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炎验方
处方:太子参10克,吴萸3克,焦栀仁9克,枳壳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功能主治:温中补脾,清热理气。主虚寒挟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超医方
-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为医方著作。二十四卷。刊于1446年。明·熊宗立辑。本书是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共分病证68门。包括临床各科。每门又细分小类,每类之前有简要的论述,但以选方为主。共供收约2200余方。所选各方大多切于实用。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
林愈蕃
林愈蕃清代医家。字青山,号涧松。四川中江人。初习儒,后因家贫辍学,改研医药。有医名,尤精医方。著有《医方集要》、《医方录验》等。
-
方
方通常指方剂。《隋书·经籍志》:“医方者,所以除疾疚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
医方考
《医方考》医方著作。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
济世养生集
《济世养生集》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养生集医方》。清·毛世洪辑。刊于1791年。本书集录作者长期临床实践中试用有效方剂50首,予以简要介绍,可资临证参考,有的方剂后附以作者治验。现有《汇刊经验方》本。
-
汉方简义
《汉方简义》为医方著作。王邈达撰。作者将《伤寒论》113方基本上按《尚论篇》的篇次,对各方的方义、配伍应用、加减法、药物的作用等分别作简要的阐析。其释病部分本于《伤寒尚论辨似》,释方部分取法《本经疏证》,书末附汉方补遗三方,1955-1956年,本书分别由新医方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本经续疏
《本经续疏》为书名。刊于1832年。《本经疏证》书后所附。本书载药142种,共315种。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清·邹澍撰。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解放后有排印本。
-
外科图形脉证
《外科图形脉证》为书名。为《郑氏彤园医书四种》系列丛书之一。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4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诸家医论、医方补订而成。
-
丁尧臣
丁尧臣为清末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喜抄录经验医方,常向人索取验方,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曾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30年,而萃集医方以千数,依法施治,无不应手奏效,以故求方者益多。光绪六年(1880)选其屡验而极简便者,刻成《奇效良方》(又作《集选奇效简便良方》)4卷。
-
叶大廉
叶大廉为南宋医家。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平素喜好医药,尤爱收录医方。官至太社令,宦游天下,喜爱医书,尝收集医方,摘抄成册,并取其中有效验者加以分门别类,由刘良弼、许尧臣加以校正成书,成《叶氏录验方》三卷。曾将先世所传及平日常用验效方汇集成册,编成《叶氏录验方》三卷。现有抄本存于日本。
-
卫生家宝汤方
《卫生家宝汤方》为医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药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
-
本经疏证
《本经疏证》为药物学著作。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解放后有排印本。
-
伤寒杂病心法集解
《伤寒杂病心法集解》为《郑氏彤园医书四种》系列丛书之一。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4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诸家医论、医方补订而成。
-
郑彤园医书四种
《郑彤园医书四种》医学丛书。二十二卷。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四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诸家医论、医方补订而成。现有清刻本。
-
本经序疏要
《本经序疏要》为书名。即《本经疏证》所附。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解放后有排印本。
-
幼科心法集解
《幼科心法集解》为《郑氏彤园医书四种》系列丛书之一。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4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诸家医论、医方补订而成。
-
大通
大通为唐代僧医。经皇甫镈、李道古荐于宪宗朝,为待诏翰林。穆宗时(821~824)因“医方不精,药术皆妄”被杖死。
-
朱书
朱书(1803-1877年)清代医家。字拥予,号湘城,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幼时以多病而留心医药,精研方书,并深晓奥理。且长于诗书,兼通堪舆之学。著有《医学述要》、《医方叶韵》、《医方一得》等多种著作。未见行世。
-
方导
方导为(12世纪)南宋人。临汀(今属福建)。先于江淮、闽广一带任官职,因爱好医方,后归里致力研究医方,以其家藏方书,结合个人心得,整理成《方民集要方》二卷,未见刊行。以数十年家藏名方分门编类,于1197年(庆元三年)编成《方氏集要方》二卷。
-
医方捷径
《医方捷径》医方著作。①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本书基本上是《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卷六-卷七部分,其中小儿类病少方剂4首。参见医门初学万金统一要诀条。②《医方捷径指南全集》(原题清·王宗显辑)的简称。
