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名
穴名即腧穴的名称。《备急千金要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宅者,神之所安;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度事皆然。”
-
针灸经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针灸经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为适应国际间针灸学术交流的需要所制定的经化穴名称标准化方案。1980年10月日本安瑞中岛医师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临时顾问访华,考察中国针灸穴名现代化与穴名标准化的研究情况。此后中日两国针灸学者认真讨论了针灸经穴名称准标化方案问题,双方同意14经穴名为361个。
-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为适应国际间头针研究和学术交流需要所制定的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7)顶颞后斜线: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瘫痪。
-
三椎
概述:三椎:1.穴名;参见“身柱”: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GV12)。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本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
清明
概述:清明:1.穴名;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
天门
概述:天门:1.穴名;由眉心推至发际,称为开天门。能发汗解表。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天门:天门即内八卦穴中的乾宫。《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天门即神门,乃乾宫也。”参见天门入虎口:天门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3.自小儿食指桡侧缘远端横纹处的命关穴推至虎口处。有健脾、止泻、发汗、通气血等作用。
-
虎口
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本穴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②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
-
鼻柱
指鼻中隔部。《针灸甲乙经》:“督脉者…鼻柱又称鼻茎、鼻梁、齃。素髎穴·鼻柱:鼻柱所指系素髎穴。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GV25)。髎:骨隙。如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酒渣鼻、鼻疮等一切鼻疾及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等。配迎香、风池治鼻衄;配合谷、太冲或十宣可治休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少泽
所属部位:指端少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皮肤由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少泽主要用于热病、头目及乳房疾患等: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少泽穴主治中风昏迷,癫疾,瘛疭;三棱针点刺出血。
-
手太阳
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荥穴,五行属水。
-
少吉
微握拳,拳心向下,伸直小指,于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皮肤由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少泽主要用于热病、头目及乳房疾患等: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
-
京骨
穴名解:京骨是第五跖骨粗隆的古称,此穴在第五跖骨粗隆外侧,故名京骨。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等。项强,腰腿疼痛;
-
小吉
概述:小吉为经穴别名,即少泽穴。微握拳,拳心向下,伸直小指,于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少泽主要用于热病、头目及乳房疾患等: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
-
刺骨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肛门手术后疼痛等。
-
白环俞
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又名“玉房俞”。
-
石宫
概述:石宫为经穴别名,即食宫(出《针灸甲乙经》),为阴都之别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为书名。张晟星、戚淦编著。1984年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主要载述十四经361个腧穴的穴名解释。并附中外穴名对照。
-
玉房俞
玉房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络郄
概述:络郄为穴名,即络却。分布着枕大神经分支。络郄穴主治病证:络却穴主治头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晕,耳鸣,鼻塞,瘸证,目视不明,头痛,癫狂痫,青盲内障,口 ,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现代又多用络却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近视眼,甲状腺肿,枕肌和斜方肌痉挛等。灸法:可灸。
-
会维
概述:会维为经穴别名。主治病症: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华盖
华盖穴主要用于胸肺、咽喉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喉痹,胸胁满痛,咽喉痛,胸胁胀痛,胸痛,胁肋痛,喉痹,水浆不下,现代又用华盖穴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胸膜炎,喉炎,肋间神经痛等。肾经之或中,平任脉之华盖,即起阴潜之肾水,滋娇柔之肺金。华盖配尺泽、肺俞,治咳嗽气喘。
-
地仓
别名会维、胃维。地仓穴主治病证: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清泠渊
清泠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或于天井穴直上1寸取穴。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
清冷渊
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
-
清冷泉
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清冷泉穴主治病证:清冷渊穴主要治疗头目疾患:如头痛,项强,目黄,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肩臂痛,上肢痹痛,癫痫,目痛,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颈项强急肿痛,头晕头痛,目痛目赤等。
