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疟
食疟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红丸子
制法:上药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妇女脾血积气,诸般血症气块;治谷疸、酒疸,以二陈汤加缩砂仁煎汤送下,《世医得效方》治经水不调,以乌梅浓煎汤,入盐少许服之。摘录:《袖珍》卷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方之红丸子:处方:蓬莪术2两,京三棱2两(醋煮1伏时),胡椒1两,青皮3两(炒香),阿魏1分(醋化)。
-
瘴疟丹
《岭南卫生方》卷中:方名:瘴疟丹组成:常山、缩砂仁、三棱、莪术各等分。癖疟者,胸肋间有气癖一块,或因喜怒而得,或因积聚而得之;食疟者,因饮食伤脾而为疟也。用法用量:当发前日,服30丸,冷酒送下,次早又服。制备方法:上四味同炒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胃疟
胃疟病名。亦称食疟。《素问·刺疟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参见食疟条。
-
血疟
《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血疟者,或衄血,或便血,或女人月事适来,皆是血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疟邪
《内经》称疟、痎疟;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
-
柴平汤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汤:处方: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3.6克苍术(泔浸)4.5克厚朴(姜制)3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祛温和胃。功能主治:痎疟,湿疟,食疟;②《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
济泄丹
处方:木香1两,丁香1两,信(另研)1两,粉霜(另研)1钱,五灵脂1两半,肉豆蔻半两,诃子(去油,春4钱半,夏3钱半以上,秋3钱半以下,冬4钱半以上),硇砂(春3钱半,夏3钱,秋3钱,冬3钱半)。功能主治:脾虚积冷,胃脘停寒,食物多伤,不能克化,心下坚满,二胁胀痛,霍乱吐泻,中酒痰逆;妇人胎前产后血块。
-
疟母丸
《脉因证治》卷一:方名:疟母丸组成:鳖甲(醋炙)、三棱、莪术(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积加醋化)。主治:疟母,食疟。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醋煮稀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鳖甲滋阴散结,海粉泻热软坚,桃仁、红花破血活血,三棱、蓬术削癖消坚,青皮、香附理气破结,神曲、麦芽消积化滞;
-
辟邪丹
《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辟邪丹:处方:苍术(以黄连代之更妙)、乳香、降真香、甘松、北细辛、芸香各等分。烧于房中。功能主治:岚瘴、鬼疟、食疟频并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临卧以木香汤化下。制备方法:以桃奴以上诸药为细末,雄黄、辰砂,牛黄3味末子和匀,以酒调米粉,打糊为丸,如龙眼大,金箔为衣。
-
加减柴陈汤
处方:柴胡根1钱,黄芩钱半,炙甘草5分,当归身3钱,青蒿根2钱,赤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陈皮1钱,生姜1片。寒重,加桂枝8分,干姜5分,甚则加制附子,去生姜、黄芩;气虚,加人参1钱、黄耆2钱,冬白术钱半;溲秘,加车前子3钱,木通1钱;久疟,加鳖甲3钱、怀牛膝3钱;截疟,加酒炒常山3钱,乌悔3枚,或夜光丸3钱。
-
平陈汤
《医学入门》卷五:别名:陈平饮、陈平汤组成:苍术2钱,半夏2钱,甘草7分,厚朴1钱2分半,陈皮1钱2分半,赤茯苓1钱2分半。主治:食疟;风寒风湿所伤,致痰嗽满闷。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1帖。附注:陈平饮(《灵兰要览》卷上)、陈平汤(《医级》卷七)。
-
青皮饮
《幼科直言》卷四:方名:青皮饮组成:青皮、知母、山楂、枳实、熟半夏、当归、柴胡、陈皮、甘草。乳孩兼服和中丸、六一散。主治:秋时正疟。各家论述:此方以柴胡为主,大抵寒热往来,属少阳经证,故用以为君;用法用量:水煎。《症因脉治》卷三:方名:青皮饮组成:青皮、大腹皮、木通、枳壳、陈皮、白芍药、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