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度
2.脉诊上辨别脉象;《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记载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蹻脉、任脉、督脉等长度。手之六阳。五十营章。尚御公曰。血留于络脉。阳脉不和。阴脉不利。阴气太盛。故曰关格。营气不行。起于然谷之后。上出人迎之前。再按、本经大惑篇曰。留于阳则阳气满。其流溢之气。外濡腠理。卫气之行。故为大经隧。
-
十度
概述:十度为古诊法。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对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等篇,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
-
脏度
脏度为五度之一。即测度脏腑的坚脆、大小、位置,以及功能虚实情况。脏度具体内容见《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胃肠”、“平人绝谷”诸篇,记载颇详,可供参考,但限于历史条件,其中有些不免穿凿臆测,应予正确对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
筋度
筋度为五度之一。筋度是指测度筋的大小、坚脆,从而在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
孙
指络脉的分支。亦称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
灵根
灵根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玄门
明·虞搏《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曰玄门。”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心主舌
心主舌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天牝
天牝为人体部位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为肺窍,又曰天牝。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肾主耳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耳的功能活动和外形状态。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坚实,听觉聪敏,肾气虚则耳 枯槁,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
七窍
七窍是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脾开窍于口
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这就是脾开窍于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肝主目
肝主目生理学名词。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经风热,可见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
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指阴蹻、阳蹻二脉,男女各有所主。男属阳,当数其阳,故以阳蹻为经,阴蹻为络;女属阴,当数其阴,故以阴蹻为经,阳蹻为络。出《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
耳孔
耳孔关于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
孙脉
孙脉即孙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孙络
孙络(tertiarycollaterals)是指最细小的络脉。即络脉别出的细小分支。又名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度
概述:度:1.针刺手法中完成一个周程;2.层次的意思;3.度量、测量。如烧山火手法,在天、人、地三部各行重插轻提9次以后,一次提至天部,即称一度。如《循经考穴编》:刺肩井“须三度停针到穴,方无晕针之患”。《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五度
五度为古诊法。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度(duó夺),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
-
不闻香臭
证见“鼻内瘜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外科正宗》卷四)。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症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黏,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
-
六阳
六阳指手、足六阳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舌不知味
舌不知味为症状名。指舌尝不出饮食滋味,但没有口感异常的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气不和,舌失所养,则味觉功能丧失。另外,由于饮食积滞,或热病湿热壅盛、阳明腑实等而舌苔厚腻或黄厚枯干,以至隔阻舌质不能接触食物者,也可使舌不知味,常伴胃纳呆滞等症。
-
耳病
概述:耳病(eardisease)是耳部疾病的统称。为听觉器官。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味
概述:味:1.味觉能感受药物的真实味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食味”,“味伤形。”气味·味:“味”意指气味。单方独味。方剂配伍中,药物一种称一味,二种称二味…《本草纲目》:“治肺热似火燎,…宜一味黄芩汤。”《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形度
形度为诊断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是指以望诊测度病人形态的盛衰,体质的强弱,提供辨证治疗的参考。《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
心之官
2.心的功能。舌·心之官:心之官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
心窍
舌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阴中之太阴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阳窍
阳窍为人体器官名。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注:“七窍者,阳窍也。”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水火之脏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上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
肾窍
肾窍人体器官名。指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
舌为心苗
舌为心苗指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虚则舌色黯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
舌尖
概述:舌尖(tongueapex)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主神明,心经健旺,则舌能辨五味,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尖与疾病的关系: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
色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③脸色,面部表情。《素问·解精微论》:“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笔花医镜·肾部》:“好以之流,先竭肾水。”
-
然骨之后
然骨之后指照海穴。《灵枢·脉度》:“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开窍
2.治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则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出发,提出“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肺气通于鼻”、“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之说。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经
3.五输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
格
格①阻拒不通。参“格中”。②指阴阳偏胜、相互格拒的病形。《灵枢·脉度》:“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③脉动坚强搏指之象。《素问·大奇论》:“脉至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
-
大经隧
大经隧为针灸学名称。指脉气流行较大的经脉通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
第三平衡系统说
第三平衡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他把控制人体机能活动的总枢纽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平衡系统—控制随意肌运动的躯体神经系统,保持运动中的快速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大约70m~第三平衡系统—控制体表内脏之间协调平衡的经络系统,传递体表刺激对内耻的影响,保持其更慢的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约为2.7cm~
-
缠络
出《经络汇编》。参见络脉:络脉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
-
心气
概述:心气:1.心理学名词;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之精气·心气:心气指心之精气,表现为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活动。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阴阳之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