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足阳明之脉
胃足阳明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胃足阳明经病证
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鼾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列举有腹胀、胃管当心痛、饮食不下、膈塞不通、大便难或泻等证。
-
交
概述:交:1.两条以上经脉的交错或脉气的互相会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交结·交:交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搏脉痹躄,寒热之交。”《类经·种子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
喉咙
概述:喉咙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1.气管;《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泛指今之口咽部和喉咽部。《喉科金钥》卷上:“人言喉咙何也?
-
骭厥
是足阳明胃经的病症。指足胫部经脉所过处发生逆冷、麻木、酸楚等症。骭厥为足阳明经经气逆乱所致的病证,又可称为“阳明厥证”。《类经·十二经病》:“贲响,肠胃雷鸣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外廉
外廉指外侧缘。《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
-
后发际
后发际是指在项(后颈)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发际为头发的边际处。其中在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前发际;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
-
却
却是指经脉进而又退称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
颜
概述:颜:1.庭、天庭;庭、天庭·颜:颜为人体部位名。即额部中央。一说指面部前中央。为督脉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颜先赤。”《黄帝内经灵枢·论勇》:“失气惊悸,颜色变更。”
-
足阳明胃经病
足阳明胃经病为本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疾患、头面五官的疾患、精神疾患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
前发际
概述:前发际: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
-
环
概述:环:1.经络学用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循环·环:环指循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故六朞而环会。”王冰注:“故六年而环会,所谓周而复始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
肺系
肺系为人体部位名。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
頞
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頞:頞为古代人体部位名。又名山根、下极、王宫。专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为足阳明经的起点。《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后称山根。《医宗金鉴》:“頞者,鼻梁,即山根也。”整个鼻梁·頞:頞指整个鼻梁。《证治准绳·杂病》:“颊亦作齃…
-
额颅
额颅为人体部位名。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
大趾
大趾为人体部位名。指足的第一趾。又名足大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