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踝
外踝为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又名核骨。俗称孤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参见踝骨: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
下胫腓韧带连结维持紧张的踝穴,在踝关节水平有较弱的前联合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如腓骨骨折高于踝关节,则常有胫腓联合韧带复合体的断裂或撕脱骨折,出现关节不稳。暴力持续,距骨撞击内踝,发生斜行骨折。5.内踝骨折有软组织嵌入者。压挤内外踝使整复对位,暂用克氏针固定并维持位置。
-
阳蹻
跗阳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申脉·阳蹻:阳蹻为经穴别名,即申脉。2.运动系统疾病: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关节炎,踝关节扭伤。
-
足太阳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
阳蹻穴
概述:阳蹻穴:1.阳蹻脉交会穴;配伍:申脉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标准定位:跗阳穴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正坐垂足或俯卧位,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处取穴。腓肠外侧皮神经发交通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会合成腓肠神经,伴小隐静脉向下外方行至足背外侧缘。
-
申脉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外踝尖直下0.5寸处取穴。分布着腓肠神经。深筋膜形成腓骨肌下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下方的踝沟内。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腓动脉跟外侧支分布。申脉穴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目赤痛、项强。现代又多用申脉穴治疗腓肠肌痉挛,精神病、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
下昆仑
2.经穴别名。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
昆仑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即百会穴。
-
上昆仑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
腓骨肌腱支持韧带重建及骨阻挡术
急性损伤期主要表现为外踝后方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局部有明显压痛,踝部无力,但往往由于医师对该症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为一般踝部软组织损伤而未能给以适当的治疗,晚期当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腓骨肌腱即滑向外踝前方,形成习惯性肌腱滑脱。3.急性滑脱经手法复位失败者。仰卧或侧卧位,患足垫一小枕。
-
腓骨肌腱支持韧带重建及骨性阻挡术
急性损伤期主要表现为外踝后方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局部有明显压痛,踝部无力,但往往由于医师对该症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为一般踝部软组织损伤而未能给以适当的治疗,晚期当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腓骨肌腱即滑向外踝前方,形成习惯性肌腱滑脱。3.急性滑脱经手法复位失败者。仰卧或侧卧位,患足垫一小枕。
-
阴阳蹻四穴
概述: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别名阴蹻。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研究进展:针刺“照海~图4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穴。
-
阳跷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阳蹻脉
概述: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阳跷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
踝关节调整术
手术名称:踝关节调整术分类:骨科/骨折不愈合、骨缺损及骨折畸形愈合手术/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关节邻近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ICD编码:81.4901概述: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多由初期处理不当、复位不良或儿童踝关节骨骺损伤以后导致生长障碍所致。3.下胫腓关节分离,踝穴增宽,不稳定。
-
踝外侧韧带注射
名称:踝外侧韧带注射适应证:踝外侧韧带注射适用于:1.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方法:确定外踝、跟骨外侧、跟腱、距下窦(即距骨与跟骨间,即距下关节的前、中关节与后关节之间,有一骨沟,即为距下窦)、距骨等体表标志,自外踝前方皮肤进针,刺向前下方距骨处,回抽无血,注入镇痛复合液,先注距腓前韧带;
-
踝关节扭伤
因外踝较内踝长和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临床上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选穴:承山、昆仑、足三里、太溪、绝骨、解溪、太冲。②患者正坐,医者坐其对面,用一手由内侧握住患足足跟部,拇指按压于伤处,另一手握住足跖部,作踝关节环转摇法,在拔伸状态下将足内翻后背伸,按压伤处的拇指则用力向下戳按。
-
踝部骨折
2.手术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要求解剖复位,对手法复位不能达到治疗要求者,仍多主张手术治疗。外踝骨折:可用螺丝钉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于下胫腓联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钢板或加压钢板固定。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
-
外踝尖
足两踝之一。在内者称内踝尖(亦名吕细、踝尖),在外者称外踝尖。正坐或仰卧位,在外踝的最凸起处取穴。外踝尖穴主治病证:外踝尖主治淋病,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口疮,风火牙痛,喉痹咽痛,白虎历节风痛,踝关节肿痛,小儿重舌,扁桃体炎,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刺灸法:刺法:点刺出血。
-
踝部急性韧带损伤
3倍,则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撕裂;踝部急性韧带损伤的诊断:明确的外伤史,外踝韧带损伤时,踝前方肿胀、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淤斑,跛行等,内踝韧带损伤时,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下胫腓韧带损伤时,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肿胀均在踝关节前方而不在侧面。
-
外踝后方注射
名称:外踝后方注射适应证:外踝后方注射适用于:1.腓骨肌腱鞘炎。2.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准备:患者体位取健侧卧位;方法:确定外踝、腓骨下端、跟骨、跟腱等体表标志,常规皮肤消毒,选用5号细针,于穿刺点进针,沿外踝后将针刺入腓骨肌腱周围,无回血,注入药液,最后将外踝与跟腱间软组织及腓距韧带,一并充分浸润。
-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
概述: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常伴随腓骨远端骨折、胫腓联合骨折和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同时发生,损伤后导致踝关节不稳定。若是单纯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只须闭合复位和小腿石膏固定6周。经胫腓联合骨折;此外,可做患足跖屈位时踝关节侧位摄片,如发现踝关节前部间隙不平行且增宽,应怀疑胫腓下联合前韧带撕裂。
-
踝
俗名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掌后高骨·踝: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
跗阳
概述: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
-
梁关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关梁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金阙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阳维脉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
仆参
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正坐取穴。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
-
安邪
别名安邪。出处:《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
-
安耶
概述:安耶为穴名。分布着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循经考穴编》:癫疾痰壅,头重如石。
-
胫后肌腱劈开转位术
手术名称:胫后肌腱劈开转位术别名:splittransferofposteriortibialmuscletendonICD编码:83.75:分类:小儿外科/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手术/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概述:胫后肌腱劈开转位术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治疗。病儿取仰卧位。麻醉和体位: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踝关节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手术步骤(一)内踝骨折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术中注意事项1.术中必须注意关节面的解剖复位。然后切开复位内踝骨折。
-
分肉
概述:分肉:1.人体部位名;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
孤拐
孤拐即外踝。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踝扭伤
踝外侧有3个韧带固定:前距外侧韧带,腓跟韧带和后距腓韧带.(3)前抽屉试验:一手握住踝关节上端向后推,同时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检查是否活动范围变大(和未受伤一侧比较)。需与韧带损伤引起的水肿鉴别.跗骨窦综合征指踝扭伤后跗骨窦的持续性疼痛,发病机制不清,可能有距跟骨间韧带或踝下十字韧带主干的部分断裂.
