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
出《素问·咳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咳。《济生方·咳嗽》:“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是观之,皮毛始受邪气,邪气先从其合,然后传为五脏六腑之咳。《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声无痰曰咳。肺恶温燥,橘红、贝母、桔梗、桑皮、知母、麦冬、紫菀为要药。”详见嗽、咳嗽条。
-
肾咳
肾咳为病名。①证见咳引腰背痛,甚则唾涎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参见肾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证见咳嗽、耳聋、咳引腰脐。《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
顿嗽
顿嗽病名。其证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咳虽剧而痰不易出。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转引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
-
白血
白血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王冰注:“白血,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张氏医通·咳嗽》:“咳嗽吐粉红痰,谓之吐白血,仅可绵延岁月。”本症可见于二尖瓣瓣膜病变所致肺郁血、心力衰竭等疾患。
-
胆咳
胆咳为病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治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加芦根汁等。参见肝经咳嗽条。《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
-
房劳咳嗽
房劳咳嗽病名。房劳伤肾所致的虚咳。其证咳引腰背痛,咳而发作寒热,或见喘满。《医学入门·咳嗽》:“房劳伤肾,咳而腰背痛、寒热者,二陈芎归汤。”《不居集·咳嗽》:“房劳咳嗽。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大菟丝子丸主之。”参见咳嗽、肾经咳嗽条。
-
胃咳
胃咳病名。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证见呕而咳,甚则吐蛔。《素问·咳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治宜和胃降逆驱虫,用乌梅丸、异功散加川椒、乌梅、加味二陈汤等。参见脾经咳嗽条。
-
洁宫汤
处方:沙参4钱,茯神2钱,远志5分(甘草水炒),归身、麦冬2钱,贝母2钱,橘红1钱,半夏1钱,白术1钱,砂仁1钱,姜3片。功能主治:心移于小肠之咳,其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
劳咳
劳咳病证名。①经久不愈之外感或内伤咳嗽。《济生方·咳嗽》:“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医学入门》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谓疲极伤肝、劳神伤心、劳倦伤脾、叫呼伤肺、房劳伤肾致咳。详见疲劳咳嗽、劳神咳嗽、叫伤咳嗽、房劳咳嗽、劳嗽等条。
-
留饮咳
饮邪留肺所致的咳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颈上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外台秘要》卷九治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用十枣汤。参见咳嗽、痰饮咳嗽等条。
-
六腑咳
概述:六腑咳(sixfu-visceracough)为病证名。病因病机:五脏咳证日久,累及其相应之六腑气机失司而发生的综合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六腑之咳奈何?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关于五脏咳:五脏咳(fivezang-visceracough)是指除肺脏以外,其他脏病变在一定条件下累及于肺系,使肺气上逆而发生的内伤咳嗽。
-
肝咳
肝咳为病证名。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以转动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诸病源候论·咳嗽诸病候》:“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
疲劳咳嗽
疲劳咳嗽病名。证见咳而左胁痛引小腹膝腕。《医学入门·咳嗽》:“疲极伤肝,咳而左胁疼引小腹者,二陈汤加芎、归、芍药、青皮、柴胡、草龙胆、黄芩、竹茹,或黄芪建中汤。”《不居集·疲劳咳嗽》:“咳而左胁偏痛,引小腹兼膝腕疼。”参见咳嗽、劳咳条。
-
梅花刺根
《*辞典》:梅花刺根:出处:《贵阳民间草药》拼音名:M iHuāC 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根。原形态:形态详青刺尖条。性状:干燥根条,多切成段状,长约30厘米,直径0.5~性味:酸苦,温,无毒。功能主治:敛肺,止虚咳、久咳。注意:吐血者禁服。炖猪肉(肺劳咳)或煎水服(一般咳嗽)。
-
肺咳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
