不同,成为种的分类特征。围裹颈卵器的器苞称雌器苞(perichaetialie-af),围裹精子器的器苞称雄器苞(perigonialleaf)以后雌器苞围裹孢子体起着保护作用。
-
股疽
股疽(thighabscess)是指生于股内外侧的痈。
-
伏兔疽
伏兔疽(Futuabscess)是指生于大腿正面的痈。
-
膝弯痈
膝弯痈(poplesabscess)是指生于腘窝委中穴外的痈。
-
形乐志苦
形乐志苦病状名。指形体舒适,精神苦闷。《灵枢·九针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
形苦志乐
形苦志乐病状名。指形体劳苦,精神愉快。《灵枢·九针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
鞋带痈
鞋带痈病名。指生于足部外踝处之附骨疽。见《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即外踝疽。类似于踝关节结核及骨髓炎。参见附骨疽条。
-
淫泆
淫泆①蔓延扩散。《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至其淫泆,不可胜数。”②因太过而流失。《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
-
页育
页育为病名。指喉痈之生于低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
-
腰痈
腰痈病名。指生于软肋下近腰处带脉、五枢、维道等穴部位之外痈。出《外科启玄》卷五。证治详见外痈条。
-
痰注发
痰注发病名。指生于脊背处之无头疽。《外科大成》卷二:“痰注发,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参见无头疽条。
-
石针
石针即针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
脐疔
脐疔病名。指疔疮生于脐部者,常见于婴幼儿。多因患儿脐部清洁护理不当感染所致。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二。证治见疔疮条。
-
醪药
醪药即药酒。《素问·气血形志论》:“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
箕门痈
箕门痈病名。指生于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箕门穴处之痈。亦名骨毒滞疮、腿发。出《外科启玄》卷五。证治详见大腿痈、外痈条。
-
火痰毒
火痰毒为病名。《外科真诠》卷上:“火痰毒生于耳后上下,坚硬如疬,皮色不变,小儿多有此症。”宜内服消瘰丸,并以火酒磨槟榔外搽。
-
蛔虫瘤
蛔虫瘤病名。瘤内容为蛔虫之病证。见《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又有一种蛔虫瘤,生于胁下。”据医学文献载,该瘤日久可破溃,有“蛔虫”自出。罕见病例?治宜大补元气,可服人参养荣汤。
-
黄油证
黄油证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气轮,状如脂而淡黄浮嫩,乃金受土之湿热也。不肿不疼,目赤不昏,故人不求治,无他患,至老只如此。”类今之睑裂斑。
-
股
股为人体部位名。下肢膝以上部分的统称。俗称大腿。足三阴、足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
跟疽
跟疽病名。生于足跟部之肿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即土栗。证治参见该条。
-
蜂窝疽
蜂窝疽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肩部或背部或胸侧,疮形多头状似蜂窝者。见《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
蜂窠疬
蜂窠疬病名。系指生于左耳根部,形似蜂窠的瘰疬。出《外科大成》卷二。证治见瘰疬条。
-
穿牙毒
穿牙毒病名。又名穿牙疔。指牙疔生于两旁牙缝中,齿龈红肿、牙缝流脓、齿牙松动、身有寒热诸证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牙周脓肿。”参见穿牙疔条。
-
穿踝痰
穿踝痰病名。即指生于踝部之流痰。证治见流痰条。
-
虫瘤
虫瘤为病名。瘤体内之有虫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多因忧思气结,湿热瘀浊不化酿成。症为瘤体内有虫,生于胁下,宜外治为主。此证较罕见。
-
锥虫
锥虫是一种血鞭毛原虫(hemoflagellateprotozoa),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的血液或组织细胞内。寄生于人的锥虫依其感染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通过唾液传播的涎源性锥虫与通过粪便传播的粪源性锥虫。
-
颃颡岩
概述:颃颡岩(carcinomaofnasopharynx)为病名。是指生于鼻咽部的癌病类疾病。症状:以局部有赘生物或溃烂,多见涕中带血,耳闷等为常见症状。
-
胰痈
胰痈(pancreaticabscess)是指痈生于胰,以腹痛,发热,上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镟根疳
镟根疳病证名。指下疳生于尿道口旁者。出《医宗金鉴》卷六九。症见患处有棕眼小孔,孔内作痒,用手挤捻后可有少量脓液流出。证治可参见下疳条。
-
袖口疳
袖口疳病名。疳疮之一种。指下疳生于阴茎处,症见外皮肿胀包裹者。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
嚇痈
嚇(hè,音贺)痈病名。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处之腹皮痈。出《外科大成》卷二。亦名赫痈。证治详见腹皮痈条。
-
元痈
元痈为病名,系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双喉痈篇认为:“……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幽痈
幽痈病名。指生于脐上七寸上脘穴之腹皮痈。见《外科大成》卷二。证治可参见腹皮痈条。
-
腰疽
腰疽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腰部肾俞穴者。出《外科理例》卷一。即下搭手。详见该条。
-
髭疔
髭疔病名。系指髭中生有疔疮的病证。《证治准绳·疡科》卷二:“髭疔生于髭中。”上唇所生须曰髭。故髭疔为上须中生的疔疮。其证治参见疔疮条。
-
蛀疳
蛀疳病名。指下疳生于阴茎上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证治参见下疳条。
-
肘背瘤
肘背瘤病名。生于肘关节后上部之瘤肿。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当以辨证诊断之结果,确定是否手术切除,以及切除之时机。
-
特疽
特疽病名。指有头疽生于肺俞及肝俞者。据其所生部位而言,属于发背疽之范畴,见《证治准绳·疡科》卷四。证治可参见发背条。
-
腮喉痈
腮喉痈病名。系指生于腮下之痈。又名兜腮痈。本病多因郁积寒气而发。
-
侵脑疽
侵脑疽病名。即生于透脑疽之旁五处穴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详透脑疽条。
-
偏对口疔
偏对口疔病名。指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见《治疔大全》。证治参见疔疮条。
-
蚂蝗风
蚂蝗风病名。疔肿之生于上腭者。《增订治疔汇要》卷上有:“蚂蝗疔,又名蚂蝗风。”参见蚂蝗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