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鲜明
概述:色鲜明:1.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色鲜明:色鲜明指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色鲜明者有留饮。”水饮滞留体表所致。色泽鲜明为有胃气。
-
面目虚浮
面目虚浮证名。面目浮肿由虚所致者。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面目浮肿条。
-
蜜髓煎
《圣济总录》卷一四七:方名:蜜髓煎组成:猪骨髓(研)5两,蜜1碗。主治: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病变无常。用法用量:同煎令熟,分为10服,1日服3-4次。
-
风热犯头证
风热犯头证为证候名。指风热之邪侵犯头部,以头痛而胀,面目赤红,发热或恶风,口渴,舌尖边红,苔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栝楼根饮
别名:栝楼根汁处方:生栝楼根。功能主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用法用量:栝楼根汁(《卫生总向》卷十五)。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
肝温
肝温(liverwarmdisease)是指时疫毒邪入侵,所致肝胆疏泄不利,以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柏枝饮
处方:干柏枝、干藕节(1方加白芍、犀角汁同服)。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久嗽气逆,面目浮肿,吐血衄血。用法用量:入蜜,沸汤调服。摘录:《幼科折衷》卷上
-
大葫芦
别名:葫芦壳来源:葫芦科大葫芦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gourdaSer.,以果皮入药。生境分布:华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利湿消肿。主治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用法用量:0.5~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麦苗
《*辞典》:大麦苗:出处:《纲目》拼音名:D M iMi o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幼苗。功能主治:①《伤寒类要》: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②《纲目》:治冬月面目手足皲瘃,煮汁洗之。摘录:《*辞典》
-
灸之生熟
灸之生熟为灸法用语。生:少;熟:多。指灸量的多少。《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
-
温热遗症·发肿
温热遗症·发肿(edemaasasequelaofwarm-heatdisease)是指温热病后出现面目肢体浮肿病症。
-
胃黄
胃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人参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辛凉清气
辛凉清气治疗学术语。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清解气分热邪的治法。症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面目红赤,小便短赤,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用白虎汤辛凉清气。
-
肝郁黄疸
肝郁黄疸病证名。见《诊余集·黄疸》。证见忽然呕吐,发热,遍体疼痛,热退则面目俱黄。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利湿。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
痘后浮肿
痘后浮肿病证名。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疮脱痂后,因表虚不固,见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引起面目、遍身浮肿。治宜微汗解表,用五皮饮。
-
乌驴皮食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乌驴皮食方组成:乌驴皮1张(挦洗如法)。主治:中风手足不随,骨节烦疼,心躁口干,面目偏。用法用量:蒸令极熟,条切,于豉汁中着五味调和,更煮过,空腹食之。
-
葫芦饮
处方:苦葫芦瓢不拘多少。功能主治: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用法用量:上以水研服少许。须臾吐愈。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