加味茯菟汤
处方:茯苓3钱,菟丝4钱,杜仲3钱,破故纸1钱半,当归2钱,贝母2钱,橘红1钱,半夏1钱,杏仁3钱,白术1钱。功能主治: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膀胱为津液之腑,咳则气不能禁而遗溺。用法用量:核桃肉2枚过口。
-
清络保阴
清络保阴为清法之一。清肺热而保肺阴的治法。暑温治疗后诸证皆退,但咳而无痰,咳声清高者,是肺络中仍有热,肺阴易于受灼。针灸常选肺俞、尺泽、鱼际等穴,针用泻法。多用于暑伤肺经,发汗以后,诸热皆退,但见咳而无痰,咳声清高者,是肺络中仍有热,肺阴易于受灼。可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等。
-
橘皮通气汤
处方:橘皮4两,白术5两,石膏5两,细辛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茯苓2两,香豉1升。功能主治:筋实极则咳,咳则两胁下缩痛,痛甚则不可转动。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各家论述:肝伤溺极而复热则咳,咳则胁下痛,故用橘皮。细辛以治咳,香豉、石膏以化热,桂心、当归以调肝,白术、茯苓以实脾,脾实则肝邪不能肆虐矣。
-
顿呛
《医学真传·咳嗽》:“咳嗽,俗名曰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其证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温热经纬》:“咳嗽气逆,连咳十余声,咳至不能转吸者,名顿呛。二冬膏主之。”即百日咳。
-
小儿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infantileendogenouscough)是指由内伤七情、劳倦及饮食失调等,或外感咳嗽日久入内后,导致气机紊乱,肺气上逆,以咳声低沉,咳时痰多或干咳少痰,无外感表证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咳嗽。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是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其他炎症表现;或原有咳、痰、喘症状中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的发病期。治疗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可加以解痉平喘治疗。
-
那可汀
药品说明书:外文名:Noscapine,Narcotine,Opianine适应症: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无成瘾性,适用于阵发性咳嗽。30mg,1日2~3次,剧咳每次可用至60mg。注意事项:1.偶有恶心反应。2.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痉挛。3.不宜用于多痰病人。规格:片剂:每片15mg。
-
寒咳
寒咳为病名。十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在分析诸因中有“肺寒”之说,认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除寒饮食外,外感寒邪致咳,亦属常见病因,参见咳嗽、外感咳嗽、寒嗽条。
-
两胁下痛
两胁下痛证名。两侧胁肋下疼痛。由气滞痰凝瘀阻所致。亦可见于肝咳、肝燥,《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详见胁痛、胁下痛条。
-
痰多沫
痰多沫病状名。指痰带青而多泡沫,多为肝经风痰;痰多白沫,无力作咳,咳则气促,多属肺虚。
-
饮水则呛
饮水则呛为症状名。指饮水下咽则引起咳呛的表现。偶发呛咳,一般由饮食误入气管所致。但若每因饮水而发者,多属年老气衰,吞咽运动失调;或心血瘀阻,脾胃难于受纳所致。
-
二母固本丸
处方:川贝母、知母、天门冬、麦门冬、怀生地、怀熟地、人参。功能主治:养阴壮水,润肺生津。主内伤燥痰,咳嗽喘逆,痰火上升,时咳时止,痰不能出,连咳不已,面赤气升。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
豕膏丸
方出《千金》卷十七注文引姚氏方,名见《金匮翼》卷七:组成:乱发灰、杏仁各等分。主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肝燥碍肺;咳而无痰,胁痛潮热,女子月事不来。用法用量:每服3丸,酒送下,日3次。制备方法:上研如脂,以猪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遗失
遗失大便失禁。《素问·咳论》:“大肠咳状,咳而遗失。”(按“失”、“矢”通用。“矢”同“屎”。)
-
肺痿·虚热证
肺痿·虚热证(lungwiltdiseasewithdeficientheatsyndrome)是指肺阴不足,虚火内炽,以咳吐浊唾涎沫,不易咯出,胶黏长丝不断,或痰中带血丝,或咳甚,咯血鲜红,咽干而燥,渴喜凉饮,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痿证候。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厥阴咳
厥阴咳为病证名。十咳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其症“咳而引舌本是也”。治宜刺少陵。参见十咳条。
-
肺痈嗽
证见咳吐脓痰腥秽,口中干燥,嗽则胸中隐痛。《万病回春》卷四:“肺痈嗽者,口中辟辟燥,嗽即胸中隐隐痛,嗽伤肺叶而成也。先用保肺治嗽药,后用收敛疮口,以合欢树皮、白芨、白蔹煎服。”《校注医醇剩义·咳嗽》:“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石花汤主之。”
