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
病脉是疾病时出现的异常脉象的统称。病脉与平脉、正常脉相对。应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太阳痉
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缓脉
缓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三指禅》将脉分为二十七种,并“以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
中湿
4.五邪之一。《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胸满闷,茯苓汤;湿热,苍柏二妙丸。”
-
风寒痉
不论刚痉、柔痉,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也。”《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
中热
1.中暑病;以暑邪中人先从太阳开始,故称太阳中暍。《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喻昌《医门法律》:“暍者,中暑之称。”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热,肩背热。”
-
心痛彻背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为病机。是指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伤寒论·阴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景岳全书·泄泻》亦谓:“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
风㽷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心中寒证
心中寒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心中寒者…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
-
心气不足
心气不足为证候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人中,则胸满而短气。”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
-
目下有卧蚕
目下有卧蚕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形容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之状。为水肿体征之一。目下为胃脉所过,属脾所主,脾失健运,水湿潴留,故见眼睑浮肿。
-
四逆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四属
四属指四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
四肢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
-
啮齿
齘齿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齘齿者,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龄齿。”治法:属心胃火热者,宜清热泻火,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四肢拘急
《伤寒论大全》卷三:“四肢拘急,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卧恶风之貌,四肢者,诸阳之本,盖因发汗亡阳,阳虚是有其证也。”有因发汗亡阳,津血内竭,不能营养筋脉而屈伸不便者,有阳气内衰,不能行于四末而拘急疼痛者,大抵有发热头痛,骨节疼而四肢拘急为表证;吐利后直中阴经者,宜四逆汤;
-
头皮麻木
头皮麻木为症状名。指头部皮肤知觉减退、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表现。由气血俱虚,经络失于濡养;或寒湿痰瘀留于络脉所致。参见中络:中络为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
朝食暮吐
朝食暮吐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
-
伤寒谷黍
概述:伤寒谷黍为病证名。即感受风寒病邪而引起的发斑证。又名红眼伤寒。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患。其症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癍,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金匮要略·百合狐焫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
黄汗病
黄汗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儿水肿病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分类: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宿食
是指饮食停积肠胃,滞而不化,以脘腹胀痛,恶心厌食,嗳腐吞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的症状:饮食停积胃肠,日久不化。宿食的治疗:《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亦可用谷神丸、大安丸等。
-
吐血·暴食伤胃证
定义: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吐血包括西医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统出血。
-
阴证痓
概述:阴证痓为病名。症状: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心中寒
心中寒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治心中寒者,审其微甚,甚者以姜附汤为主,微者以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积散。
-
心噤
心噤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
-
消息
消息①指体察斟酌病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
下血
下血为症状名,即便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便血指血经肛门而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手足逆冷
又称四肢逆冷、手足厥冷。《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手足厥逆
见《难经·十七难》。又称“厥逆”、“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四逆”。《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手足厥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方;
-
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湿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
肾死脏
肾死脏脉学名词。指肾的真脏脉象。肾脏真气已绝,预后不佳。肾脉当沉反浮,轻按坚实,重按乱如转丸,尺部尤甚。《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
身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迟,沉则化水,迟则化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有风寒身肿、寒湿身肿、湿热身肿、燥火身肿、黄汗身肿、肺虚身肿、肺热身肿、脾虚身肿、脾热身肿、肝肾虚肿数种。
-
少阳痉
少阳痉为病证名,指少阳病出现痉证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
-
上工
上工是古代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的医生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即指上工在治疗疾病时其治愈率可达9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上工治未病。”
-
气虚劳复
概述:气虚劳复为病证名。若正气虽虚,尚有余热未清,其人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或陈氏六神汤加银柴胡、地骨皮亦佳。”见《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实则主以仲景枳实栀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劳复的分类:劳复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
-
皮水
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皮水的治疗:皮水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呕脓
呕脓证名。呕吐为脓液。为胃痈主症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详胃痈条。
-
目窠上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窠上微拥。”指水肿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
面无血色
指面部缺少血色,惨淡苍白,失于红活润泽。常伴见口唇、指甲色淡白等血虚证候,可见于各种失血病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
六极
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指六种虚损重症。1.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3.六极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历节
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九种心痛
概述:九种心痛是指前胸和上腹部各种痛证的合称,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载九痛丸“治疗九种心痛”,但未言九痛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