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吐黑水
吐黑水为症状名。呕吐黑水。为胃中津液枯竭之证。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张氏医通》卷四:“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十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火龙膏
《外科发挥》卷三方之火龙膏:处方:生姜8两(取汁),乳香(为末)5钱,没药(为末)5钱,麝香(为末)1钱,真牛皮胶2两(切碎)。功能主治:《外科发挥》卷三方之火龙膏主治风寒湿毒所袭,筋挛骨痛,或肢节疼痛;临床应用:鹤膝风:一妇人膝肿痛,遇寒痛益甚,月余不愈,诸药不应,脉弦紧,此寒邪深伏于内也。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华罂粟
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20cm,宽达13cm,羽状全裂,全裂片3-4对,卵形,羽状深裂或浅裂,有时基部小裂片又第三回分裂,小裂片长圆形、狭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圆形;两面疏生微硬毛。化学成份:裂叶野罂粟果实含野罂粟碱(nudicauline),黑水罂粟碱甲醚(amurensinine),斑点亚洲罂粟米定碱(re-framidine);性味:酸;
-
峨山草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峨山草乌:拼音名: ShānCǎoWū来源:毛茛科飞燕草属植物卷距飞燕草DelphiniumfargesiiFranch.,以根入药。基部苞片叶状;下部茎生叶有长柄;(2)黑水翠雀花根圆锥形或弯曲呈鸡肠形,长1.7-6cm,直径0.5-1cm。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肿解毒。注意:本品有毒,应炮制后用。
-
水瑕深翳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黑水(指黑睛)内横深瑕盘,青色沉沉深入,痛楚无时,盖五脏俱受风热。”又名水霞翳障、水瑕深翳、冰蝦翳深、冰翳外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冰瑕翳深之证,翳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眵黏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可选服龙胆泻肝汤或茺蔚子散加减。
-
十水丸
处方:远志(去心)菖蒲(3.3厘米九节者)椒目(炒)肉豆蔻(面裹煨香)羌活(去芦)大戟各30克猪苓(去皮)甜葶苈(炒)白牵牛(炒)泽泻各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医心方》卷十引《范汪方》:别名:十水丹组成:大戟、葶苈、甘遂、藁本、连翘、芫花、泽漆、桑根白皮、巴豆、赤小豆各等分。
-
山藤藤秧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藤藤秧:拼音名:ShānT nɡT nɡYānɡ别名:野葡萄、山葡萄来源: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黑水葡萄VitisamurensisRupr.,以根、藤、果实入药。用于烦热口渴,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单叶互生;次生韧皮部纤维束带状,数层断续环列,纤维细胞切向稍长,排列整齐,壁亦木化。肝经功能主治:祛风止痛。
-
翠雀属
中文名翠雀属拼音名cuiqueshu拉丁名Delphinium中国植物志27:326描述DelphiniumL.翠雀属,毛茛科,30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110种,各地均产之,但主产地为西南和西北,有些供庭园观赏用。花左右对称,排成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退化雄蕊2,有爪,雄蕊多数,雌蕊1-5,有胚珠多颗;
-
黑花翳
黑花翳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也即黑水凝翳内障。详见该条。
-
归命丹
《幼幼新书》卷十引《灵苑方》:归命丹:别名:神穴丹、归命丸、神穴丸处方:蛇黄4两(紫色者佳,用火煅令通赤,取出以纸衬地上出火毒,1宿杵罗为末,更入乳钵研如面),朱砂半两,铁粉1两,獖猪粪2两(野放小硬干者,用饼子固济,烧烟尽为度,勿令白过,恐药少力,候冷,研令细),麝1钱(研)。
-
黑花凝翳内障
