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豆卷散
别名:大黄豆卷散处方:大豆黄卷(水浸黑豆生芽,晒干)1两,板兰根1两,贯中1两,甘草(炙)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慢惊,用性太温及热药治之,惊未退而别生热症者;或反为急惊者;用法用量:大黄豆卷散(《幼科发挥》卷三)。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夺命煎
别名:牛李膏、必胜膏、夺命膏、必圣膏处方:牛李子(黑熟者)。用法用量:牛李膏、必胜膏(《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夺命膏(《幼幼新书》卷十八引《谭氏殊圣方》)、必圣膏(《普济方》卷四○三引《谭氏殊圣方》)。临床应用:疮疹:愚少年病疮疹痘疮,危恶殆极,父母已不忍视,遇今太医丞钱公乙下此药得安。
-
二圣丸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吴氏集验方》《普济方》卷三八○引《德生堂方》方之二圣丸:处方:雷丸1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陈皮1两,青皮1两,茯苓1两,苦葶苈1两,石三棱1两,萝卜子(炒,别研)1两,阿魏1两,白豆蔻1两,沉香1两,青木香1两,广木香1两半,莪术2两,苍术4两,半夏3钱,丁香2钱半。
-
粉红丸
别名:温惊丸处方: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百日,阴干,取末)4两(别研,无酿者,只锉炒熟用),朱砂1钱5分(研),天竺黄1两(研),龙脑半字(别研),坯子胭脂1钱(研,乃染胭脂)。制法:用牛胆汁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惊疳。用法用量:每服1丸,小者半丸,沙糖温水化下。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甘露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甘露散:处方:藿香5钱,茯苓5钱,薄荷叶5钱,川朴5钱,桔梗5钱,白芷5钱,半夏1钱,神曲2钱,香薷扁豆2钱,紫苏2钱,陈皮2钱,朱砂2钱,苍术2钱,木瓜2钱,山楂2钱,甘草2钱,葛根2钱,明雄黄6分,大腹皮3钱。主治感冒发热,中暑吐泻,神识昏愦,伤食腹满,头痛呕哕,肢节酸痛。
-
利惊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利惊丸:处方:青黛轻粉各3克牵牛末1.5克天竺黄6克制法:上药研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惊风,身热面赤,喘胀腹满,大小便秘者。制法:上为细末,次入阿魏、巴豆,同研成膏,如未成即用重汤煮之,旋丸如黍米大。主治:小儿风热丹毒,急慢哑惊。俟下恶物痰积,用黄金散调理。
-
钩藤饮子
《灵验良方汇编》卷三:钩藤饮子:处方:钩藤钩1钱,防风1钱,独活1钱,天麻1钱,天竺黄1钱,羌活1钱,川芎1钱,升麻5分,甘草(炙)5分,龙胆草5分,麻黄5分,蝉退5个(去头足)。《圣惠》卷七十六:方名:钩藤饮子组成:钩藤半两,蚱蝉1枚(去翅足,微炙),人参1分(去芦头),子芩1分,川大黄1分,牛黄1小豆(研入)。
-
蚵蚾散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蚵蚾散:处方:蚵蚾(酒浸,去骨,焙)白芜荑(去皮)黄连(去须)胡黄连各45克青黛15克(为衣)制法:上药研为细末,以猪胆汁、面粉和为丸,如粟米大。功效:消疳磨积,健脾化滞。主治:小儿疳积痞块,肚大青筋,面黄肌瘦,消化不良。用法用量:每服5分,温开水冲服,1日2次;
-
胡黄连麝香丸
别名:麝香黄连丸处方:胡黄连1两,白芜荑(去扇)1两,木香半两,黄连半两,辰砂(另研)1分,麝香(锉,研)1钱。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疳气羸瘦,白虫。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麝香丸”。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花火膏
别名:灯花散、花心散、灯心散处方:灯花1颗。功能主治:热证心躁夜啼。用法用量:灯花散(《三因》卷十八)、花心散(《普济方》卷三六一)、灯心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回生散
摘录:《喉科紫珍集》卷下《杨氏家藏方》)卷三:回生散:处方:甘遂(生用)、黑牵牛(生,取面)、郁李仁(去皮)、槟榔(生用)、大黄(生用)、大戟各等分。功能主治:伤寒失下或成坏症,谵言妄语,发黄发斑,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内有燥粪、蓄血,舌缩神昏。主治:疮疹倒靥黑陷。主治:寒疝疼痛,汗出欲死。
-
橘连丸
处方:陈橘皮30克黄连45克(去须,米泔浸一日)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研入麝香1.5克,用猪胆7个,分药人在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瘦。30丸,米饮下,不计时候。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田季散
《苏沈良方》卷十:别名:二圣散、二气散组成:好硫黄半两(细研),水银1分(与硫黄再研无星)。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4两取汁,酒1盏,同姜汁煎熟调药,空心服。衣被盖覆,当自足指间汗出,迤逦遍身,汗出即愈。制备方法:同研如黑煤色。附注:二气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二圣散(《扁鹊心书 神方》)。
