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门
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的取法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季胁
概述:季胁:1.穴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胁髎
章门穴的取法胁髎穴穴位解剖: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脾募
概述:脾募: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长平
概述:长平: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三十六门
即由金门、魂门、殷门、箕门、冲门、液门、风门、肓门、哑门、命门、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章门、京门、神门、郄门、云门穴组成,共计36穴。主治风邪。一般直刺1~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的作用。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
-
脾痈
脾痈病名。①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因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有痛者,脾疽也。多因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瘀滞脾经而成。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用,腹胀消后再用六君子调理。②指发于肩贞、臑俞二穴之外痈,出《外科启玄》卷五。外治敷贴用药参见外痈条。
-
经脉循行
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于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钟穴),筋会于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于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于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于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胃痛·脾胃虚寒证
定义:胃痛·脾胃虚寒证(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腹胀,食少,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胃痛证候。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
-
八会穴
概述:八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八会。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
渊液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胸腹壁静脉的外侧,穿胸部深筋膜,入前锯肌,该肌由胸长神经支配。刺灸法:刺法:斜刺0.5~灸法:艾炷灸3~配伍:渊液配天宗、肩髃、臂臑,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臂痛不举。渊液配章门,膻中,有开胸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满,胁痛。文献摘要:《甲乙经》:马刀肿瘘,渊腋、章门、支沟主之。
-
实喘·痰湿蕴肺证
定义:实喘·痰湿蕴肺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phlegm-dampamassinginlung)是指痰湿壅肺,以气喘,咳嗽,痰多而黏,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上壅于肺,阻塞气道,肺气失降,故喘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详见喘证条。
-
呃逆·胃寒证
定义:呃逆·胃寒证(hiccoughwithstomachcoldsyndrome)又称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
阴黄·寒湿证
定义:阴黄·寒湿证(yinjaundic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内困,脾阳受损,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阴黄·寒湿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义:章门和脾俞为俞募相配,健脾化湿。
-
阴黄·阳虚寒凝证
定义:阴黄·阳虚寒凝证(yinjaundice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andcoldcongelation)是指病程较长,阳气虚衰,寒邪凝结,以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取中脘、章门、脾俞、三阴交、腕骨、足三里穴。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
胃寒呃逆
定义:呃逆·胃寒证(hiccoughwithstomachcoldsyndrome)又称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实呕·痰饮停胃证
定义:实呕·痰饮停胃证(excessivevomitingwithsyndromeofphlegm-fluidstagnatedinstomach)是指痰饮停胃,胃气上逆,以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实呕证候。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治宜祛邪和胃。
-
募穴
募穴(alarmpoint)为经穴分类名。指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
郁病·心脾两虚证
定义:郁病·心脾两虚证(depress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多思善疑,头晕神疲,易汗,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取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穴。痰气郁结者,亦称“梅核气”;
-
肋髎
肋髎即胁髎。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胁廓
胁廓为经穴别名。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脏会
脏会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因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为生化之源,五脏皆取禀于脾,故名脏会。参见八会: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伤食泻
概述:伤食泻为病证名。《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
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的辨证治疗:肝气郁结:症状:胁肋部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伴有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繁发作,喜欢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穴,每穴约1分钟。
-
季肋端
季肋端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出《脉经》。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万应济世救苦膏
肚腹饱胀,心胃气痛,左瘫右痪,偏正头风,寒湿脚气,鹤膝软弱,遗精白浊,小肠疝气,经水不调,痢疾泄泻,食积痞块,黄病蛊胀,肠风下血,痰火咳嗽,头眩头痛,漏肩疼痛,腰疼背痛,跌打损伤,疔疮,瘰疬,无名肿毒,顽癣。肚腹饱胀,脾胃虚寒,心胃两气,胸膈不宽,贴膻中、中脘;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两肩井、曲池;
-
胃痉挛
肝胃蕴热:症状:胃脘部灼热疼痛,痛势急,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口干口苦,口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推拿治疗:选穴:中脘、内关、天枢、气海、脾俞、胃俞。推拿治疗: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最后确诊为胃痛,证属寒邪内侵。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补脾
补脾即健脾。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面色萎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弱症候。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温补脾肾
温补脾肾是一种治疗脾肾阳虚证的方法。脾肾阳虚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肢冷、饮食不化、畏寒、尿频或小便不利、浮肿、五更泄泻等。针灸常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章门、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宜灸。《温病条辨·湿温》:“老年久痢,脾阳受伤,食滑便溏,肾阳亦衰,双补汤主之。”
-
养血润燥
养血润燥为润燥法之一。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患者面色苍白、唇爪欠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针灸常选用支沟、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常用何首乌、当归、生地、麻仁、桃仁等。
-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为治则。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期门等穴,针用平补平泻。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宣补脾键胃、温中散寒,可选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针补宜灸。
-
鬼臼汁
处方:生鬼臼1两。功能主治:黑黄。用法用量:上捣绞取汁1小盏,服之即愈。如无生鬼臼,即用干者为末,每服2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宜先烙口中黑脉,次烙百会穴,又烙玉泉、足阳明、章门、心俞、下廉,不愈宜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
-
培土抑木
培土抑木为治法之一。是一种用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穴位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针灸常选用泻太冲、期门疏肝,补脾俞、章门、阴陵泉、足三里等健脾。代表方剂如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
募
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与膜通·募:募与膜通。《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阴肝经穴指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单侧计14穴。
-
童门
童门为经穴别名。飞虎者,支沟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伏掌取穴。如风热面赤、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噤、咽肿、暴痦、咳嗽、心绞痛、胸胁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瘫痪、呕吐、便秘、产后血晕等。配章门、外关治胁肋痛;配足三里、大横透天枢治习惯性便秘;配关冲治肩臂酸重。一般直刺0.5~
-
消痞化积
消痞化积为治法。指用具有行气化滞、消除痞胀作用的方药,治疗食积气滞证的治法。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针灸常用章门、痞根、足三里、四缝等穴,针用泻法。
-
健脾
健脾为补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
-
补血
补血为治法。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延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常用方如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桑椹、龙眼肉、何首乌、枸杞子等。针灸常选用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为治法。又称补中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方药,治疗脾气虚证的治法。补脾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
-
本经选穴法
本经选穴法为针灸取穴法之一。即循经选穴法。本法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又《医学入门》:“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远取者以头面躯干部疾患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穴位,如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疼痛取足三里,近取者以选取病所较近的本经穴位,如肝区疼痛取章门,鼻塞不闻取迎香等。
-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第二十五条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
-
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为治法。又称补脾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和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治法。补中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
-
健脾疏肝
健脾疏肝是一种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主要表现为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症候。针灸常选太冲、期门、太白、足三里、脾俞、章门等穴。针宜补泻兼施。
-
藏会
藏会即脏会。指章门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亦称八会穴,见《难经·四十五难》。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