黑花凝翳内障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黑水凝翳内障,详见该条。
-
苏砂平胃散
《伏阴论》卷上:组成:茅山苍术2钱,厚朴1钱(姜汁炒),陈橘红1钱,甘草1钱,紫苏叶1钱,砂仁1钱。水浆不得受,加干姜8分;下利黄水,倍苍术;下利黑水或纯清水,倍砂仁;各家论述:平胃散一方原为满闷呕泄设,盖以阴气不积胸中不得满闷,寒不侵胃不呕,湿不困脾不泄,故方中有苍术、厚朴、橘红、生姜之辛温,以消阴邪;
-
神助丸
《女科百问》卷上:方名:神助丸组成:三棱草1两,果子仁1两,川楝子1两(醋1碗,煮干焙燥),茴香1两,萝卜子1两,栗子内皮1两。《奇效良方》卷四十:方名:神助丸别名:葶苈丸组成:大戟(主青水,先从左边胁肿起,根在肝)、葶苈(主赤水,舌根肿起,一云脚根肿起,根在心)、甘遂(微炒。病痊后便服鸭头丸。
-
凝翳通明散
《金鉴》卷七十七:方名:凝翳通明散组成:防风1钱半,茺蔚子1钱,人参1钱,茯苓1钱,黑参2钱,桔粳1钱,车前子2钱,柏子仁2钱。主治:黑水凝翳内障。瞳人微大,瞳内微现青白色,大小眦头涩,眼中见花,黄黑不定,频频下泪。用法用量: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秦岭藤属
中文名秦岭藤属拼音名qinlingtengshu拉丁名Biondia中国植物志63:396描述BiondiaSchltr.秦岭藤属,萝藦科,有秦岭藤B.chinensisSchltr.等6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东部。花药长椭圆状菱形,附属体透明,披针形;雌蕊由2枚离生心皮所组成;属下物种宝兴藤、短叶秦岭藤、黑水藤、宽叶秦岭藤、秦岭藤、青龙藤
-
鳞毛蕨属
中文名鳞毛蕨属拼音名linmaojueshu拉丁名Dryopteris中国植物志05(1):102属下物种阿萨姆鳞毛蕨、暗鳞鳞毛蕨、半岛鳞毛蕨、半育鳞毛蕨、边果鳞毛蕨、边生鳞毛蕨、变异鳞毛蕨、柄叶鳞毛蕨、藏布鳞毛蕨、齿头鳞毛蕨、川西鳞毛蕨、刺尖鳞毛蕨、刺叶鳞毛蕨、粗齿鳞毛蕨、粗茎鳞毛蕨、大果鳞毛蕨、大明鳞毛蕨、大平鳞毛蕨、大宜昌
-
大戟属
中文名大戟属拼音名dajishu拉丁名Euphorbia中国植物志44(3):26描述EuphorbiaL.大戟属,大戟科,约2000种,产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有60种以上,广布于全国,有些种类有毒,有些种类茎、叶入药治肠炎、痢疾,外用治疮疥;雌花单生于总苞的中央,具长的子房柄伸出总苞之外;蒴果成熟时开裂为3个2瓣裂的分果爿。
-
亚麻属
中文名亚麻属拼音名yamashu拉丁名Linum中国植物志43(1):98描述LinumL.亚麻属,亚麻科,230种,主产欧洲地中海区,我国原生的有6种,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引入栽培取其纤维的有亚麻L.usitatissimumL.1种。种子可榨油。属下物种阿尔泰亚麻、长萼亚麻、垂果亚麻、短柱亚麻、黑水亚麻、宿根亚麻、亚麻、野亚麻、异萼亚麻
-
列当属
中文名列当属拼音名liedangshu拉丁名Orobanche中国植物志69:97描述OrobancheL.列当属,列当科,约140种,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25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花排成稠密或疏散或间断的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小苞片2或缺;花冠阔或长,管基部环裂,檐2唇形,上唇直立,有小钝齿或2裂,下唇3裂;子房1室,具4个胎座;
-
痿腮漏
痿腮漏病名。《外科启玄》卷七:“因疮忽黑烂,出黑水是也。”泛指患漏有以上症状者。
-
山大烟
出处:《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ShānD Yān别名:野大烟花来源:为罂粟科植物黑水罂粟的全草及未成热的果实。蒴果卵形,孔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或路旁。毒性:本品全株有毒,中毒观象同罂粟壳。性味:酸涩,微寒,有毒。功能主治:止痛,止泻,镇咳。治腹痛,肠炎,腹泻,痢疾,月经痛,头痛,久咳,喘息。
-
蓼草膏
处方:鲜蓼草10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至半碗听用),风化窑脑(即石灰)1两。制法:上二味调匀,入瓷罐收贮封固。功能主治:阴发背,黑凹不知痛者。用法用量:如遇阴毒,将笔蘸点在患处。不2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自愈。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一
-
内消瘰疬痰毒方
