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液
阴液为精、血、津、液等各种体液的通称,因均属阴分,故名。
-
阴虚
阴虚的起因: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
-
阴不足
阴虚的起因: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
-
阴精
概述:阴精:1.阴液;阴液为精、血、津、液等各种体液的通称,因均属阴分,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生殖之精·阴精:阴精指生殖之精。
-
脾胃阴虚
脾胃阴虚为病机,胃阴虚和脾阴虚的综合病机。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吞咽不利、口干唇燥喜饮、嘈杂、食后胸膈痞阻、大便干结,甚则干呕呃逆、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
胃阴虚
胃阴虚为证候名,又称胃阴不足。见《类证治裁·脾胃》。多由胃病久延不愈,胃热、胃火炽盛,或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所致。症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吞咽不利、口干唇燥喜饮、嘈杂、食后胸膈痞阻、大便干结,甚则干呕呃逆、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滋养胃阴。
-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阴病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指阳热,阴指阴液。谓阳热偏胜,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律、伤阴的病证。
-
养阴生肌
养阴生肌为治法。指用具有滋养阴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治疗阴液不足之疮疡后期的方法。
-
百合知母汤
概述:百合知母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后合和,煎取1升5合,分温再服。佐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知母人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气合,而所伤之阴转,则其邪从小便出矣。若误汗伤阴者,汗为阴液,阴液伤故以此汤维其阳,即所以救阴也。
-
火
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黄芩、黄连肝火亢盛:病机概要:多由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主要脉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如潮,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
-
刺血疗法
刺络疗法·刺血疗法: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皮肤针等器具刺破病人身体上的一些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直接点刺法。《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指出:“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因此,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的多少及运行情况,来决定是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
-
液脱
病名·液脱:液脱(fluiddepletion)是指津液大量急剧耗失,气阴欲脱,以形体消瘦,口唇焦裂,皮肤枯瘪,眼眶凹陷,关节不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无津,脉细弱,血压显著降低等为常见症的脱证。《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
心阴
心阴指心的阴液,与心阳相对相对。心阴是心之宁静、内守、濡润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心阴充沛则心阳和煦,心血亦充足;心阴亏虚则心阳独亢,心血亦衰少不荣。心阴亦与肺阴、肾阴等的消长盈亏有关,如阴虚内热的病证,往往同时表现心、肺、肾等三脏阴液的亏乏证候。
-
阴虚证
病因病机:阴虚证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关于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心阴虚(syndromeofdeficiencyofheartyin)为证候名。是指肾阴亏虚,虚热内生,以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标本同治
如阴虚的病人又患感冒,出现寒热不甚、口干咽痛等症状,就应采取滋阴解表的治法,滋阴是治本,解表是治标。但须注意,标本同治并非不分主次地平均对待,而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或治本病为主,兼治标病;如气虚感冒,可以解表与益气两法合用。又如温热病中,脾胃实热不解而致阴液大伤,可以泻下、滋阴两法合用。
-
壮水制阳
壮水制阳为治法。指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方药,使阴液充足而能抑制阳气偏亢,治疗因阴虚而阳亢的证候的治法。
-
带下生理研究
带下生理研究是关于白带产生机理和生理作用的研究课题。当肾气育盛、肾精充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固健时,阴液源源泌淖于胞中,布施于前阴空窍,是为生理带下。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中生理性带下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医学之阴道脱落细胞及宫颈粘液羊齿状结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提示带下与生殖有关。
-
脾阴
概述:1.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2.指脾脏本身3.指脾之阴气存在于脾脏的阴液·脾阴:脾阴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脾脏本身:脾阴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脾之阴气·脾阴:脾阴指脾之阴气,与脾阳相对而言,脾之宁静、濡养、收摄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
阳病治阴
概述:阳病治阴:1.病机;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阴经的穴位,如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虚热证
虚热证为证候名。阴虚为病机。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廪匮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
-
养阴清热
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子淋
辨证分型:子淋·阴虚内热证:子淋·阴虚内热证(gestationalstrangu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heatduetoyindeficiency)是指素体阴液不足,孕后阴血更亏,虚热内生,热结膀胱,水道不利,以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小便短黄,欲出未尽,腰腹酸坠,五心烦热,心悸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滑数为常见症的子淋证候。
-
滋阴
滋阴为治法。常用药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龟甲、鳖甲、旱莲草、女贞子等。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用百合固金汤,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肾阴
肾阴即肾之阴气,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之宁静、滋润、濡养和成形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
-
舌萎
舌萎为舌象。指舌体萎废,不能自由转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张氏医通》:“舌萎不能动者。”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衰则舌痿。或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俱虚。症见舌短缩而痿,肌肉软。治宜滋阴养血或补中养血。
-
舌面如镜
舌面如镜为舌象。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伤阴
伤阴为病机。可由于:1.阳气偏亢,内灼阴液。《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2.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舌干绛等症,脉多细数无力等症状。治疗一般均以滋阴降火或育阴潜阳。3.暴怒伤阴,阴血易于耗泄。