-
玉饼子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施圆端效方》之玉饼子:组成:川乌(炮)半两,干姜(炮)半两,天南星(炮)半两,川芎1两,甘草(炒)1两,防风1两,天麻1分,半夏(姜制)1分。功能主治:《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之玉饼子主治小儿吐泻惊疳,乳食不消,肚胀潮热,咳嗽,急慢惊风及痢疾。用法用量:生姜汤送下。
-
凉惊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凉惊丸:处方:草龙胆防风青黛各9克钩藤6克黄连15克牛黄麝香各0.6克龙脑3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糊为丸,如粟米大。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幼科发挥》卷二:凉惊丸:别名:金花丸处方:黄柏、黄连、黄芩、山栀仁各等分,朱砂(水飞)减半(一本有龙胆草)。主治:小儿惊热,疳瘦,乳癖。
-
六味地黄汤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小儿囟开不合,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白喉全生集》方之六味地黄汤:处方:熟地5钱,淮药8钱(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云苓3钱,丹皮(去骨),泽泻(盐水炒)1钱,麦冬(去心)1钱,炙草1钱,桂圆3粒。
-
南星散
主治:小儿吐泻或误服冷药,脾虚生风,因成慢惊。《普济方》卷三六三:方名:南星散组成:天南星(大者)1个(开一坑,入朱砂半两,用酒塞坑内,于慢火煨制),白及半两。《幼科指南》卷上:方名:南星散组成:南星1两,半夏1两,川乌1两,白附子1两,大豆(去皮)1两。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煎生姜、防风汤调下。
-
捻头散
别名:捏头散(《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处方:延胡索川苦楝各等分制法:上药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小儿小便不通。如无捻头汤,即汤中滴油数点。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经验普济加减方》:方名:捻头散组成:延胡索3钱,川苦楝3钱,皂角子灰3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蛇黄丸
主治:心气不足,惊悸、心风谵语,狂癫。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糯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名:蛇黄丸组成:人参(去芦头)半两,朱砂(别研)半两,蛇黄(火煅令赤,醋淬7次,别研)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半两,天南星(炮)半两,茯神(去木)半两,铁粉2钱半(别研),麝香半钱(别研)。
-
调中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御药院方》卷三:调中丸:处方:赤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陈皮(去瓤)1两,桔梗1两,猪苓(去皮)1两,泽泻1两,黄芩1两,大黄1两,桂(去粗皮)1两,枳壳(麸炒去瓤)1两半,葛根1两半,木通1两半,半夏(汤洗)2两,滑石2两,黑牵牛(生用)6两。功能主治:小儿脾胃虚寒。
-
塌气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方名:塌气丸组成:川巴豆壳(用醋煮,黑色为度)、青橘皮(去白)、萝卜子各等分。《卫生总微》卷十四:方名:塌气丸组成:全蝎1钱,黑牵牛4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萝卜子4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陈皮2钱(去白),青皮(去瓤)2钱,京三棱2钱(炮,锉),蓬莪术2钱(炮,锉。
-
温中丸
别名:温白丸(《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功能主治:治小儿胃寒泻白,腹痛肠鸣,时吐酸水,不思饮食;《医学纲目》卷二十二:方名:温中丸组成:白术4两,香附(童便浸)4两,针砂(醋浸,炒红)4两,山楂肉8两,神曲8两,苦参1两,川芎半两(春用夏去),吴茱萸半两(汤浸,冬用春去),苍术(米泔浸1宿)2两5钱。
-
泻黄散
概述:泻黄散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者为常用方。本方是治疗脾火口疮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复发性口疮、小儿鹅口疮等属脾胃伏火者。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2.加减法:若小便短黄,淋涩不通畅者,加白茅根、车前子、赤茯苓以清热利尿;
-
宣风散
治小儿食积气滞,肠胃失运,成为慢惊,腹胀便秘,胸闷气喘,亦治水肿,水湿内停,大便不通,小便甚少者。《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方:方名:宣风散组成:巴豆(去油)、大黄(炮)、朴消、枳壳、陈皮(去瓤)各等分。《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宣风散组成:尖槟榔2个,橘皮2钱,青皮2钱,甘草2钱,牵牛头末4钱。
