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谷
消谷证名。食物入胃肠,很快消化之证。《灵枢·大惑论》:“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为中消主证。参见中消条。
-
消中
津伤燥热: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ryness-heatinjuringfluid)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
-
胡荽
《*辞典》:胡荽: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H Suī别名: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莛荽菜、莛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归经:入肺、脾经。③《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
莱菔
煎汤洗脚气;生捣涂打扑、汤火伤。(《寿亲养老新书》萝卜菜)⑾治偏正头痛: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随左右注鼻中。⑤《本草经疏》:莱菔根,《本经》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
曲糵散
《千金》卷十五:组成:法曲5两,杏仁5两,麦糵各5两。功效: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用法用量:每服1合,食后酒下,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气下则水散。杏仁下气,曲、糵消谷,肠胃清肃而胪胀除矣。
-
下痢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下痢丸组成:法曲1升,附子3两,干姜3两,黄连3两,黄柏3两,桂心3两,蜀椒半两,乌梅2升半,大麦糵1升,吴茱萸4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下痢积年不瘥,必然正气虚寒,然能食消谷,必有热伏于内,且浊气下泄,虽能进食,不能如期克运,必有留滞于中。
-
龙脑鸡苏圆
处方:柴胡(要真银州者)二两(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木通(同柴胡浸)、阿胶(炒微燥)、蒲黄(真者.功能主治:除烦解劳,消谷下气,散胸中郁热,主肺热咳嗽,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热淋、劳淋、气淋,止消渴,除惊悸,凉上膈,解酒毒。又治胃热口臭,肺热喉腥,脾疸口甜,胆疸口苦。
-
煨肾丸
治肾虚腰痛。摘录:《医学正传》卷四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保命集》卷下:方名:煨肾丸别名:牛膝丸组成:牛膝、萆薢、杜仲、苁蓉、防风、菟丝子、白蒺藜、胡芦巴、破故纸各等分,肉桂半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阳气衰弱,腰痛,脉冷,精滑,阴痿,脐腹(疒丂)刺,减食力劣。
-
鲂鱼
《*辞典》:鲂鱼: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F nɡY 别名:鳊鱼(《日用本草》),平胸鳊(《脊椎动物分类学》),法罗鱼(《黑龙江流域鱼类》)。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着的腹棱。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经。
-
胡葱
极少结果,果为蒴果。胡葱的食疗功效:性味:味辛,性温。化学成份:球茎的外层膜质鳞被中含槲皮醇、绣线菊甙、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和槲皮素-7,4’-二葡萄糖甙,其总含量为20%,愈向球茎中心,黄酮类含量愈少(中心约为1%)。①《食疗本草》:主消谷能食,利五脏不足气。③《开宝本草》:温中消谷,下气杀虫。
-
悬心
悬心证名。因胃热所致。胃脘部悬空感。与嘈杂相近似。《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参见嘈杂条。
-
大五柔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大五柔丸:处方: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苈甘草黄芩牛膝各60克桃仁100枚杏仁40枚制法:上十味,研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制法:上除有油药,并为末,入牛脂、桃仁、杏仁、葶苈、杵数千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效:通营卫,利九窍,消谷,益气力。主治:脏气不调,大便难。
-
噫醋
噫醋证名。指噫气吞酸。《诸病源候论·呕哕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治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术丸等方。
-
淮南五柔丸
别名:五柔丸、五劳丸处方:大黄1升(蒸3斗米下),前胡2两,半夏1两,苁蓉1两,芍药1两,茯苓1两,当归1两,葶苈1两,细辛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和合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和荣卫,利脏腑,补三焦,消谷益气。主秘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