《种福堂方》卷二:组成:羊角数对,威灵仙4两。主治:瘰疬,痰核,痰串。用法用量:用槟榔煎汤送下,或夏枯草汤送下亦可。服至7日后,大便下如黑羊屎,小便出黑水,自消。制备方法:共入瓦罐内,加清水煮数沸,候角软取出切薄片,用新瓦烧红,将角铺上,焙炒过研细,每灰1两,加广木香1钱,白芥子3钱,共为末,炼蜜为丸。
-
三味芦荟丸
《原机启微 附录》:方名:三味芦荟丸组成:芦荟1钱,甘草1钱,羚羊角(蜜炙)2两。主治:黑水凝翳内障,不痛不痒,微有头旋胀涩者。空心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薹草属
中文名薹草属拼音名taicaoshu拉丁名Carex中国植物志12:56属下物种阿尔泰薹草、阿里山宿薹草、阿里山薹草、阿齐薹草、矮丛薹草、矮生薹草、安宁薹草、暗褐薹草、暗褐薹草(原亚种)、暗色薹草、暗色薹草(原变种)、凹脉薹草、澳门薹草、白鳞薹草、白马薹草、白山薹草、白头山薹草、白颖薹草、百坡山薹草、稗薹草、斑点果薹草、
-
野罂粟壳
拼音名:YěYīnɡS K 别名:野大烟、山米壳、山大烟来源:罂粟科罂粟属植物野罂粟PapavernudicauleL.以果壳入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久咳,喘息,胃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痛经,白带,遗精,脱肛。(2)变种黑水野罂粟PapavernudicauleL.var.amurenseBusch.以全草及未熟果实入药,功效相近。
-
止经汤
《女科万金方》:组成:当归4钱,白芍药4钱,熟地4钱,川芎4钱,香附4钱,阿胶3钱,黄芩3钱,蒲黄3钱,白术3钱,侧柏叶(盐酒炒)3钱,砂仁1钱,甘草1钱。主治:妇人二十七八岁,身体一向虚败,经水不时淋漓不止,或有成片,或似黑水,面色青黄,头眩眼花,四肢困倦。肚痛,加枳壳、玄胡索、干漆各3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结疬
结疬病名。亦名血胤疮。指痈疽、溃疡生于腋下,胁肋部位者。见《外科启玄》卷六。书中有:“血胤疮……,二三年变为结疬,三五年出黑水死。”证治参见腋疬条。
-
通明散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方名:通明散组成:人参1两,防风1两,黄苓1两,细辛1两半,茯苓半两,茺蔚子2两。《圣惠》卷三十三:方名:通明散组成:柏子仁2两,防风1两半(去芦头),茺蔚子1两,车前子2两,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蔓荆子1两,黄耆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
野狐丸
与鬼神狐狸精魅鬼疰交通。用法用量:用水磨下1丸,分一半,别捣雄黄末为衣,以床下火烧之,衣被复之,勿令泄药烟并气;服后平身坐,少时平身卧,热烘衣被,和头通身盖,卧令厚暖。如汗出,以青绢拭遍身,日出时,于黑漆盆内洗,当有虫如麸片是验,大肠取下黑水紫黯恶黄白脓涎,如诸般虫等物是效,次即服和气药。
-
疏毒饮
《喉科种福》卷三:方名:疏毒饮组成:犀角3钱,子芩2钱,青黛4钱,白僵蚕3钱(酒炒),知母2钱,连翘2钱,前仁2钱,全蝉蜕3钱(去土),通草2钱,黄栀2钱,牛子2钱,熟大黄6钱。主治:瘟疫白喉初起,服败毒散而白垢不退,且加长,小便短涩而黄,大便或结,或自利黑水,是毒已入心、小肠、肺、大肠。用法用量:水煎服。
-
擅圣归命丹
《圣惠》卷八十五:方名:擅圣归命丹组成:锡恡脂1两(细研,水淘黑水令尽),牛黄半分,水银1分(以少枣瓤研令星尽),麝香3分。主治:小儿天钓,多涎,及搐搦不定。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新汲水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软粳米饭为丸,如黍米大。
-
当归属
当归属,伞形科,约80种,大部分种类产于北温带和新西兰,我国约40种,分布于南北各地,主产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本属中有不少常用的中药材如当归A.sinensis(Oliv.)Diels,白芷A.dahurica(Fisch.)Benth.etHook.等,有些种类可食用和作饲料,也可提取芳香油。叶为三出式羽状分裂或羽状多裂;
-
藁本属
中文名藁本属拼音名gaobenshu拉丁名Ligusticum中国植物志55(2):234描述LigusticumL.藁本属,伞形科,约60种,分布于北半球,我国约30种,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川芎L.chuanxiongHort.为著名药材。多年生草本,根茎发达或否;叶片一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卵形,长圆形以至线形;小总苞片多数,线形或羽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