-
足外侧皮瓣移位修复术
麻醉和体位:硬脊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手部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步骤:手部创面经清创,量取布样,于外踝下前方画出皮瓣范围,血管蒂相当于外踝前1/3下方,切开前界及后界皮瓣切口,分离保护小隐静脉,沿前界皮瓣于趾短伸肌表面掀起,向后即可见到腓动脉、腓静脉之穿支,并略向该血管近端分离。
-
足外侧皮瓣移植术
麻醉和体位:硬脊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手部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步骤:手部创面经清创,量取布样,于外踝下前方画出皮瓣范围,血管蒂相当于外踝前1/3下方,切开前界及后界皮瓣切口,分离保护小隐静脉,沿前界皮瓣于趾短伸肌表面掀起,向后即可见到腓动脉、腓静脉之穿支,并略向该血管近端分离。
-
阳辅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阳辅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一般直刺0.5~10min,口服少量的跌打损伤药及外贴跌打膏,第2日仍有腰痛者按上法再针刺1次。
-
足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改良Mckay手术
手术名称:后内和后外侧松解术别名:改良Mckay手术;禁忌症:1.“平顶距”(flat-toptalus)或因长期石膏固定致踝关节前方关节囊挛缩引起踝关节跖屈严重受限者。从第1跖骨底开始,经内踝尖下方,绕跟骨后上方,再经外踝尖下方,向前至足外侧的跟骰关节(图3.19.1.3-4)。术中尤其要注意保护自关节囊进入距骨颈的营养血管。
-
后内和后外侧松解术
手术名称:后内和后外侧松解术别名:改良Mckay手术;禁忌症:1.“平顶距”(flat-toptalus)或因长期石膏固定致踝关节前方关节囊挛缩引起踝关节跖屈严重受限者。从第1跖骨底开始,经内踝尖下方,绕跟骨后上方,再经外踝尖下方,向前至足外侧的跟骰关节(图3.19.1.3-4)。术中尤其要注意保护自关节囊进入距骨颈的营养血管。
-
外阳
概述:外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蹻郄。”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
-
附阳
概述:附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付阳
概述:付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跗”作“付”。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踝部骨骺损伤切开复位术
但是,踝部骨折可严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故踝部骨骺分离或骨折均应及时治疗,争取解剖复位,防止日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图12.42.5.1-0-1~③后踝骨折或胫骨远端双平面骨折:经踝部内后侧纵切口显露骨折处,先直视下复位并用持骨钳固定,确认胫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后,用2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图12.42.5.1-5A、B)。
-
丘虚
丘虚即丘墟。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针灸学》(南京)作坵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原穴。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现代研究:①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
-
外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
手术名称:外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别名:经踝关节外侧融合术分类:骨科/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ICD编码:81.1102概述:外侧融合分腓骨前缘和腓骨后缘入路,有电锯气动锯设备,腓骨前缘进路更为简捷。将踝前伸肌腱和血管牵开,切除前方的滑膜或结核组织,再切除后方滑膜,将足内翻,显露踝关节,清除关节内病灶,冲洗伤口。
-
经踝关节外侧融合术
手术名称:外侧入路踝关节融合术别名:经踝关节外侧融合术分类:骨科/关节融合术/踝关节融合术ICD编码:81.1102概述:外侧融合分腓骨前缘和腓骨后缘入路,有电锯气动锯设备,腓骨前缘进路更为简捷。将踝前伸肌腱和血管牵开,切除前方的滑膜或结核组织,再切除后方滑膜,将足内翻,显露踝关节,清除关节内病灶,冲洗伤口。
-
坵墟
坵墟即丘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本经原穴。穴在外踝前下方,外踝突起如丘,故名。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现代研究:①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