-
延边中医验方集
《延边中医验方集》为医方书。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延边分会编。全书载验方192条,方剂组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主要介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用药特点。1981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
-
阮偘
阮偘(kan侃)为晋代医生。字德如。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精研本草及医方。
-
阮德如
阮德如即阮偘。阮偘(kan侃)为晋代医生。字德如。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精研本草及医方。
-
孙应奎
孙应奎(?1553)为明代医家。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好医方,以活人为念,有病者不论尊卑,均与方药。著《医家大法》、《医家大旨》、《内经类钞》等。又有《医家必用》1卷(1541),后复增益而成《医家必用类选》4卷(1553)。
-
王东阳
王东阳明代医家(16世纪)。夏津(今属山东)人。其医术为世人所重,曾与当时名医胡铎等人讨论医案,互相砌磋,日久成帙,并经郭鉴重订成《医方集略》,今存于国外,国内未见刊行。
-
叶尹贤
叶尹贤明代官吏。知医,浙江永嘉县人。任临江通守。平时喜爱医学,于公余常收集医书医方,日久成帙,遂撰《拯急遗方》一卷,现有刊本存于日本。
-
支义方
支义方为五代后周医家。著医方书《通玄经》10卷,今佚。同名书《通玄方》10卷,《宋史·艺文志》作“支观”撰。《宋史·艺文志》载其著《通玄经》十卷,另又有支观《通玄方》,也是十卷,论者疑二人为同一作者,因二书皆佚,未及详考。
-
张伯祖
张伯祖东汉医家。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仲景闻其名而拜为师,尽得其传,为医中之圣。
-
沈氏经验方
《沈氏经验方》医方著作。一卷。清·沈维基撰于1767年。书中共载作者试用有效验方46首。方后列若干验案。书末附《胎产良方》,亦多属经验有效者。现有《三三医书》本。
-
疗目方
《疗目方》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五卷,作者陶氏(xx名),已佚。
-
疗耳眼方
《疗耳眼方》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十四卷,梁·甘濬之撰,已佚。
-
良方类编
《良方类编》医方丛书。一卷。明·杨瑞集。刊于1531年。本书系将明·张子麒辑《新刊经验秘方》(共28方)、《方外奇方》(共24方),李文敏辑《经验药方》(共13方》及杨氏附方(共5方)合刊而成。现今存初刻本。
-
扶寿精方
《扶寿精方》医方著作。一卷,明·吴旻辑。刊于1530年。书中选辑汇编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范东阳方
《范东阳方》医方著作。又名《范汪方》。《隋书经籍志》误作《范阳东方》。卷数说法不一。《晋书》记载:“范汪…又一百七卷,后人详用,多获其效。”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等后世医籍中。
-
施永图
施永图清代医家。字明台,秀水(今浙江秀水县)人。精医,擅长本草。著《山公医旨》二卷,《本草医旨食物类》五卷,《医方本草》等。
-
神济
神济宋代医僧。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普宁寺僧人,与师兄弟慈济得医方,精研之,遂通医理,察脉如神,皆以医名。
-
毛士达
毛士达清代医家。河南滑县人。精于医术,治病多有效。有著述甚多,如《经验奇方》、《本草医方》、《本草按症》、《舌苔三十六种》等多种。
-
马兆鳌
马兆鳌清代药商。山东济宁人。集有医方《富春堂经验方书》一册传世,现有刻本。
-
罗世瑶
罗世瑶清代医生。湖南新化人。著《行军方便便方》三卷(1852年),采录古今医方及笔记中简便验方,以方便行军中医疗救护之用,亦可用以自疗疾病。
-
论方
论方为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用以试验其对古代医方的配伍原则以及君、臣、佐、使的理论和方法等的掌握情况。相当于今之方剂学考试。
-
胡任
胡任明代医家。高安(今属江西)人。精医理,治病多良效,行医数十年,活人颇众。著《医方》,已佚。
-
程本遐
程本遐清代医家。字永龄。安徽绩溪人。初习儒,工诗词。后改承家学,攻《内经》及诸家方书,精研深究,医理明彻。著有《脉证指微》、《医方类编》等。
-
人参干姜汤
《医方易简》卷二:组成:人参(另煎,冲)1钱,白芍(酒炒)1钱,山药1钱,归身2钱,炮姜5分,甘草5分(炙)。主治:子宫下脱。用法用量:水煎服。
-
平肝清热代茶饮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组成:龙胆草6分,醋柴胡6分,川芎6分,甘菊1钱,次生地1钱。主治:肝热上蒸,右耳堵闷。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
-
人参抱龙丸
《医方歌括》:组成:飞金、朱砂、黄柏、胆星、天竹黄、檀香、乌药、甘草、茯苓、人参。主治:因虚发搐。
-
一味秘精汤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一味秘精汤组成:分心木5钱(洗净)。功效:固肾涩精。主治:遗精,滑泄。用法用量:用水1茶钟半,煎至大半茶钟。临睡以前服之。
-
消肿漱口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消肿漱口方组成:生蒲黄2钱(包),红花1钱5分,归尾1钱5分,没药2钱,大青盐4钱。功效:消肿止痛,活血通经。主治:口腔齿龈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漱之。
-
清上止晕沐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上止晕沐方组成:明天麻2钱,薄荷2钱,甘菊2钱,桑叶1钱,炒蔓荆3钱,川芎2钱,藁本2钱。功效:清热散风止晕。主治:肝阴不足而兼有风热之眩晕头痛。用法用量:水煎,沐之。
-
清胃消肿漱口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胃消肿漱口方组成:生蒲黄1钱(包),赤芍2钱,红花1钱,连翘1钱,生石膏4钱,生盐2钱。功效:活血清热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