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喘
舌下给药,能扩张局部黏膜血管,经舌下静脉丛迅速吸收后15~8.雾化吸入在12h内已喷药3~支气管哮喘患者已有明显缺氧者,用量过大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致心律失常,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异丙肾上腺素中毒:异丙肾上腺素(喘息灵、治喘灵)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以舌下含服或气雾吸入给药,2~
-
喘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气喘,胸肋胀满而硬,短气不足以息,用三棱煎丸;肾气失于摄纳,下元虚冷者,《世医得效方》载述以安肾丸、八味丸主治。参见喘证、水喘、喘痰等条。
-
斑竹根
《*辞典》:斑竹根: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BānZh Gēn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小穗含花2~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功能主治:①《草木便方》:祛风除湿,去肺寒。治气喘痰咳,四肢筋骨顽痹痛。②《四川中药志》:除湿热,祛风寒。附方:治咳嗽气喘:斑竹根配麻黄根、金竹叶、老苏兜炖内服。
-
干喘
干喘为病症名,指气喘而无咳嗽痰涎的病症。因喘逆未见痰涎,故称为干喘。见《证治要诀·哮喘》。多由情志郁结,气机壅逆所致。《医学入门·喘》:“七情气急无声响,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治宜降气疏郁为主,用四七汤、分气紫苏饮、四磨汤、苏子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等。
-
门冬清肺汤
《证治准绳·幼科》卷六方之门冬清肺汤:方名:门冬清肺汤组成: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马兜铃、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幼幼集成》卷六方之门冬清肺汤:方名:门冬清肺汤组成:天门冬、麦门冬、净知母、鲜桑叶、怀生地、枯黄芩、地骨皮、信前胡、北沙参、炙甘草。
-
喘喝
喘喝证名。指气喘而有吼声者。《灵枢·本神》:“肺藏气,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多见于实证气喘,亦可见于虚喘,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参见喘证诸条。
-
人参养肺丸
或因叫怒及醉饱房劳,致伤肺胃,吐血呕血。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宝庆新增方)之人参养肺丸:组成:黄耆(去芦,蜜涂炙)1两8钱,人参1两8钱,白茯苓(去皮)6两,瓜蒌根6两,杏仁(去皮尖,麸炒)2两4钱,皂角子(炒)300个,半夏(洗,为末,姜汁作曲)4两(炒)。
-
怒喘
怒喘病名。因郁怒伤肝所致的气喘。见《类证治裁·喘症论治》。治宜理气降逆,用四七汤等方。参见气喘条。
-
香牛饮
《得效》卷五:方名:香牛饮组成:牛涎(先以羯牛用绳挂开牛口,以净布巾抹令口舌净,却拖牛舌出来,候有涎出,以碗盛之)、麝香1捻。用法用量:每服用8分盏为1服,研好麝香末打匀,却以银盏(汤皿)令温,以以绢帛束缚中脘胃口令极紧,候气喘,乘热解开,随气喘1-2口便服,药时先对病人说煮白粥恼烦之。
-
食喘
食喘证名。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又名食积喘逆。证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等。治宜消导为主,方用保和丸、资生丸、枳术丸等。寒积宜下者,用煮黄丸;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症因脉治》卷二)。
-
宣肺
宣肺是一种宣通肺气的方法。肺气不利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等症。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列缺、合谷、尺泽、风门等穴为主。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补泻手法。宣肺又称宣白。肺主宣散,肺气不宣则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宜用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之类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
气急喘
气急喘为症状名。指喘急无痰。《丹溪心法·喘》:“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参见气喘:气喘为病证名。各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包括实喘与虚喘两类。见《景岳全书·喘促》。
-
息
概述:息:1.一呼一吸;2.气喘,喘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赘肉·息:息通“瘜”,赘肉。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二冬苓车汤
概述:二冬苓车汤出为《辨证录》卷六方,组成为麦门冬三两,天门冬一两,茯苓五钱,车前子三钱。功能清心润肺,利小便。治心火刑金,肺燥津伤之消渴,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糜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属肺消者。处方:麦冬3两,天冬1两,茯苓5钱,车前子3钱。用法用量:水煎服。
-
苦葶苈丸
《圣济总录》卷八十:苦葶苈丸:处方:苦葶苈(纸上炒)39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9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2克防己30克赤茯苓(去黑皮)紫苏叶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研)各15克制法:上七味,除杏仁、郁李仁外,余均捣罗为末,再与二仁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呛食喉风