-
玉露散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方之玉露散:别名:玉露饮组成:茯苓(锉)半两,人参(去芦,切片)半两,甘草(炙)半两,桔梗(去芦,切,焙)1两,白芷(洗,锉)1两,川芎(洗,锉)1两,川大黄(湿纸裹,慢火煨熟,锉)1分,当归(去芦须,切)1分,芍药3分(洗,锉)。主治产后乳脉不行,烦热,或大肠滞涩,肢体疼痛。
-
紫草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斑疹备急》:方名:紫草散别名:四圣散、四圣汤组成:紫草(去苗)1两,甘草(生用)半两,木通(去根节,细锉)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黄耆半两(炙,锉)。主治:伏热在胃经,暴发痘疱疮疹,出不快,一切恶候,小便赤涩,心腹胀满。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井花水调下。
-
左慈丸
概述:左慈丸为方剂名,即《饲鹤亭集方》记载的耳聋左慈丸的别名。又名柴磁地黄丸、耳鸣丸。磁石柴胡地黄萸肉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制法:炼蜜为丸。功能主治:功能补肝肾,聪耳窍。治肝肾阴亏,头晕目眩,耳鸣耳聋。9克,用淡盐汤送下。附注:本方由《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来。
-
人参生犀散
主治: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忪惊悸,脏腑或秘或泄;杏仁疏肺散寒,降气祛痰以平喘咳;《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组成:羚羊角(镑)、地骨皮、肉秦艽(去土)、麦门冬(去心)、枳壳(麸炒)、川大黄(蒸)、柴胡(去芦)、赤茯苓(去皮)、赤芍药、桑白皮(炒)、黄耆、人参、鳖甲(去裙,醋炙黄)各等分。
-
兰香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兰香散:处方:兰香叶(烧灰)6克铜青1.5克轻粉0.3克制法:上为细末令匀。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圣济总录》卷一三三:兰香散:处方:白兰香叶(阴干)1两,百合1两,黄柏(蜜炙,锉)1两,胡粉(研)1两,黄蜀葵花(焙)1两。功能主治:小儿一切疳痢。主治:大人小儿疳齿宣露。
-
甘桔汤
功能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甘桔汤主治小儿肺热,或风热上壅,咽喉肿痛。水煎,温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三《保命歌括》卷十七方之甘桔汤:组成:桔梗、当归、栝楼仁、汉防己、桑白皮、贝母、杏仁(炒)、甘草节、薏苡仁、百合、黄耆、玄参各等分。主治:《幼科指南》卷下方之甘桔汤主治咳嗽,咽痛,声哑者。
-
生黄膏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别名:牛黄膏组成:雄黄1分(研),甘草末1分,川甜消1分,寒水石(生飞,研)1分,脑子1钱,绿豆粉半两,郁金末1钱。主治:热,及伤风疳热。用法用量:每服半皂子大,食后薄荷水化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和成膏。
-
芜荑散
《圣惠》卷九十三:方名:芜荑散组成:芜荑1分(微炒),子芩半两,黄柏半两(微炙,锉),阿胶1分(捣碎,炒令黄燥),赤芍药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半两(去芦头),地榆3分(微炙,锉),当归3分(锉,微炒)。《鸡峰》卷二十二:方名:芜荑散组成:雄黄半两,白芜荑1分,吴茱萸、白矾少许。
-
香瓜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香瓜丸组成:大黄瓜(黄色者)1个(去瓤),川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胡黄连、柴胡(去芦)、鳖甲(醋炙黄)、芦荟、青皮、黄柏各等分。小儿疳黄,盗汗,骨蒸潮热,腹大肌瘦。用法用量:每服2-3丸,食后冷浆水或新水送下;聚珍本有黄连。
-
桃枝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桃枝丸别名:桃符丸组成:巴豆霜1钱1字,川大黄1钱1字,黄柏(末)1钱1字,轻粉5分,硇砂5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各家论述:《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硇砂苦辛温有毒,主积聚,破结血,合巴豆、大黄、轻粉以攻下,黄柏以清热,故能治积热在里,结胸痰实之证。
-
浴体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浴体法别名:浴体天麻散组成:天麻末2钱,全蝎(去毒,为末)5钱,朱砂5钱,乌蛇肉(酒浸,焙干)2钱,白矾2钱,麝香1钱,青黛3钱。主治:胎肥、胎热、胎怯。小儿100日内发搐。用法用量:每用3钱,水3碗,桃枝1握,叶5-7枚,同煎至10余沸,温热浴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涂囟法
