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兑
厉兑穴属足阳明胃经井穴,配五行属金,金为土之子,“实则泻其子”,凡胃经实热证,泻本穴引火下行,以泻经热,治疗头面五官病及热病。厉兑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内庭
本穴之下为“历兑”。以上诸肌的神经支配为腓深神经。现代又多用内庭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治疗腹股沟急慢性疼痛:用30号l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示指向后,针刺右侧,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
-
足阳明经络现象
典型足阳明经络现象:陈某男3岁1974年初诊右胃经扁平苔癣病期五个月,淡红色表面光滑丘疹,沿胃经排成带状,从右膝眼至历兑穴。沿梁丘、伏兔、髀关、气冲、天枢、乳中、库房等穴位水平的垂直线再施加叩击,当叩击点达到这些穴位时,患者有明显的麻胀感,并迅速向受刺激的厉兑穴放射。
-
胃
节肢动物消化器官的构造,各纲差异很大,有的称为中肠或乳糜胃(chylestomach),有的分贲门部(cardiacpor-tion)和幽门部(pyloricportion)的(甲壳类),有的为具有胃齿的胃咀嚼器,称为咀嚼胃或滤过胃(甲壳类),而吸血性昆虫等则具有吸胃,蜘蛛类则伴有4对胃盲囊。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六经标本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根穴
根穴指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井穴。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清热止血
清热止血为止血法之一。如胃热吐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唇舌绛红、苔黄、脉洪数。针灸常选厉兑、内庭、膈俞、上脘、郄门及曲池、孔最、合谷等穴,针用泻法。是治疗因血热妄行而出血的方法。如肝胃火盛、气火上冲、迫血上逆而出现的呕血、咯血、衄血诸上部出血。常用十灰散、四生丸之类。
-
钳耳
钳耳即“钳上”。《灵枢·根结》:“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
-
三脉
三脉指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虚实。”马莳注:“阳明动于大指次指之间,凡厉兑、陷谷、冲阳、解溪皆在足跗上也。厥阴动于大指次指之间,正以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在足跗内也。少阴则动于足心,其穴涌泉乃足跗之下也。”
-
三结
三结即根结之结。出《标幽赋》。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参见“四根三结”:四根三结即根结。
-
四根三结
四根三结即根结。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标本为经络的分部关系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
-
胃热
概述:胃热:1.胃腑热证;2.经外奇穴名。为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焯以致胃中燥热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出《新医疗法汇编》。一般直刺0.5~
-
胃火
胃火即胃热化火。证见烦热、口渴、牙疼、牙龈肿烂、牙宣出血、颐肿、面赤等。《校注医醇剩义·胃火》:“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参见胃热:胃热指胃腑热证。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
-
根、溜、注、入
《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所云根在井穴,溜在原穴,注在经穴或合穴,入在颈部和络穴。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四根
四根为经络学名词。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四根三结即根结。
-
胃热壅盛
概述:胃热壅盛:1.胃中实热之邪炽盛;2.温热病热结胃肠。症见烦渴引饮、口臭口烂、齿痛龈肿等。参见胃热:胃热指胃腑热证。临床表现为: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若胃热化火,则见口腔糜烂、牙龈肿痛等。治疗初宜清胃泻火,后宜滋养胃阴。针灸常取:内庭、厉兑、足三里、三阴交等。治宜通腑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