系指由热毒积于心经致咽喉干燥疼痛、无痰涎,或气喘,饮食吞咽有碍,甚则呛食不下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呛食喉风热积心,喉中干燥立时疼,更无痰涎多气喘,若还呛食命无存。”治用顺气利膈汤等加减。
-
脱阳痧
脱阳痧病名。痧证而见小腹急痛,阴缩面黑,气喘冷汗者。《痧症全书》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
-
大萝皂丸
制法:为末,神曲煮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六十丸,生姜煎汤送下。《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大萝皂丸:处方:南星半夏杏仁瓜蒌仁香附青黛陈皮各15克萝卜子60克皂角(烧灰)30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大萝皂丸主治主气喘,痰喘,风痰,食痰,酒痰。用法用量:每服60丸,生姜汤送下。
-
肺消
①阳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病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②因心火刑肺,肺燥津耗所致消渴病。《辨证录·消渴门》:“消渴之病,有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腐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治宜清心润肺,用清上止消丹、二冬苓车汤。
-
木芙蓉根
《中医大辞典》·木芙蓉根:木芙蓉根为中药名,出自明·范洪《滇南本草图说》。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肿,肺痈,乳痈,臁疮,咳嗽气喘,白带。化学成分:根含黏液,主含阿聚糖、半乳聚糖、鼠李聚糖等。"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目疾,补气,和血。"③《岭南采药录》:"治乳痈,好酒煎服,即内消。
-
宣通水道
宣通水道为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针灸常选合谷、列缺、风门、肺俞、阴陵泉、膀胱俞等穴。肺为水之上源,具有宣发水气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肺气不宣,水道不利,可出现咳嗽气喘,水肿,小便不利,胸腹胀满,脉浮滑等症,宜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
-
猪肪汤
《医学入门》卷三:方名:猪肪汤组成:猪肪膏1斤。主治:上气喘嗽,身体壮热,口干渴燥。用法用量:入沸汤中煮,临熟人盐、豉,调和食之。制备方法:上切。
-
脾阴丸
《饲鹤亭集方》:方名:脾阴丸组成:六神曲5两,韭菜子5两,沉香5钱。主治:腹臌胸闷,饮食不思,小便短赤,气喘难卧。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神曲糊为丸。
-
猪牙皂荚丸
主治:热劳。或咳嗽气喘,两胁胀,不思饮食,大便秘涩,心脏燥热.恍惚不安。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麦门冬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苋菜。
-
演气丹
《便览》卷三:方名:演气丹别名:滚痰丸、七宝丸组成:广木香1两(不见火),大川乌7钱(炮),南芎5钱,三奈5钱,萝卜子(炒)7钱,肉豆蔻(煨)6钱,巴豆(去心)7钱。主治:诸般食积、气积、噎食、膈食、膈气,寒痰结聚,膈气不通;用法用量:每服1丸,白萝卜嚼烂送下,不拘时候;黄酒送亦可,姜汤尤好。
-
麝连丸
《永类钤方》卷二十引《全婴方》:方名:麝连丸组成:黄连1两(酒浸1宿),使君子半两,鳖甲(米醋炙)半两,柴胡半两,净陈皮半两,芜荑半两,青皮半两(上7味锉碎,巴豆仁49粒炒黄色,去巴豆),槟榔1分,木香1分,麝香半钱,秦艽半两。主治:小儿疳积劳热,黄瘦发稀,腹急气喘,阻乳盗汗。
-
五仙膏
《回春》卷三:方名:五仙膏组成:大黄、肥皂角,生姜半斤,生葱半斤,大蒜半斤。主治:一切痞块、积气、癖疾,肚大青筋,气喘上壅,或发热咳嗽,吐血衄血。用法用量:先用针刺患处,后贴膏药。制备方法:上共捣烂,用水煎,取出汁去滓,再煎汁熬成膏,黑色为度,摊绢帛上。
-
清热黄芩汤
《麻疹备要方论》:方名:清热黄芩汤组成:黄芩、赤芍、木通、防风、葛根、桔梗、楂肉、元参、连翘、蝉蜕、僵蚕、花粉、石膏、地骨皮。风寒外闭,欲出不出,热重无汗,内外有不可解之势,而见隐影紫色,热甚气喘者。用法用量:引用灯心,水煎服。
-
滂沱汤
《石室秘录》卷二:方名:滂沱汤组成:元参9钱,升麻2钱,黄芩4钱,麦冬7钱,防风3钱,天花粉3钱,苏叶1钱,青黛3钱,生甘草3钱,生地9钱,桑白皮5钱。主治:伤寒发斑,身热,心内如火,口渴呼水,气喘舌燥,扬手出身;或中暑热之气,大渴饮水,数桶不止,汗如雨下,大喊狂呼,日重夜轻,此皆阳火。用法用量:水煎服。
-
肺开窍于鼻
“肺开窍于鼻”出《黄帝内经素问·金匿真言论》。肺主呼吸,而鼻是呼吸的通路,为呼吸道的最上端,肺通过鼻与自然界相贯通,肺之经脉与鼻相连,肺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鼻反映出来。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煽。
-
新加附子左经汤
《保命歌括》卷十四:方名:新加附子左经汤组成:熟附、干姜(炮)、麻黄(去节)、细辛、炙草、白茯苓、白术、桂心、泽泻、五味子各等分。四气流注于足少阴经,脚气入腹,腹胀疼痛,上气喘急,此为肾经虚寒所致。加减:脚气冲心,加炒黄柏,更加附子末,津调捏作饼子,贴涌泉2穴上,以艾炷多灸,引泄引其热下行。
-
清温解营汤
《李聪甫医案》:方名:清温解营汤组成:生石膏12g,鲜竹茹10g,瓜蒌仁10g,瓜蒌根10g,连翘心10g,润玄参10g,鲜芦根10g,生知母10g,苦杏仁7g,淡黄芩10g,川贝母7g,牛蒡子7g,香青蒿7g,广郁金7g,炒山栀10g,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0g。功效:导化湿浊,散解郁热,顾护津液。主治:湿温。
-
泻肺
泻肺是一种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尺泽、鱼际等穴,针用泻法。若痰阻胸膈、喘不得卧者,宜选中府、太渊、天突、膻中、丰隆、内关等穴,针用泻法。
-