-
涩
概述:涩:1.中药学名词;《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尺肤诊象之一·涩:涩为尺肤诊象之一。属于阳盛阴液不足之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
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为病机。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功能亢进,导致各种火证的病机。如:1.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2.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
厥阴热证
是指外感病末期,阴液亏耗,阳热极盛,阳郁不能外达,以四肢厥冷,面红目赤,胸腹灼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厥阴病证。又:“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阳救逆。
-
久热伤阴
久热伤阴为病机。指邪热稽留不退,灼烁津液,以致阴液耗损的病机。如肺胃津液受伤,则出现皮肤干燥、烦闷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虚数。若伤及肝肾之阴,则出现暮热早凉、口干舌燥、手足颤动、心悸神疲、耳鸣、舌绛苔少或剥苔、脉细数等症。治疗须辨明脏腑,各育其真阴。
-
惊啼壮热
惊啼壮热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小儿壮热惊厥而啼,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由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所致。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
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津液与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属人体的阴液,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严重伤律病人,常导致津枯血燥,或气血两虚,出现口干、唇焦、舌干、心悸、怔忡、脉微细等症。临床所见大汗、大吐或大泻等津液耗伤者,往往相继表现心悸气短、肢冷脉细等心血亏虚证候。
-
金破不鸣
患者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声哑,甚或失音。金破不鸣的病因病机:肺主气,在五行中属金,肾主纳气,二脏均与发声有关,若肺肾阴亏,阴无以化气,而气不足,发音不出。《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方药:可用左归饮、六味地黄汤、生脉散等加减治疗。
-
煎厥
煎厥①厥证之一。属内热消烁阴液,逐渐虚赢的病证。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若或劳役犯房欲,精血内耗,阴火沸腾,致目昏耳闭,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素问·脉解》:“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
-
肌肤甲错
肌肤甲错的病因病机:肌肤甲错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
化燥
化燥为病机。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名。也有因营养障碍、瘀血内阻,致使津血不能滋润而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唇舌干燥、皮肤皲裂、毛发不荣、肌肉消瘦、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阴虚血少之证。
-
化火
化火为病机。分虚实两类,实者为外邪所化,虚者由阴虚之变。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功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临床表现参见实火和虚火条。
-
喉癣
病因病机:多由以下几点所致:1.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阴液被灼而成。《景岳全书》:“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治疗:治法: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四物汤等加减。外吹凤凰散(凤凰衣、儿茶、胆南星、橄榄核各等分,为细末,每二钱加冰片三分)。
-
骨蒸热
骨蒸热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失宜,积滞不化,迁延失治,蕴积成热;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阴液耗伤,虚火内灼而致。症见身热消瘦,入夜潮热,盗汗心烦;治宜滋阴清热,用青蒿鳖甲汤。若腹内有癖块,用消癖丸。
-
肝阴
肝阴是指肝之阴气,与肝阳相对而言,肝之滋养、宁静、柔润的一面,并能制约过亢的肝阳。肝阴指肝的阴血和阴液。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保持阴阳的协调。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肝阴不足,则可引起肝阳上亢。
-
肺阴
肺阴指肺之阴气,与肺阳相对而言,是肺之滋润、宁静、内守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肺受脾气上输的水谷精气所滋养,又受肾水的濡润,合称肺阴,它与肺气相互为用。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如邪热燥气犯肺,或肺脏内伤,久则可以损耗肺阴,使肺失其滋润,出现干咳、痰血、潮热、盗汗等症状。甚则阳亢化火。
-
肺肾相生
肺肾相生又称金水相生。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例如人体的水液代谢,肾脉上连于肺,肺为水之上源,上靠肺的通调,中靠脾的运化,下靠肾的开合,一脏失职,即生水肿。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上见喘促短气。从病理关系言,肺气足,则精气下输于肾,肺气虚则肾气亦虚。
-
大泽汤
处方:天冬6克生地18克人参4.5克龟版24克麦冬4.5克茯神6克柏仁6克蛤粉12克丹参6克石斛6克灯心100厘米藕5大片功能主治:主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色绛红,边尖破碎。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醇剩义》卷四
-
加减黑膏汤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加减黑膏汤:处方:生地15克淡豉4.5克连翘9克荆芥4.5克甘草1.5克葱白3枚功能主治:滋阴解表。治妊娠阴虚,外感温邪,脉浮数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主治:疫邪不达,消烁阴液,痧麻布而不透,发热无汗,咽喉红肿燥痛白腐,口渴烦躁,舌红绛起刺,或舌黑糙无津之重症。
-
加减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9克阿胶9克黄芩6克炒生地12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4.5克功能主治:清热救阴。治春温内陷下痢,热多湿少,阴液受伤者。用法用量: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
小定风珠
概述:小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三方。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版18克童便1杯淡莱9克功能主治:功能滋阴潜阳,息风降逆,治温病既厥且哕,脉细而劲者。方解:方中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龟甲补任而镇冲脉,阿胶沉降补液而息肝风,淡菜能补阴中之真阳,并能潜真阳之上动,童便滋阴降火,用以为使。
-
木香顺气颗粒
木香顺气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木香顺气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4.本药为香燥之品组成,如遇口干舌燥,手心足心发热感的阴液亏损者慎用。5.本药对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
-
生地黄粥
《圣惠》卷九十六:组成:生地黄汁1合,生姜汁半合,蜜1合,粳米2合,淡竹沥2合。《医方类聚》卷二四二引《食医心鉴》:组成:生地黄汁1合,红米1合。主治: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饮膳正要》卷二:组成:生地黄汁1合,酸枣仁2两(水绞取汁2盏)。
-
麦冬养荣汤
《血证论》卷八方之麦冬养荣汤:方名:麦冬养荣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陈皮、黄芪各三钱,知母二钱,五味子、甘草各一钱。功效主治:《血证论》卷八方之麦冬养荣汤主治脾之阳气不旺,无以统运阴血而致唾血,心颤脉弱,四肢清冷,饮食不健,自汗身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