-
肺实嗽
病邪盛实,肺气壅阻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四:“肺实嗽者,新嗽有邪也。桑皮、桔梗、杏仁、枳壳、苏叶主之。”《松崖医径》卷下:“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参见咳嗽、新咳、肺实咳嗽等条。
-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简介咳、痰、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病死率城市占第三位,农村为首位。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多包括两方面:1、对因:抗菌药、真菌、病毒、TB、寄生虫、抗肿瘤药等;平喘、镇咳、祛痰。主要品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有镇咳药、平喘药、祛痰药等。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
-
滑痰
滑痰证名。指一咳即能出痰。多属脾湿之病理。《症因脉治》卷二:“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属脾湿。宜南星与半夏之类燥之;滋润之味,所当忌也。”参见痰证条。
-
松醇
药品说明书:别名:咳宁醇适应症:本品具有镇咳祛痰作用,镇咳疗效优于维静宁(咳必清)。适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一般在服药后3日后出现疗效。用量用法:口服:60力每次180mg,每日3次。规格:片剂60mg。
-
咳宁醇
药品说明书:别名:咳宁醇适应症:本品具有镇咳祛痰作用,镇咳疗效优于维静宁(咳必清)。适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一般在服药后3日后出现疗效。用量用法:口服:60力每次180mg,每日3次。规格:片剂60mg。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复方桔梗片
药品说明书:别名:阿桔片外文名:CompoundPlatycodon药理作用:本品组方中硫酸钾、桔梗有祛痰作用,阿片具有中枢性镇痛、镇咳作用。注意事项:因含阿片,久服成瘾,按麻醉药管理。规格:片剂:0.3g(内含阿片10%,桔梗30%,硫酸钾60%)。
-
花生茶
概述:花生茶以花生米、西瓜子各、红花、冰糖、茶叶为主要原料,具有宣肺活血,化痰镇咳的功效,适用于百日咳者。原料:花生米、西瓜子各5克、红花1.5克,冰糖30克,茶叶适量。用法:西瓜子捣碎,连同花生米、红花、冰糖、茶叶加水煮半小时,随时饮用,花生米一并食之。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是指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迁延到1个月以上者。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及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应加以解痉平喘治疗。
-
瘀血咳嗽
瘀血咳嗽病证名。即瘀血咳、瘀血嗽。《血证论·咳嗽》:“有咳嗽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宜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主之。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不得右卧也,右卧则瘀血翻动、益加壅塞,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凡此瘀血咳嗽之证。”
-
医旨绪余
《医旨绪余》医论著作。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见解。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两种明刻《赤水玄珠》本。
-
痰血
痰血证名。指痰中经常带血。《不居集》卷十三:“痰血,咳咯唾皆有之,兼顾血屑、血丝、血点是也。”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多种肺部感染。参见咳血、咯血、唾血等条。
-
声散
声散病名。《脉因证治》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也即音嘶不清、发声不彰的病证。参见音嘶条。
-
惊瘛
惊瘛病证名。即惊厥,惊风。身体卒发的强直,抽搐。《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瘛咳衄。”
-
鬲中
鬲中即横膈膜部位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
-
肺善
肺善(favorableconditionoflung)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等预后良好的征象。为五善之一。患者声音响亮,肌肤滑泽,大便如常。《外科正宗》卷一:“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
-
戴天章
戴天章清代医家。字麟郊,号北山,江苏上元县人。初习儒,精读诸子百家,于格物致知之学,亦无不涉猎,天文、历算,悉皆探索,尤精研医理,活人颇众,医德高尚。其所著《广瘟疫论》,又名《广温热论》,并有《佛崖验方》等,现有刊本行世。另撰《咳论注》、《疟论注》等,未见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