-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紫宫
概述:紫宫为经穴名(ZǐgōngCV19,RN19)。紫宫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如咳嗽,气喘,吐血,唾如白胶,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胸闷,呕吐,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烦心咳嗽,呕吐痰涎,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胸膜炎,食道痉挛等。仰卧取穴。
-
头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鞋带
概述:鞋带为穴名:1.经外奇穴名;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约与外踝尖相平,当趾长伸肌腱与 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解溪穴为足阳明经之经穴,乃经气旺盛之处,配五行属火,泻之既可清阳明经热,又可泻阳明胃火,故可用于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所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1.直刺0.3~
-
地五会
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目赤肿痛,吐血,现代又用地五会穴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乳腺炎,结膜炎,腰肌劳损,足扭伤,肺结核,腋淋巴结炎等。
-
天衢
概述:天衢为穴名,“衢”,乃“衙”(冲)字误,即天冲。正坐或侧伏取穴。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天衢穴主治病证:天冲穴主治头面,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龈肿,项强,癫疾,惊悸,善惊,头痛,牙龈肿痛,耳聋,癫痫,齿龈肿,瘿气,现代又多用天冲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牙龈炎,甲状腺肿等。
-
头维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耳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耳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是为适应国际间耳穴研究和学术交流需要所制订的耳廓穴位标准化方案。因目前人们对耳穴认识的作用各异,耳穴的作用机理尚未定论,缺乏统一的定位命名标准,耳穴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耳穴的混乱现象。1987年6月,在南朝鲜汉城举行的“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基本通过了此项方案。
-
四渎
四渎穴主要用于耳病及口齿疾患等:如头痛,耳聋,齿痛,暴喑,臂痛,上肢麻痹,耳鸣,暴聋,齿龋痛,咽痛,暴瘖,手臂痛,偏头痛,咽阻如梗,眩晕,呼吸气短,臂膊疼痛,上肢瘫痪,现代又多用四渎穴治疗喉头炎,腮腺炎,及肘关节炎,臂神经痛,臂神经麻痹,耳聋牙痛,咽喉痛,上肢麻痹,瘫痪,神经衰弱,肾炎等。
-
环俞
环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食吕
概述:食吕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吕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吕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解脊窬
解脊窬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胃维
概述:胃维为经穴别名。主治病症:地仓穴主治口眼 斜,流涎,口角 动,中风失语,牙关紧闭,口角炎,齿痛,颊肿,唇颊肿,流泪,眼睑 动,唇缓不收,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针刺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治疗面瘫效果均好。
-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名腕骨,骨穴同名。快速取穴:微握拳,掌心向胸,由后溪(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襞突起,其尖端处即是后溪穴)向腕部推,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腕骨穴。穴位解剖:腕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手筋膜、小指展肌。腕骨主治头痛,项强,目翳,耳鸣,疟疾,黄疸,消渴,胁痛,指、腕关节挛痛等。
-
员柱
概述:员柱为穴名,即员在,攒竹之别名。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员柱穴的配伍:攒竹穴配风池、合谷,有祛风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备急千金要方》:项强急痛不可顾,痫发瘛疭,狂走不得卧,心中烦。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玉环俞
玉环俞主治病证:白环俞主治前阴、少腹及骶部疾患:如腰尻疼痛,脚膝不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血崩,不孕,遗尿,遗精,疝气,尿闭,小便黄赤,白带,大小便不利,带下,现代又多用白环俞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疼痛,腰髋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子宫内膜炎,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后遗症,尿潴留等。
-
阴都
概述:阴都:1.经穴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阴都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一般直刺1.0~
-
通关
穴名解: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参看商曲、肓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阴都配天枢、中脘、支沟、足三里,治便秘。
-
食宫
概述:食宫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宫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经穴
即归属于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1个经穴,即经渠(肺)、阳溪(大肠)、解溪(胃)、商丘(脾)、灵道(心)、阳谷(小肠)、昆仑(膀胱)、复溜(肾)、间使(心包)、支沟(三焦)、阳辅(胆)、中封(肝)。
-
手针
手针指针刺手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手针穴位综合手部的经穴、奇穴和按摩用穴,计手背侧11穴,手掌侧7穴。
-
第二掌骨侧针法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
经穴部位
“经穴部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1990)》。该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