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能
病能即病态,疾病的临床表现。“能”通“态”。《素问·方盛衰论》:“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罗美
罗美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
内经知要
《内经知要》为医经著作。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原文辑自《内经》,由李氏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内容简要,条理亦较清楚。分类简、选文精、注释明为其特点。非深得岐黄三昧者莫能为。
-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为注释医经类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系以该院的教材《内经辑要》一书为骨架所补充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分别介绍《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内容。分章节并予分段讲解。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内经辑要
《内经辑要》为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选辑《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分为阴阳五生、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运气等八章,对所选《内经》原文逐章予以语译、注释,并加按语。语译明快、注释确切、按语精要。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教材曾起过重要作用。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为医经著作。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医经著作。明·王九达辑注。刊于1628年。本书是将《素问》和《灵枢》内容分类合编而成。共分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九类,在各篇原文之后均有题解及注释。是分类研究《内经》的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内经》者同类比较、加深理解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
-
古今名医汇粹
《古今名医汇粹》为综合性医书。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二脉要集;卷三至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为书名。丁甘仁撰。六为内科杂病、时病;卷七妇科;分列伤寒、霍乱、调经、脑疽等多种病证,收载病案约400例。治外感病能融会伤寒与温病的辨证治法;对外科病症亦注重整体,辨虚实寒热,内、外治相结合。有的版本附有《喉痧症治概要》,对喉痧的病因、病理、治疗阐发甚详。本书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
-
痰疾癫狂
痰疾癫狂病证名。指痰热所致之癫狂。《素问·病能论》载述之生铁落饮,主要用于此类病证。后世又有化狂丹等方(见《疑难急症简方》)。参见狂、癫狂条。
-
石
3.用石针砭刺;5.脉象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石针·石:石指石针。《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其肉不实,数中风寒。”
-
深
如浅指人体表皮组织(皮毛、络脉);《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④针法,深刺。《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侧视深,精神将夺矣。”见“深忧大恐。”《灵枢·外揣》:“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
-
强直
强直证名。多指身体某部肌肉之强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强直以颈项部尤为多见,亦可表现于周身肌肉。《内经知要·病能》:“强者,筋强;多见于痉、痫、破伤风等病。
-
奇恒
奇恒①意为不同于平常。《素问·疏五过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②古医经名。《素问·病能论》:“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
揆度
《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揆”言切求其脉理;“度”谓得其病处,参以四时逆顺以明其吉凶及治法。《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
酒风
酒风的病因病机:因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酒风的症状及治疗:《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亦可用泽泻散、白术散、漏风汤等方。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后饭
后饭治疗学术语。指服药后再吃饭,即饭前服药。《素问·病能论》:“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王冰注:“饭后药先,谓之后饭。”高世栻云:“后饭,谓使药下行,而以饭压之。”也有认为是先吃饭后服药的,如马莳云“后饭者,药在饭后也。”
-
撮
撮用指爪合取物。亦指一次撮取之量。《素问·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张介宾注:“用三指撮合,以约其数。”
-
不能正偃
多因肺气壅盛或胃中不和,逆气迫肺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肘疣然壅,害于言,…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
-
缺血性视盘病变
病因病理病机:缺血性视盘病变,视神经前端小血管循环障碍,主要是由于睫状血管灌注压低于眼内压,引起局部贫血,缺氧,而致视盘水肿,利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以证实。(五)中药:早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以后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明目。
-
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
疾病别名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其特征为出生时皮肤就已存在丘疹和结节,组织病理符合典型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经过良性,能自愈。损害在数天内迅速发展,一般在2~浸润细胞内混杂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有红细胞外渗。
-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基孔肯雅病毒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研究人员将基因序列和E1病毒糖蛋白与已知该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进行来比对。在1999年时,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MargaretKielian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塞姆利基森林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毒相近的一种病毒)时就发现同样位点发生突变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就几乎不再依赖胆固醇。
-
CHIKV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研究人员将基因序列和E1病毒糖蛋白与已知该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进行来比对。在1999年时,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MargaretKielian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塞姆利基森林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毒相近的一种病毒)时就发现同样位点发生突变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就几乎不再依赖胆固醇。
-
颈痈·气郁化火证
定义:颈痈·气郁化火证(cervicalabscesswithpatternofstagnatedqi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气郁化火,以痈发于颈项一侧,来势较缓,渐渐肿大,至鸡卵大小,皮色渐红,肿胀疼痛,伴心烦胁痛、失眠易怒,口苦咽干,若肿块按之软而有波动,为脓成外透,穿刺之可出脓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颈痈证候。
-
颈痈·胃热壅盛证
定义:颈痈·胃热壅盛证(cervicalabscesswithpatternofstomachheatcongestionandexcessiveness)是指胃热壅盛,以颌下肿胀疼痛,皮肤焮红,或波及颌下,甚者可连及腮颊,开口困难,口干口苦,齿龈肿痛,头痛发热,口气臭,唇干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少津,脉洪数为常见症的颈痈证候。出《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
-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读素问钞
概述:《读素问钞》为医经著作。元·滑寿注,明·汪机续注。续注本刊于1519年。主要内容:本书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予以简要注释。现存版本:现有多种明刻本及《汪氏医学丛书》本。
-
状
状①形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②情形。《灵枢·百病始生》:“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③症状。《素问·厥论》:“原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
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灵枢·玉版》:“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肾风之状…
-
生铁落饮
功在除烦下气。主治狂证,痰火热狂,风气发涌所生白沫潮痰。《医略六书》卷二十二方之生铁落饮:组成:生铁落1斤(砧上铁花,入水2斗,煮至1斗),生石膏5钱,生地黄1两,羚羊角钱半,青防风钱半,白茯神2钱(去木),白龙齿3钱(煅),黑元参3钱,真金箔1帖。用法用量:入铁落饮中煮至2升,去滓,冲竹沥1升,分温3服。
-
指针疗法
指针疗法(acupressure)又称指压疗法、点穴疗法。是指以指代针,对腧穴进行按压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以手指于选定穴位上进行按压、爪切或掐拿等刺激以治疗疾病。《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所述:“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临床多用于急性疾患或畏惧针刺者,对晕厥、中暑、癔病、癫痫、胃痛、牙痛等亦可应用。
-
胃脘痈
①出《素问·病能论》:“人迎者,胃脉者。又名胃脘内痈、胃痈。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②另有《疡科心得集》卷中:“胃脘痈者,生于中脘穴,有外痈,有内痈,外痈在皮里膜外,初起漫肿,渐之焮红成脓,此由平素醇酒厚味湿热积聚,脾阳失运,凝滞气血而发…”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王九达
王九达为明代医家,字日逵,德安(今属江西)人。至吴、越间刻苦攻医,自悟心法。遇病经治辄应手而愈。撰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9卷(1628)。按摄生、藏象、经度、运气、脉候、色诊、病能、论治、针刺分述。崇祯时任职太医院。
-
颈痈·气虚邪恋证
定义:颈痈·气虚邪恋证(cervicalabscesswithpatternofqideficiencyandlingeringpathogen)是指气虚邪恋,以痈肿溃脓,疮面色暗,脓出稀薄,消散较慢,久不收口,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弱,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颈痈证候。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
-
滑寿
晚号撄宁生。后随东平高洞阳学针法,精通针灸。初习儒,工诗文。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寿师从之习医,精读《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等古医书,深有领会,然亦发现《黄帝内经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腑、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