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寒湿痹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关于三痹: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
石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筋草:拼音名:Sh JīnCǎo别名:西南冷水花、狗骨节、软枝三股筋、草本三股筋、石岩菜来源:荨麻科石筋草PileaplatanifloraC.H.Wright,以全草入药。雌雄异株,稀雌雄同株;瘦果卵形,长约0.8mm,两侧压扁,淡特色,有小瘤体。各家论述:《滇南本草》: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麻木。
-
小活络片
概述:小活络片为中成药名,即活络丹制成片剂,治症同。别名:小活络丹、小活络丸处方: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炮天南星各六两,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功能主治:功能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拘挛。臣以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络中之痰,并能祛风;
-
关节疼痛
概述:关节疼痛(arthralgia)为症状名。周身关节痛:周身关节痛多属全身病患,如感受外邪引发关节痹痛,或精气内伤而腰脊酸痛等。关于风寒湿痹、骨枯髓减:风寒湿痹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常见于历节病、尪痹、鹤膝风、关节流注以及脱臼等病变。
-
竹叶防风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Zh Y F nɡFēnɡ别名:鸡足防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云防风(《中药志》),西防风(《四川中药志》)。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叶片较小,叶柄基部抱茎,在顶端的叶几乎不为复叶而为单叶。功能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
白蒿
《*辞典》:白蒿:出处:《本经》拼音名:B iHāo别名:蘩(《诗经》),皤蒿(《毛诗传》),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传》),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开宝本草》)。茎上部的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0.2%、焦性儿茶酚糅质0.499%、黄酮类0.831%、内酯类,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异槲皮甙。
-
硫朱灸
硫朱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称香砂灸。先将硫黄化开,次入麝香、劈砂二味,离火拌匀,在光石上摊作薄片。又法加樟脑钱半,如前法制成硫朱锭备用。用治风寒湿痹、伤痛、脘腹寒痛等症。安于穴位上,每月一粒,年老体弱及儿童用半粒。《本草纲目拾遗》丹药火条:“真麝香一钱,劈砂水飞二钱,好硫黄三钱,各研极细。
-
独活
概述:独活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药理作用有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压,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解痉,兴奋呼吸,抗细菌,抗结核,抗溃疡,抗肿瘤。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
风寒湿凝滞筋骨证
风寒湿凝滞筋骨证为证候名。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
石龙芮子
《*辞典》:石龙芮子:出处:《本经》拼音名:Sh L nɡRu Zǐ别名:鲁果能、地椹(《本经》),天豆(《吴普本草》),石能(《别录》),芮子(《本草拾遗》)。功能主治:治心热烦渴,阴虚失精,风寒湿痹。②《别录》: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令人皮肤光泽,有子。注意:《本草经集注》:大戟为之使。
-
振中汤
处方:白术18克(炒)当归身6克陈皮6克厚朴4.5克生明乳香4.5克生明没药4.5克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活血通络。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腿疼一室女腿疼,几不能步,治以拙拟健运汤而愈,次年旧病复发,又兼腿疼,再服前方不效,诊其脉,右关甚濡弱,询其饮食减少,为制此汤,数剂,饮食加多,20剂后,腰疼腿疼皆愈。
-
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药品标准:正式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汉语拼音:ZhengqingFengtongningHuanshipian标准号:WS-199(Z-022)-2000拉丁文或英文:主要活性成分:本品为青风藤经提取纯化成盐酸青藤碱,加工制成的片剂。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ID)。
-
川乌
概述:川乌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主产四川、陕西。6535→1565→85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苯甲酰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对照品、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异丙醇-三氯甲烷(1:1)溶液溶解制成每1ml各含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50μg、苯甲酰新乌头原碱0.3mg的混合溶液,即得。
-
胡麻叶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H M Y 别名:青蘘、巨胜苗(《本经》),蔓、梦神(《吴普本草》),胡麻苗(《寿亲养老新书》)。药理作用:叶含胶质,加入水中可形成粘浆剂,腹泻和痢疾病人用作饮料有缓和刺激作用。功能主治:治风寒湿痹,崩中,吐血,阴部湿痒。(《湖南药物志》)②治阴部湿痒:胡麻叶、朝阳花、朱砂。
-
香加皮
概述:香加皮香加皮为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的干燥根皮。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2)取本品粉末10g,置250ml烧瓶中,加水150ml,加热蒸馏,馏出液具特异香气,收集馏出液10ml,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中加1%三氯化铁溶液1滴,即显红棕色;性味与归经:辛、苦,温;
-
草乌
性味归经:草乌味辛,性热,有大毒;草乌的功效与主治:草乌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草乌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痃癖气块、寒疝疼痛:煎服,用制草乌1.5~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
曼陀罗子