《普济方》卷三七二:方名:涂囟法别名:涂顶膏组成:草乌(炮)、芸苔子各等分。主治:小儿天钓惊风。《奇效良方》本方用乌头(生用,去皮脐)、芸苔子各二钱。《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涂囟法别名:涂囟麝香散组成:麝香1字,薄荷叶半字,蝎尾(去毒,为末)半钱,蜈蚣末1字,牛黄末1字,青黛末1字。
-
消坚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消坚丸组成:硇砂末1钱,巴豆霜1钱,轻粉1钱,水银砂子两皂子大,细墨少许,黄明胶(末)5钱。功效:消乳癖,去积。主治:痰热膈实;用法用量:食后倒流水送下,1岁1丸。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
梓朴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梓朴散组成:半夏1钱(汤洗7次,姜汁浸半日,晒干),梓州厚朴1两(细锉)。功效:去涎去风,化痰通气。主治:小儿吐泻或误服冷药,脾虚生风,因成慢惊。制备方法:上用米泔3升,同浸100刻水尽为度,如100刻水未尽,加火熬干,去厚朴,只将半夏研为细末。
-
银砂丸
《永乐大典》卷九七五引《刘氏家传》:方名:银砂丸组成:水银(结砂子)三皂子大,辰砂2钱(研),蝎尾(去毒,为末)、白术1钱(切薄片子,蜜贴涂,纸衬铫,慢火炒),甘草半钱(半生半熟),蝎2个(全用,龙脑、薄荷叶裹系定,竹夹炙,候薄荷焦,去之,只用蝎。主治:涎盛膈热,实痰嗽惊,风积潮热。制备方法:上为末。
-
小青丸
《普济方》卷三七○:方名:小青丸组成:轻粉1钱半,滑石1钱半,南星1钱1字,蝎尾半钱,青黛半钱。主治:小儿急惊,涎盛咳嗽痰实,气粗发热。主治:急惊壮热,喘粗痰嗽,大小便不利。主治:痰涎、乳癖、惊风、食痫、诸疳。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各家论述:《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腻粉治痰涎积滞;
-
小香连丸
《普济方》卷三九七:方名:小香连丸组成:黄连3两,干姜(炮)1分,当归1两半,阿胶(炒,为末,醋煎成膏)1两半。主治:小儿泻痢赤白,脾胃虚弱,糟粕不化,腹痛烦渴,身热,并里急后重。1方醋糊丸。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饭为丸,如绿豆大。《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小香连丸组成:黄连(麸炒焦黄色)不拘多少。
-
小惺惺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小惺惺丸组成:母猪粪2钱(腊月取,烧存性),辰砂2钱(水研飞),脑2钱,麝2钱,牛黄1钱(各别研),蛇黄半两(西山者,烧赤,醋淬3次,水研飞,干用)。功效:解毒。主治:急惊,风痫,潮热,及诸疾虚烦,药毒上攻,躁渴。制备方法:东流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
紫丸
《千金》卷五:方名:紫丸别名:紫双丸、紫霜丸、紫霞丸、紫丸子、四味紫丸组成: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主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2.《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巴豆攻下积聚,伍以赤石脂以缓之,代赭石、杏仁镇惊降逆,故能治小儿积聚以及惊痰诸证。
-
榆仁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榆仁丸组成:榆仁(去皮)1两,黄连(去头)1两。主治:疳热瘦悴有虫。用法用量:每服5-2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猪胆7个,破开取汁,与二药同和入碗内,甑上蒸9日,每日一次,候日数足,研麝香5分,汤浸1宿,蒸饼同和成剂,丸如绿豆大。
-
麝蟾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麝蟾丸组成:大干蟾2钱(烧,另研),铁粉3钱,朱砂2钱匕,青礞石(末)2钱匕,雄黄(末)2钱匕,蛇黄(烧,取末)2钱匕,龙脑1字,麝香1钱匕。主治:小儿惊涎潮搐。用法用量:每服半丸至1丸,薄荷水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
-
五色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色丸:组成: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黄芩2钱,大黄2钱,黄连2钱。一份轻粉为衣,名白丸子;《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朱砂、青黛、白定粉、光墨、密陀僧。
-
卞国本
卞国本,1947年11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70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时珍、万全、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本草纲目》、《育婴家秘》、《幼科发挥》、《临证指南医案》。
-
豆蔻香连丸
别名:豆蔻木香丸处方:黄连(炒)3分,肉豆蔻1分,南木香1分。功能主治:泄泻,不拘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痛,肠鸣切痛。寒热并投,通涩兼施,故能统治一切泄利,尤适宜于里热气滞而兼久利滑脱之证。若湿热瘀积而见里急后重之滞下,应通而不应涩,此方肉果温涩,不宜早投。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