-
大温脾丸
别名:温脾丸处方:法曲5合,大麦糵5合,吴茱萸5合,枳实3枚(炙),干姜3两,细辛3两,桂心5两,桔梗3两,附子(炮,去皮)2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功能主治:温脾益胃,消谷进食。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不通,肠鸣泄利,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
-
大温脾圆
处方:吴茱萸(汤七次.甘草(炙)、桔梗、人参、干姜(炮),各三两;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不通,肠鸣泄利,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并皆治之。常服温脾益胃,消谷进食。如久虚痼冷,食少伤多,尤宜常服。
-
加减白术散
《古今医鉴》卷十二:加减白术散:处方:香薷、陈皮、厚朴、苍术、乌药、砂仁、藿香、干葛、竹茹、木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猪苓、泽泻。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加减白术散:处方:葛根2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木香5分,知母5分,黄柏5分,甘草5分,五味子9粒。或消谷善饥者。
-
四顺理中圆
处方:甘草(炙微赤)二两,人参(去产)、干姜(炮)、白术,各一两。炮制:上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新产血气俱伤,五脏暴虚,肢体羸乏,少气多汗。才产直至百,每日常服,壮气补虚,调养脏气,蠲除馀疾,消谷嗜食。用法用量:每三十圆,米饮温下,空心,食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胡荽子
《*辞典》:胡荽子: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H SuīZǐ别名:芫荽子(《普济方》)。小分果背面隆起,腹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行的棱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形弯曲,有时可见悬果柄。④《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气,发表散寒,治鼻塞不通。(《浙江中医》(3):32,1959)②治痢亦治泻血:芫荽子一合。
-
青蒜
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醒脾气,消谷食。出处《滇南本草》青蒜的营养价值青蒜中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等营养成分。它的辣味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辣素,这种辣素具有醒脾气、消积食的作用。还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能有效预防流感,肠炎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消化功能不佳者和眼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
太一白丸
功效:消谷长肌,强中。主治:八痞,两胁积聚有若盘盂,胸痛彻背,奄奄恻恻,里急气满,噫,项强痛极者;耳聋,消渴泄痢,手足烦,或有流肿,小便苦数,淋沥不尽,不能饮食,少气流饮,时复闷寒,少腹寒,大肠热,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缓六急,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曲糵丸
《外台》卷二十五引《胡洽方》:组成:麦糵(炒)1升,曲(炒)1升,附子(炮)2两,桂心2两,乌梅肉2两,人参4两,茯苓4两。功效:消谷下气。主治:数十年休息痢下,不能食,虚羸。②《杨氏家藏方》本方用法:粟米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主治:酒癖不消,心腹胀满,噫醋吞酸,呃逆不食,胁助疼痛。
-
智意汤
《鸡峰》卷十二:方名:智意汤组成:肉豆蔻1两,白术1两,益智1两,半夏1两,附子1两,桂1两,干姜1两,藿香半两,甘草半两,茴香半两,人参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大麦糵半两,破故纸半两,当归半两,曲半两,青皮、陈皮、毕澄茄、细辛、良姜半两。
-
中金丹
《鸡峰》卷十二:方名:中金丹别名:中金丸组成:人参3分,白术3两,枣肉4两。功效:益津暖胃,去痰,消谷嗜食。主治:胃气久虚,宿食不消,心下急满,腹胁胀痛,泄泻吐利,恶闻食气;风寒湿痹,风水肿满,风眩头痛,目中冷泪,自汗亡阳;或五劳七伤,筋骨软弱,腰膝疼痛;或温疟寒热,山岚瘴气,经久不愈。
-
消渴康颗粒
消渴康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消渴康颗粒剂型:每袋9g。消渴康颗粒的主要成份:石膏、知母、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玉竹、玄参、牛膝、丹参、泽泻、党参、山茱萸等。消渴康颗粒的功能主治: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用于糖尿病阴虚热盛型,症见口渴喜饮、消谷易饥、小便频数、急躁易怒、怕热心烦、大便干结等。
