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反胃病
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痰浊阻滞:反胃·痰浊阻滞证(stomachreflux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证候。
-
反胃
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痰浊阻滞:反胃·痰浊阻滞证(stomachrefluxwithsyndromeofblockadeof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证候。
-
大半夏汤
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主中虚胃冷胀满。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大半夏汤:处方:半夏一升,白术三两,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煎至1盏,去滓,加白蜜皂子大,停少时温服。
-
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茯苓泽泻汤:处方: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
-
半夏饮子
《外台秘要》卷八引《万全方》处方制半夏12克厚朴(炙)人参白术生姜(切)大枣各9克粳米10克橘皮6克制法上八味,细切。《圣惠》卷七十六处方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黄耆1两,人参1两(去芦头),黄芩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
鼻胃管喂养
操作名称:鼻胃管喂养适应证:鼻胃管喂养适用于:1.胃肠道完整、代谢需要增加、短期适用。2.胃排空障碍。4.严重胃反流。嘱患者作吞咽以压制呕吐反应,鼻胃管即顺利进入食道,向前推进至入胃内(有的鼻胃管在距管端55cm处有一记号,示已在成人胃中),再进30cm,示在十二指肠中。尽可能减少一套输注系统中的连接点。
-
参桂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参桂汤:处方:人参3分,桂(去粗皮)3分,泽泻3分,甘草(炙,锉)3分,陈橘皮(汤去白,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1两。功能主治:胃反,呕吐不止,妨碍饮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加生姜1枣大(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3-5次。
-
石亭脂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组成:石亭脂2两(细研),蚌粉5两。主治:脾胃一切虚冷,大肠滑泄,下利青白,呕逆翻胃,面色萎黄。制备方法:上药置于铫子内,先以蚌粉铺作坑子,投入石亭脂末,以慢火烧,勿令大焰,待药熔及微焰断,取出研细,于地上出火毒一夜,即和蚌粉,以粟米烂饭为丸,如绿豆大。主治:多年胃反不止。
-
正胃散
《幼科指掌》卷三: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新会皮木香、广藿香、淮山药、甘草、白扁豆、缩砂仁。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半夏2两,天南星2两。《百一》卷二:组成:白水牛喉1条(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节节取下如阿胶片,黑牛不可用,须就宰牛人买下修事了,临病时旋炙修合)。
-
生姜散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组成:生姜(切,炒)3两,蓬莪术(锉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2两,甘草(锉,炒)2两。主治:胃反,吐逆不止,心膈不利,饮食减少。《医方类聚》卷一六四引《吴氏集验方》:组成:生姜、大豆(煮熟)各等分。功效:解附子、川乌、草乌、半夏毒。功效:和胃顺气。主治:妊娠呕逆,不下食。
-
人参厚朴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组成:人参2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透熟)2两,桂(去粗皮)2两,半夏(汤洗去滑,姜汁制,炒干)2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甘草(炙,锉)1两,白术1两。主治:胃反,胃气虚弱,停饮相击,发为虚胀,其气逆上,食已反出。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分作10帖。
-
驴尿一物饮
方出《外台》卷八引《救急方》,名见《医方考》卷三:方名:驴尿一物饮组成:驴尿。主治:胃反。忽有一卫士云:服驴子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定。各家论述:《医方考》:火郁于中,治以辛香开胃之药。驴尿辛膻,可使开郁,然为浊阴之所降,则可以济火矣。
-
通膈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方名:通膈汤组成:昆布(洗去碱,焙)1两,白术1两,丁香3分,槟榔(煨,锉)3分,诃黎勒皮3分,木香3分,半夏(汤洗7遍,炒)3分,大黄(锉,炒)半两。主治:胃反,不下食。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主治:肺气喘急,烦闷,或时咳嗽。
-
大白散
处方:大天南星(炮)。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胃反呕吐。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粟米联1撮,煎至1盏,去滓温服。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指南方》
-
茯苓小泽泻汤
别名:茯苓汤处方:茯苓4两,泽泻4两,半夏4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功能主治:胃反,吐而渴者。用法用量:茯苓汤(《医心方》卷九引《经心录》)。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摘录:《外台》卷八引《集验方》
-
四物当归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组成:当归(切,焙)1两,桂1两半(去粗皮),甘草1两半(炙,锉),干姜(炮裂)1两半。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一。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医心方》卷九引《范汪方》:组成:当归2两,人参2两,半夏1升,白蜜1升。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出。
-
麦门冬粥
《圣济总录》卷一九○:麦门冬粥:别名:门冬粥(《遵生八笺》卷十一)。处方:生麦门冬(去心,净洗,切碎,研烂,绞取汁)60毫升白粳米(净淘)60克薏苡仁(拣净,去土)30克生地黄(肥者120克,净洗,切碎,研烂,纹汁)180毫升生姜汁60毫升功能主治:治妊娠胃反,呕逆不下食。用药禁忌:老人风寒感冒,咳嗽痰多时忌服。
-
安胃散
《杏苑生春》卷四处方茯苓白术车前子各3克五味子1.5克乌梅1枚粟壳4.5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脉因证治》卷下《直指》卷六处方人参、白术、木香、槟榔、丁香、半夏曲、肉豆蔻(湿纸煨)、橘红、藿香、白茯苓、青皮、甘草(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生姜煎汤调服。
-
大黄甘草汤
大黄12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方之大黄甘草汤主治实热积滞胃肠,食已即吐,大便秘结者。通便止呕。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各家论述:《高注金匮要略》:此胃热上熏之吐,为吐家之变证变治,而非胃反也。用法用量:水煎频服。
-
镇脾散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方名:镇脾散组成:京三棱(炮)1两半,丁香3分。主治:胃反恶心,粥药不下。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
太仓散
《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仓米或白米。主治:胃反,及膈气不下食。用法用量:每服水煎1撮,和汁饮之,即时便下。制备方法:日西时于日下水微拌湿,便在日中晒干,纸袋盛挂通风处。
-
经腹腔胃底浆肌层切开曲张血管缝合术
手术名称:经腹腔胃底浆肌层切开曲张血管缝合术分类:小儿外科/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急性大出血的紧急手术/食道及胃底静脉结扎术ICD编码:44.91概述:经腹腔胃底浆肌层切开曲张血管缝合术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急性大出血的紧急手术治疗。2.如病儿肝功能不好,应注意保肝治疗,防止术后发生肝昏迷。如经腹腔入路时,则取仰卧位。
-
翻胃
概述:翻胃为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反胃:翻胃即反胃,亦称胃反。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翻胃指大便溏利,每食必吐之膈证。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八味丸主之。此验症全在大便,如一千结,便非无火,一味滋润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