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分证
卫分证为证候名。为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即温病初起,邪犯卫分,肺气失宣,以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咳嗽,咽痛,苔薄白,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证候。以恶风寒或微恶风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数为特点,或见鼻塞咳嗽,或肢酸身疼头痛等。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邪郁卫表
邪郁卫表为病机。指温病初起,邪袭体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的病机。可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苔薄白,脉浮数等卫分证。参见卫分证: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
卫分
卫分为病机名词,见叶天士《温热论》。叶氏将《内经》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外感温热病进程中的病机、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肺主气属卫。”
-
卫营同病
卫营同病为病证名。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营分,而卫分病证未解,卫分、营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病从卫分逆传心包,或入营分而卫分证仍在。临床表现既有发热、夜热甚、神志昏蒙、舌质红绛等营分证,又有恶寒、咳嗽、舌苔薄白等卫分证。治宜清营结合透解表邪。
-
气分证
气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二个阶段(即化热阶段),邪热由卫分传入气分,或径犯气分,或由营分转出,以壮热烦渴,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或气促,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
-
气分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气分:气分为病证名。指温热病邪由卫入里,邪热亢盛,正邪交争剧烈的病理阶段。参见气分证: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
营分证
一般为温热病的第三个阶段(即邪气内陷的阶段),邪热深入,犯及营分,损伤营阴,扰动心神,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癍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内犯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治宜清营泄热。
-
卫气同病
卫气同病为病证名,是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表证仍未消除的病证。指温热病中,邪热入于气分,而卫分证候未解,卫分、气分病变同在的病理变化。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气分热
气分热为热之在气分者,一般以实热为多。属虚热者,宜清心莲子饮,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胸闷脘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
-
气分热盛
气分热盛为证候名。指温邪进入气分,邪正抗争,里热炽盛的证候。临床一般可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喜饮,汗多,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参见气分证、气分热: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属虚热者,宜清心莲子饮,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
-
营分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介于气分与血分之间者为营分。营是血中之气,营气内通于心,病邪传至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甚则涉及厥阴肝经。营分证是温热病邪气内陷的阶段。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以夜热甚,心烦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证。治宜清营泄热。
-
卫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捍气也。”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