-
地节
概述:地节为中药名,出自《三国志》,为《吴普本草》记载的玉竹之别名。1.治热病伤阴,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心烦口渴,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筋脉失养而挛痛。2.适用于素体阴虚,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化学成分:本品含玉竹黏多糖、玉竹果聚糖、白屈菜酸、吖丁啶-2-羧酸、山柰酚阿拉伯糖苷、鞣质及微量皂苷。
-
食㑊
概述:食㑊(polyphagiawithemaciation)为古病名。一名食亦。是指以善食而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㑊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㑊。”食㑊的症状:善食而瘦。食㑊的治疗:治疗食㑊以清胃健脾为主,可用参苓丸等方。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安胎神应丸
别名加味神应丸处方补骨脂(盐水炒)2两,肉果(面裹,煨)7钱,山茱萸3两(去核),扁豆(炒,去壳)2两,大熟地(砂仁酒煮)4两,当归(酒洗)3两,白术(土炒)4两,木香5钱,山药(炒)3两,杜仲(盐水炒)3两,生姜4两(切片),大枣80枚(去皮核,同姜片煮1昼夜,去姜),神曲(炒)4两。神曲糊丸消谷运脾以为使。
-
食(亻亦)
食(亻亦)病名。多食而形体消瘦之证。《脾胃论》卷上:“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亻亦)也。”《宣明论方》卷一:“胃中结热,消谷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亻亦)。”治宜清胃健脾,用参苓丸等方。
-
大琥珀散
功能主治:轻身益气,消谷能食,耐寒暑,驻颜,润肌肤,力倍常人。主虚劳脱营,真气不足,形体毁沮,四肢沉重,咽干口燥,饮食无味,远视,惊悸不安,五脏虚损,病从内生。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大曲糵丸
处方:大麦糵1升,曲1升,附子3两,干姜3两,当归3两,人参3两,赤石脂1两,桔梗2两,女萎2两,吴茱萸5两,皂荚5两,蜀椒2两半,乌梅50枚。蜜酢中半渍梅1宿,蒸3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炼蜜为丸。功能主治:消谷,断下,温和;主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3两。
-
醋咽
又称吞酸、咽酸、噫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夫醋咽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能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咽而吞酸,致气息酸臭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醋咽证治》:“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详见吞酸、咽酸、噫醋、吐酸等条。
-
差
差㈠音钗(chài)。南楚病愈者谓之差。”《千金要方》:“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差耳。”《素问·风论》:“肺风…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脉经》:“人见病者差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临证指南医案》:“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学。”《素问·至真要大论》:“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
玉竹
性味归经:甘,平。2.适用于素体阴虚,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化学成分:本品含玉竹黏多糖、玉竹果聚糖、白屈菜酸、吖丁啶-2-羧酸、山柰酚阿拉伯糖苷、鞣质及微量皂苷。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50.0%。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
八等散
《千金翼》卷十九处方白木3两,厚朴(炙)3两,人参3两,茯苓3两,吴茱萸3两,陈曲3两,麦糵3两,芎3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消谷下气。主饮食不消。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
-
捶凿丸
处方:甘遂1分,荛花1分,芫花1分,桂心1分,巴豆1分,杏仁1分,桔梗1分。制法:上药先将荛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已,各为细末,以白蜜捣合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消谷。主腹中积聚。长将服之,伤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注意:忌猪肉、芦笋、生葱。摘录:《外台》卷十二引《范汪方》