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是指将药物的性能按照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归纳,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天麻、全蝎、羚羊角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中。
-
下元虚惫
肾阳虚衰为病机,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下元虚惫、真元下虚,即肾阳虚之严重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动则气喘,腰膝酸冷,四肢清冷,腹大胫肿,黎明前泄泻,癃闭或夜尿频数,尺脉沉迟等。治宜温补命门。
-
火炎上喘
火炎上喘为病证名。《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所致。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为主。方如导痰汤、白虎汤加枳壳、黄芩、瓜蒌仁等药。《东医宝鉴·喘》:“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
-
火炎肺胃喘
火炎肺胃喘为病证名。《丹溪心法·喘》:“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膈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所致。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为主。方如导痰汤、白虎汤加枳壳、黄芩、瓜蒌仁等药。《东医宝鉴·喘》:“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
-
芝麻菱
概述:芝麻菱为中药名,出自《中国医学大辞典》,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麻秸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indicumDC.的茎。功能主治:1.治小儿盐哮。内服:烧存性研末,以淡豆腐蘸食。2.治周身浮肿,胀满气喘。内服:60g,加红糖30g,炖服。药理作用:全草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富有兴奋作用。
-
热扰胸膈证
热扰胸膈证为证候名。指邪热扰于胸膈,以胸中烦热、懊𢙐,发热口渴,躁扰不宁,咳嗽气喘,吐黄痰,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痰热内扰证
痰热内扰证为证候名。指痰热内盛,扰乱心神,阻滞气机,以咳嗽气喘,咯痰黄稠,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痰热内闭证
痰热内闭证为证候名。指痰热内蕴,阻闭心神,以胸胁胀闷、灼痛,咳嗽气喘,咯痰黄稠,或有哮鸣,发热口渴,或神志昏迷,谵语狂乱,或昏仆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痰热动风证
痰热动风证为证候名。指痰热内盛,引动肝风,以胸胁胀闷,咳嗽气喘,发热口渴,咯痰黄稠,喉中痰鸣,四肢抽搐,或眩晕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证为证候名。指痰浊蕴结,肺气阻滞,以胸闷,咳嗽气喘,吐白痰量多,苔白滑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二味黑锡丹
二味黑锡丹出自《成方切用》卷六,即黑锡丹第二方,又名黑铅丹、医门黑锡丹。组成为黑锡(溶去渣)、硫磺(融化水浸)各二两。将锡再融化,渐入硫磺,俟结成一片,倾地上去火毒,研至无声为度。治肾虚气喘。
-
肥胖·脾肾阳虚证
肥胖·脾肾阳虚证(obesity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以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肥胖证候。
-
安尔喘胶丸
安尔喘胶丸为中成药,研制方,胶丸剂。功能:平喘、祛痰、止咳。香叶醇(Geraned)存在于多种植物的挥发油中,是芸香草挥发油所含的7种币萜类化合物之一。对离体支气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除作用于大气道平滑肌外,对小气道平滑肌亦有良好作用。该药对SRS-A有明显阻断作用。毒性试验表明,该药使用安全.
-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方名: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组成:生犀角1两,归尾8钱,丹皮1两,紫草1两,甘草梢1两,川贝母(去心)1两,薄荷1两,花粉、生地黄2两,黄连、牛蒡子3钱,赤芍6钱。咳嗽气喘,唇红,结热在内,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竹叶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肺热病·痰热壅肺证
肺热病·痰热壅肺证(lungheatdiseasewithsyndromeofphlegm-heatcongestinglung)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以身热烦渴,咳嗽气喘,吐痰黄稠,胸闷,胸痛,或痰黄带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热病证候。
-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
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pathogendiffusingintochannel-collaterals)是指湿热毒邪流注经络,气血痹阻,以再次发热,嗜睡,一侧或两侧肢体疼痛,或伴颈项背部疼痛,转侧不利,烦躁哭闹,拒绝抚抱,甚则气喘痰鸣,神昏抽搐,面色青灰,舌红,苔黄腻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
-
奸黄
概述:奸黄为病证名。辨证论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向明卧多,爱索鞋拟起,身体全冷,肉色苍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语,此是奸黄。”治用点烙法或内服茯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