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建中汤
概述:小建中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的虚劳里急证,是治疗虚劳里急证的代表方剂。营卫不和则虚劳发热。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均有显著的镇静、抗惊厥作用。
-
小建中合剂
概述:小建中合剂为中成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0ml,一日3次。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和上述对照药材溶液各1~本品每1ml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0.60mg。4.外感风热表证未清患者及脾胃湿热或明显胃肠道出血症状者不宜服用。
-
四肢酸疼
四肢酸疼为症状名。指四肢肌肉、筋脉有酸楚、疼痛的感觉。多由湿热侵袭经络,或气血亏损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
-
心悸·心阳不振证
定义: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bilitatedheartyang)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
心跳心慌
心跳心慌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简要济众方等。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
-
心动悸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
-
祛寒法
祛寒法即温法。1.温中祛寒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常用方如理中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2.回阳救逆法用于治疗肾阳衰微,阴寒内盛之证。常用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等。常用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3.温经散寒法用于治疗阳虚,寒邪凝滞经络、血脉所致诸痛证。2.本法常用药多辛燥温热,忌用于热证、阴虚证。
-
脾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腹冷痛
腹冷痛证名。见《丹溪心法·腹痛》。《伤寒类证活人书·问腹痛》:“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主之。”《证治要诀·腹痛》:“若冷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当微利之,用藿香正气散,每服加肉桂、木香、枳壳各半钱,吞下来复丹…不利,则量虚实,用神保丸。”参见冷气腹痛、腹痛条。
-
当脐痛
《张氏医通·腹痛》:“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多属脾经虚寒。《医学刍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加白芍。若脉沉实,口渴,腹满,便闭,是有燥屎,宜承气下之。”用使君子散、乌梅丸、雄黄槟榔丸等方。
-
加减建中汤
《保命歌括》卷十九:加减建中汤:处方:小建中汤1剂,加柴胡、木瓜各等分。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九《医统》卷三十九:加减建中汤:处方:人参3两,炙甘草,官桂,白茯苓2两,当归4两,附子(炮)半两,厚朴(姜制)半两,龙骨1两,黄耆3两,麦门冬(去心)3两,白芍药4两,生地黄4两。主治:伤寒,发热自汗,虚烦。
-
万灵散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万灵散主治产后血瘀,少腹疼痛,小便淋沥。《产宝诸方》之万灵散:处方:牡丹芍药当归蓬莪川乌青橘皮官桂牛膝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女科百问》卷上方之万灵散:方名:万灵散组成:当归1两,赤芍1两,乌药1两,青皮1两,白术半两,肉桂半两,黑牵牛2两。
-
胃气不足
胃气不足证名。即胃气虚。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治宜益气建中,选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胃病条。
-
血虚心悸
《不居集》卷二十二:“血虚心悸,阴气内虚,虚火妄动,体瘦心悸,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大而无力者是也。”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治宜养血补心,用四物汤、朱砂安神丸等方。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黯,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