治喘咳,惊痫,风寒湿痹,泻痢,脱肛,跌打损伤。③《四川中药志》:能祛风胜湿,定喘消肿。(《上海常用中草药》)临床应用: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曼陀罗子1份,搜山虎根(杜鹃花科羊踯躅的根)4份,焙干研粉,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1~此外,曾以曼陀罗全草的煎剂及曼陀罗提取物的溶液,用于白内障针拨手术。
-
虎骨追风酒
补骨脂30g草乌(制)15g苍术15g肉桂15g川芎15g秦艽15g萆解15g羌活15g桂枝10g杜仲30g川乌(制)15g木瓜30g五加皮30g当归30g威灵仙30g茜草30g茯苓15g甘草5g红花30g陈皮15g续断15g茄根15g何首乌15g鹿角40g川牛膝15g制法:以上二十八味,除鹿角,虎骨外,其余独活等二十六味,混合粉碎成粗粉;用药禁忌:热证忌服;
-
牛目椒
小苞片卵状三角形;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比花冠管长3倍;化学成份:华马钱种子含生物碱:戴氏马钱碱(diabo-line),11-甲氧基戴氏马钱碱(11-mmethoxydiaboline),亨氏马钱醇碱(henningsoline)[1].性味:苦;大毒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主风寒湿痹;有祛风、解热、止痛、止血功能。
-
竹节香附
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四肢拘挛,痈肿。化学成分:本品含毛茛苷、多种竹节香附苷(Raddeanin)、多被银莲花素A(AnemaodeaninA)、葡萄糖、蔗糖。附方:①治慢性关节疼痛:两头尖八分,防风三钱,牛膝四钱,威灵仙四钱,松节二钱,鸡血藤五钱。(《山东中草药手册》)②治痈疽疮疡:两头尖八分,金银花一两,地丁一两。
-
雪莲药酒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补肾活血。《古今名方》引西藏日喀则制药厂:方名:雪莲药酒组成:雪莲花500g,木瓜50g,桑寄生50g,党参50g,芡实50g,杜仲40g,当归40g,黄耆40g,独活35g,秦艽25g,巴戟天25g,补骨脂25g,黄柏20g,香附20g,五味子15g,鹿茸15g。主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倦怠无力,目暗耳鸣,月经不调。
-
集宝疗痹膏
鹤膝风、漏肩风等。并治跌扑闪挫,阴证无名肿毒未破者。摘录:《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医学从众录》卷七:方名:集宝疗痹膏组成:川乌4钱,草乌4钱,南星4钱,半夏4钱,当归4钱,红花4钱,独活4钱,羌活4钱,大黄4钱,桃仁4钱,山甲1钱,肉桂1钱,白芷5钱,陀僧2两,硫黄半斤,松香1斤,生姜汁1钱,麻油1斤,竹汁1碗。
-
风湿汤
《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施园端效方》:风湿汤:处方:附子(炮,去皮)白术甘草当归(焙)防风桂枝薏仁各30克乳香没药茯苓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和滓温服,日三夜一。功能主治:风寒湿痹,脚气筋挛,着床不能行走。
-
醋豹骨
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药材学》:定痛镇惊,健骨强筋。《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砂炒醋淬或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另外砂炒醋淬后,还可增强止痛作用。
-
油制豹骨
概述:油制豹骨为豹骨的炮制品。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归肝、肾经。《中华本草》:豹骨具有祛风湿、强筋骨、镇惊安神的功效。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
-
砂炒豹骨
豹骨的性味归经:豹骨味辛,性温。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四肢拘挛麻木、腰膝酸楚、小儿惊风抽搐。《药材学》:定痛镇惊,健骨强筋。《四川中药志》:追风定痛,强筋壮骨。砂炒醋淬或油制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并可除去腥气,便于服用,另外砂炒醋淬后,还可增强止痛作用。
-
熊掌
吻部短而尖;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谷氨酸(glutamicacid)、酪氨酸(tyrosine)、组氨酸(histidine)、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羟基缬氨酸(hydroxyvaline)等。性味:味甘;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
小辛
概述:小辛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肺、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1.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使用注意: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化学成分: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
-
川独活
概述:川独活为中药名,出自《活幼心书》。别名:独摇草、独滑、长生草、川独活、香独活、大活来源及产地: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pubescens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肾、膀胱经。1.治风寒湿痹,腰脚酸痛,手足挛痛,屈伸不利。本品还具抗血栓、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
雷火针法
雷火神针为艾条灸之一。先用艾绒3两,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3钱,研为细末,筛过后加入麝香少许,然后取方形棉纸两张,一张平置桌上,另一张双折重复于上,将洁净的艾绒铺在纸上,并用木尺轻轻叩打使之均匀成一平方形,再将药料均匀地撒在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蛋清,以桑皮纸六、七层紧裹之。
-
川椒
概述:川椒为中药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四川亦产。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1.治胃腹冷痛,呕吐,泻痢,风寒湿痹,肺寒咳喘,疝痛,蛔虫病。煎剂在体外对甲、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变形、伤寒、副伤寒、大肠、宋氏痢疾、绿脓等杆菌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
三枝九叶草
别名:仙灵脾、放杖草、三枝九叶草、牛角花来源及产地:小檗科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tum(Sieb.etZucc.)Maxim.性味归经:辛、甘,温。祛风除湿。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健忘,慢性支气管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亦治更年期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神经衰弱,小儿麻痹症。
-
骫中
骫中即委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如腰脊痛、髀枢痛、风寒湿痹、半身不遂、胭筋挛急、脚气、丹毒、头痛眩晕、目视不明、衄血不止、寒从背起、肩上热、腋下肿、小腹肿痛、手足厥逆、小便难、遗溺、痔疾、霍乱吐泻、赤白痢疾、癫痫、瘈疭、疟疾、暑热、背疽、瘾疹、浑身疮癞等。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念盈药条