-
导滞丸
处方:黑牵牛(微炒,取头末)4两,槟榔半两,青皮(去白)2两,木香2钱半,胡椒半两,三棱1两半,丁香皮1两。制法:上为细末,入牵牛头末令匀,薄面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和中顺气,消谷嗜食,逐饮渗湿。主心腹痞满,胁助刺痛,呕吐痰水,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以生姜汤送下。
-
厚朴七物汤
别名:厚朴七味汤、七物厚朴汤处方:厚朴半斤,甘草3两,大黄3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两。呕者,加半夏5合;各家论述: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2.《张氏医通》: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
-
加味清胃汤
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一方之加味清胃汤功能清热凉血化斑。主治膏粱积热,胃火刑金,而致腋痛者。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三方之加味清胃汤主治湿热伤胃,而致中消,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摘录:《幼科释谜》卷六《育婴秘诀》卷三方之加味清胃汤:处方:黄连、当归、升麻、生地黄、牡丹皮、白芷梢各等分,细辛减半。
-
椒朴健脾散
功能主治:健脾温胃,消谷嗜食,育气养神,厚固脏腑。理脾进食,和胃顺气。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3枚,同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
木香神曲丸
处方:木香15克神曲90克厚朴30克麦蘖60克干姜30克陈皮30克肉豆蔻30克荆三棱30克舶上茴香制法:上为细末。摘录:《普济方》卷一八一《魏氏家藏方》卷五:组成:荜澄茄1两,木香1两(不见火),草豆蔻仁4两,干姜(洗炮)4两,高良姜(炒)4两,神曲4两(炒),麦蘖4两,肉桂4两(去粗皮,不见火),陈皮(去白)4两。
-
参橘丸
《全生指迷方》卷二:参橘丸:处方:橘皮3两(洗),麦门冬(去心)1两,人参(去芦)1两。功能主治: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
-
消谷丸
处方:神曲180克炒乌梅肉炮姜各120克麦芽9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蜜丸。功效:消谷进食。《魏氏家藏方》卷五:方名:消谷丸组成:乌梅肉1两,川姜(炮、洗)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香附子(去毛)3两,官桂(去粗皮,不见火)3两,缩砂仁3两,益智仁2两,紫苏叶2两,茯苓2两(去皮),甘草1两半(炙)。
-
鰕虎鱼
《*辞典》:鰕虎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XiāHǔY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体长约10余厘米;尾鳍有波状横纹7~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人参冲和丸
《杨氏家藏方》卷六:组成:人参(去芦头)2两,白术2两,大麦糵(炒)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2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神曲(先捣细,炒香)1两。或每服1丸,水1盏,煎至7分,温服。加减:如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大便溏泄,不因伤滞者,可去青橘皮,加肉豆蔻、缩砂仁各半两。
-
祛风丸
《御药院方》卷五:方名:祛风丸组成:车前子1两,赤茯苓(去皮)1两,木香1两,槟榔1两,枳壳(麸炒,去瓤)2两,青皮(去白)2两,陈皮(去瓤)2两,半夏(汤洗)2两,干生姜半两,大黄3两,黑牵牛(生)6两,皂角(烧存性)1两。主治:痰饮。主治:历节风。主治:风痰。功效:宽中祛痰,搜风理气,和血驻颜,延年益寿。
-
香砂万安丸
《活人方》卷四:方名:香砂万安丸组成:香附(醋炒)8两,蓬术(醋炒)4两,山楂4两,广藿香叶4两,甘松2两,益智仁(盐焙)2两,厚朴(姜炒)2两,甘草2两,丁皮1两,木香1两,砂仁(炒)1两,干姜1两。主治:脾胃虚寒,不易消谷,而胃脘痞满,恶心欲吐,肠腹冷痛不和,大便滑泄不止,肠鸣如雷,隐痛无时。
-
损益草散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损益草散组成:人参3分,附子(炮去皮)3分,干姜5分,桂心5分,防风1两半,牡蛎(熬)3分,黄芩3分,细辛3分,桔梗1两,椒(去目闭口者,炒去汗)1两,茯苓1两,秦艽1两,白术1两。主治:男子女入老少虚损,及风寒毒冷下痢,癖饮咳嗽,霍乱,休息下痢,垂命欲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
-
消食断下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消食断下丸别名:消谷断下丸组成:曲1升,大麦糵1升,吴茱萸4两。主治:寒冷脏滑者。用法用量:每服15丸,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消谷断下丸(《鸡峰》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