念盈药条为药艾条之一。由艾绒参合桂枝、川乌、雄黄、广皮、檀香、丹参、香附、白芷、广藿香、降香、高良姜等药制成。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痛经等。见《中国针灸学》。
-
水剑草
概述:水剑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石菖蒲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肝、脾经。3.捣敷或研末调涂治痈肿发背,跌打损伤。药理作用:有镇静、解痉、降温、祛痰、镇咳、平喘、一定的抗癫痫作用;β-细辛醚还有扩张血管、抗性腺作用,亦可能有致癌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及抗菌作用。
-
北五加皮
概述:北五加皮为中药名,出自《科学的民间草药》,即《中药志》记载的香加皮的别名。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小儿筋骨软弱,脚痿行迟,轻度心力衰竭,心慌,气短,水肿,小便不利。化学成分:本品含强心苷——杠柳毒苷等,亦含杠柳苷A~α-香树脂醇及β-香树脂醇乙酸酯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
仙灵脾
概述:仙灵脾为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淫羊藿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甘,温。入肝、肾经。功能主治:温肾助阳,祛风除湿。主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健忘,慢性支气管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亦治更年期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神经衰弱,小儿麻痹症。
-
白姜
概述:白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干姜之别名。性味归经:辛,热,入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主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
-
立制石
概述:立制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巴岩香
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巴岩香:巴岩香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清·叶小峰《本草再新》记载的海风藤之别名。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利湿,行气止痛。1.治胃腹寒痛,疝痛,风寒咳嗽,泄泻,痢疾,肾炎水肿。化学成分:叶含α、β-细辛脑、细辛醚等及氢化桂皮酸、β-谷甾醇等。
-
老虎獠子
概述:老虎獠子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中药材手册》记载的刺五加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功能主治:功能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主治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脾虚乏力,气虚浮肿,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健忘,胸痹疼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有人认为本品可作为人参的代用品。
-
地龙骨
概述:地龙骨为中药名,出自《河北中药手册》,为《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穿山龙之别名。别名:穿地龙、地龙骨、野山药。性味:苦,平。①治风寒湿痹,劳损扭伤,急性化脓性骨关节炎,慢性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疟疾,近用于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总皂苷能显著降低兔血胆甾醇及血压,增加尿量、改善冠脉循环。
-
尧韭
概述:尧韭为中药名,出自《吴普本草》,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石菖蒲之别名。别名:昌阳、尧韭、水剑草、菖蒲、药菖蒲。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肝、脾经。3.捣敷或研末调涂治痈肿发背,跌打损伤。药理作用:细辛醚有镇静、解痉、降温、祛痰、镇咳、平喘、一定的抗癫痫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及抗菌作用。
-
八厘麻子
概述:八厘麻子为中药名,即六轴子的别名。六轴子又名土连翘、山芝麻、闹羊花子、八厘麻子。出处:《饮片新参》来源及产地: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Bl.)G.Don的果实。性味:苦,温,有大毒。功能:祛风止痛,散瘀消肿。主治:1.治风寒湿痹,骨节肿痛,跌打损伤。药理作用及毒性参见闹羊花条。
-
巴戟
概述:巴戟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巴戟天之简称。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入肝、肾经。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化学成分:本品含甲基异茜黄素(Rubiadin)及其1-甲醚,水晶兰苷(Monotropein)、β-谷甾醇、维生素C等。
-
火烟子
概述:火烟子为中药名,出自《陕西草药》,为《陕西中草药》记载的金牛七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1.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劳伤,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化学成分:太白乌头根含滇乌头碱(Yun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展花乌头宁(Chasma-nine)。
-
八月炸藤
概述:八月炸藤为中药名,即木通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微寒。主治:治口舌生疮,喉痹咽痛,心烦不眠,尿赤涩痛,淋病,风寒湿痹,水肿,乳汁不通。化学成分:木通和三叶木通茎均含豆甾醇、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葡萄糖苷。木通茎还含多种木通皂苷(苷元为常春藤皂苷元和齐墩果酸)及白桦脂醇、内消旋肌醇等。
-
桃枝灸
桃枝灸即神针火。神针火为灸法的一种。用桃枝沾麻油点火后,吹灭,垫绵纸,乘热熨灸患处的方法。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桑枝灸
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如阴疮、臁疮、瘰疬、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又称桃枝灸。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太乙神针
概述:太乙神针:1.艾灸条的一种;《中国针灸学词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